媒体热点
2012年养老“双轨制”在全国“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对养老体制进行改革、取消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高涨。2014年5月,全国人大财经委调查组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引起了社会各界、媒体、网友的极大关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度之高已经充分说明了“养老金并轨”的重大社会意义。
中国广播网发表评论认为,多年来,养老金“双轨制”备受诟病,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一次,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并呼吁的养老保险并轨终于有了路线图。不过,养老金并轨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的并轨方案只是养老金并轨过程的第一步,离真正的并轨还有一段距离,“硬骨头”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啃下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向媒体表示:应当说并没有真正完成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我们国家历来的政策在这方面都是非常谨慎的,都会考虑到平稳过渡,保证大家待遇不会下降。但未来我们不能永远过渡,过渡完之后,脱离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具体是什么样的,这是大家还需要动脑筋去讨论的。所谓“魔鬼在细节里”,细节问题非常重要。
对于最受影响的年轻公务员群体,《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年轻公务员支持养老金并轨,不希望总因特权被诟病”为题讲述了自己的耳闻:与几个年轻公务员聊到养老金并轨时,他们的态度让我惊讶,他们很支持养老金改革,因为改革是为了公正,即使他们是双轨制的受益者。他们不希望总因特权而被民众诟病,维护特权不可能让公务员赢得公众认同。这也正如一位网友清风源汇所言:他们支持反腐,因为不想背负“你们当官的有几个好人”的骂名;他们支持八项规定,虽然这些规定让他们失去不少隐性福利;他们也支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因为他们一样渴求规则。
对于普遍关注的工资问题,《中国新闻周刊》评论认为,适当提高一些公务员工资是有道理的,但这需要以清理整顿津贴补贴等为必要前提,即把制度外的转为制度内的,把暗的转成明的,在开了正门的同时一定要关上后门。因此,公务员工资调整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充分必要条件,必须做到规范有序、公开透明。这和专家所建议的“养老金并轨是公务员工资改革必要条件”是一致的。
每当涉及公务员既得利益的时候,社会舆论就会有公务员辞职、离职乃至成“潮”的说法。针对养老金并轨改革是否会引发“公务员离职潮”的舆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通过《中国青年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建国66年来,有没有哪个阶段出现过公务员大量辞职的情形?好像一次也没有过。其次,经过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经过国企员工大量下岗、失业的重重阵痛,经过再就业的艰难洗礼,公务员以其整体工作稳定、待遇保障、环境优良、福利较好等优势,使所有其他行业相形见绌。再次,国家如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是顺应民意的举措,也是实现公平的必需。何况在改革设计上,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并通过一些必要方式弥补差距,基本上可以确保待遇不下降。因此“公务员离职潮”是个伪命题。
《华夏时报》发表的文章《养老金并轨财政支出每年增20% 资金池现千亿缺口》引发了社会的担忧,担心并轨后原有的养老金被挤占。1月19日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企事业养老金“单独建账,基金分别管理使用”,不用担心职工养老金结余被“吃掉”,国家在财务安排上不存在问题,将加快引导企业年金发展;保障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待遇不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担心和焦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年伊始,“网络慈善”成为了一个媒体关注的热点。1月13日,人民日报推出的网络慈善系列报道,引发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
据《人民日报》介绍,现在动动手指,不消一分钟,捐款就完成。掌上募捐已成为新的慈善方式。网络与慈善的混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网络慈善利用互联网的无边界、传播广,聚沙成塔,更大限度汇聚救助力量。网上慈善不必再盯着大款。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李玉霄介绍说,目前,在腾讯公益注册的公募机构有50多家,每天递交申请的项目在30个左右。2014年,共有1018个项目借助掌上募捐,募得善款超过1亿元。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郭玉强在做客中国政府网时也表示,目前全国慈善年捐赠额是1000亿元,网络慈善一年捐赠额大概是10亿元左右。虽然从捐赠的绝对数量看,网络慈善占的份额很少,但增速很快。
掌上慈善、网络公益的悄然出现,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慈善格局。据媒体分析,网络慈善的成功原因有三个:其一,信息透明。登录相应的网络平台,就能知道谁需要什么帮助,不必担心有劲没处使。在权威机构的审核监督下,受助者的情况真实可信,不必担心出现假借慈善之名的骗局。善款募集、使用的动态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披露,既能避免“过度捐赠”“箭垛效应”等慈善误区,也能防止行为不端之人染指善款、侵蚀公众信任。其二,渠道便捷。轻触鼠标或屏幕即可完成捐赠,不再需要跑银行、奔邮局,时间成本降到最低,更无须顾虑些微的心意是否“拿得出手”、是否“值得折腾”。其三,地位对等。在网络平台上,人人都能成为捐助者、发起者,乃至受助者。受助者,从被动等待,变为自行发声、自助其身;捐助者,也从热衷慈善的“马大善人”,变为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网络慈善的优势和趋势正在逐渐明朗,因此人们自然会想到在制度方面是否有相应的支撑。郭玉强介绍说,2014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肯定和支持网络慈善,同时也对网络慈善进行了规范,要求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发起募捐活动的慈善组织的合法性进行验证。郭玉强说:“作为募捐平台的网站要与募捐者共同承担责任。比如说我有一个网站,有人到我这注册,最后发生了诈骗,我是要负连带责任的。并不是说它是虚拟世界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这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慈善在制度上是受到肯定和支持的,也是有相应的规范和管理的。
华夏经纬网以《玩好“互联网慈善”先得修炼内功》对参与的具体慈善机构发表评论认为,互联网对于慈善行业而言必会带来正面效应,让更多人参与到慈善行业中,让慈善行为更加透明都是人们对“互联网慈善”的应有期待。但对于具体的慈善机构来说,互联网会不会让他们的日子变得更好过则很难说。互联网甚至会加速行业内的优胜劣汰,在互联网强大的口碑效应下,管理不善的慈善机构会越发人气冷落。因此,慈善机构想要赶上互联网浪潮确实没错,但最该关注的还应是先修炼内功,而不是反其道行之,搞错重点。
对于那些对“网络慈善”还有疑虑甚至微词的言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表达了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以极大的热情来欢迎互联网给中国慈善带来的机遇,以宽容、善良之心静观其发展变化;相信群众,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判断力,也有很强的学习、纠错能力。慈善机构、企业在探索中出现点差错、走点弯路也属正常,最可怕的是自己不做事、对新事物一窍不通,还横挑鼻子竖挑眼,结果把一些创新探索的好苗头扼杀于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