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恒,刘 伶,杨月明,韩怡波
(辽宁省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血液肿瘤科,大连 116000)
小儿白血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小儿恶性肿瘤,位居我国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列,尤以2至7岁的儿童发病居多[1]。临床治疗可以采用诱导化疗的方式,目前常用的有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但不同化疗方案会导致不同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本研究中,笔者从本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随机选择95例进行研究,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中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的毒副作用以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1 病例资料 从本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随机选择95例进行研究,其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5.8±1.3)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临床、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分型等诊断,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检查,排除存在肝肾功能损害以及出凝血异常者。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可得均P>0.05,即说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研究方案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培门冬酶治疗。给予患者肌肉注射培门冬酶2500U/m2,1次/2周,共用2 次;并联合予以长春新碱静脉注射1.5mg/m2,1 次/周,共4 周;以及静脉注射柔红霉素25mg/m2,1 次/ 周,共2 周+口服泼尼松 40mg/(m2·d),4 周减停。对照组 :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给予患者肌肉注射左旋门冬酰胺酶10 000U/m2,每周一次,共用6次,其余药物同观察组。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和骨髓象等检查,观察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效果,(1)治疗效果。①完全缓解。患者临床出血和感染以及贫血、白血病细胞浸润等现象均完全消失;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原始细胞加早幼阶段细胞小于5%;白细胞正常,血红蛋白大于90g/L,血小板大于100×109/L。②部分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骨髓象以及血象中有1项或者2项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且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小于20%。③未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骨髓象以及血象 3项均未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最终统计时,完全缓解以及部分缓解均计入总缓解率中[2]。(2)毒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和凝血功能障碍等。(3)住院天数;(4)用药次数。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得到的所有数据均完整导入表格中,并利用SPSS 16.0软件予以统一处理。总缓解率和毒副反应发生率均予以χ2检验,住院天数和用药次数均予以t检验,并利用均数标准差予以表示。如果经过比较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时,即P小于0.05的时候,即认为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总缓解率分析 两组在治疗总缓解率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缓解率分析
2.2 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分析 观察组有10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20例出现凝血功能障碍,40例出现白细胞减少,对照组有9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21例出现凝血功能障碍,41例出现白细胞减少,两组在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出现毒副反应的患者均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明显好转,未影响正常治疗。
2.3 两组住院天数和用药次数分析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用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和用药次数分析
近年来,我国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迅速上升,并以白血病患者最为多见[3]。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白血病类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目前病因不明,但与基因变异、病毒、辐射、家居装修、环境因素等有关。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首选治疗是放疗,主要经过诱导治疗、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三个阶段,消灭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4,5]。一些特定染色体变异导致的白血病或是化疗后出现反复的患者,一般会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呼吸道、消化道、肠道、皮肤感染是常见的感染,出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6]。由于白血病系严重消耗性疾病,特别是化疗的副作用引起患者消化道功能紊乱[7]。因此,积极寻找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轻微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培门冬酶是化学聚合体PEG与门冬酰胺酶蛋白共价连接所产生的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水溶性和惰性[8]。培门冬酶在保留门冬酰胺酶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左旋门冬酰胺酶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以对肿瘤细胞生长繁殖所需天门冬酰胺予以有效的清除,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且不会对健康细胞自身门冬酰胺氨基酸的合成造成影响[9,10]。,但治疗过程中需要多次给药方能达到所需血药浓度,有文献报道[11],治疗过程中,随着用药次数的不断增加,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变态反应发生率可达25%~30%。而培门冬酶分子量大,具有较强的抗蛋白酶水解能力,且血浆半衰期长,因此可以有效减少用药次数,减少各种毒副反应的出现[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总缓解率和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过程中所导致的毒副反应主要有各种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等,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Graham[13]等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即表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过程中,利用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进行治疗均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并导致一定毒副作用的出现。但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但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用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提示培门冬酶治疗在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方面较之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存在一定的应用优势。王岳[14]等学者也通过研究报道,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强化治疗中均较安全有效,出现的不良反应种类与级别类似,但培门冬酶具有用药次数少、患儿住院时间短的特点,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受到研究时间以及样本容量等因素的限制,最终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准确和片面性。因此,本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扩大样本容量,延长观察时间,予以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临床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诱导化疗的过程中,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均能获得相近的治疗效果,并导致一定毒副作用的出现。但培门冬酶治疗在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方面较之左旋门冬酰胺酶存在一定的应用优势,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进一步探索。
[1]杨惠军, 黄彦勤, 李婉丽, 等.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eclin-1的表达及意义[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08(1): 12-16.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5): 392-395.
[3]刘芳, 邹尧, 张丽, 等. 培门冬酶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远期疗效[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0, 15(6): 254-257.
[4]刘芳, 万扬, 常丽贤, 等. 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 中华儿科杂志, 2014, 52(3): 215-217.
[5]李颖, 宪莹, 苏庸春, 等. 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估[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2, 17(4): 157-160.
[6]王宏胜, 翟晓文, 陆凤娟, 等. 培门冬酶一线治疗儿童淋巴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14, (5): 374-380.
[7]周阳, 邓群, 卢进军, 等.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测定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诊治中的应用[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5(3): 56-57.
[8]王亚, 卢愿, 王玲珍, 等. 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白血病效果比较[J]. 齐鲁医学杂志, 2012, 27(3): 208-210.
[9]张亚停, 方建培, 翁文骏, 等. 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J]. 临床儿科杂志, 2013, 31(5): 409-411.
[10]Albertsen BK, schruder H, Ingerslev J, et al.Comparison of intramuscular therapy with Erwinnia asparaginase and asparaginase Medac: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formationof antibodies and influence on the coagulationsystem[J]. Br JHaematol, 200l, 115(4): 983-990.
[11]闫红, 何莉. 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8): 1056-1060.
[12]GIahammL. Pegaspargase: a 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J]. Adv DrLlg-Debv Rev, 2003, 55: 1293-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