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当你饥肠辘辘的时候,面对一桌丰盛的菜肴能饱餐一顿就是幸福;当你饱受病痛的困扰与折磨的时候,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是幸福;当你伤心流泪的时候,亲人或朋友一声亲切的安慰就是幸福;当你长时间奔波于喧嚣的人流中,能够坐下来享受片刻的宁静就是幸福……
只要仔细去观察,幸福便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感受,幸福便不同寻常。
请阅读下文,着重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最近,《小崔说事》采访了一批作家,很有意思。其中一位非常年轻的作家叫阿乙,他给自己做好了人生规划,攒够两年花的钱,然后接下来的两年什么事都不干,把已经想好的18个选题写一写,“估计能写出三四个”,这就是他的生活。
我在微博上关注了另一个作家,叫阿来,就是写《尘埃落定》的那位。他虽然跟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但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他的微博上全是花花草草,他对世界上的一切花草都感兴趣,他走到哪里,都会把不知名的花草拍下来,然后找明白人来认这些花草,再发到微博上。
我见过很多大师,都非常有趣。比如电影《雨人》的编剧,叫巴瑞·莫罗,他凭这个片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我们安排他住在北京昆仑饭店,他闲不住就跑出来拍片子。在街上看到一辆劳斯莱斯,就把它拍下来,但镜头突然就转了,因为他发现旁边有个车夫正费劲地蹬着三轮车,车上拉着很多货。有一箱掉在地上,旁边的人都在摁喇叭,没有一个人下去帮他捡起来。后来,我问巴瑞什么是电影,他说这就是电影。电影大多都是在讲一些普通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却实现不了。追求一次,没能实现,再追求,又没实现,玩命追求,还是实现不了。一直到最后,快没希望的时候才实现了。
巴瑞·莫罗的《雨人》,讲了一个自闭症患者的真人真事。他见到的那个自闭症患者,比电影里达斯汀·霍夫曼呈现出来的人物还要奇怪。
当时,巴瑞在图书馆看书,正好坐在“雨人”的前排。他听到后面“刷刷”地不停翻书,就回头看,心想这人没什么教养。没想到,“雨人”礼貌地冲他点头示意,然后接着看书。巴瑞有些好奇,过去问:“先生,你在干什么?”“雨人”说:“在看书。”巴瑞说:“你看书的速度有这么快吗?”“雨人”答:“是啊,今天下午我看了这么多书,有很高一摞了。”巴瑞觉得这个人太讨厌了,不光制造噪音打扰别人,还说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他想考考“雨人”,就随便抽出一本书,翻开一页,念了其中的一句,结果“雨人”把后面的内容全都背了下来。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巴瑞也了解了“雨人”的读书习惯,他是8秒钟看一页,一辈子忘不了。他最讨厌的就是图书管理员说快下班了,这个时候,无奈的他只能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两页。
“雨人”的计算能力也很惊人——去拉斯维加斯玩轮盘赌,拿一堆筹码押在一个地方,不管你转多少圈,停下来时肯定是他押的地方——这是他算出来的。后来,赌场就不允许他玩了,只要他一去,就找几个人陪着他,想玩哪个玩哪个,需要多少钱就直接送他。
《雨人》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奖,巴瑞觉得这应该是“雨人”的奖,就把奖杯送给了“雨人”。半年后,他去看“雨人”,发现奥斯卡小金人的奖杯上已经没有金子了。原来,这个奖杯成了孩子们的玩具,“雨人”让很多孩子拿着奖杯玩,小金人也就褪了色,变成了白色的小金人,这在奥斯卡奖的历史上应该是唯一的。
我们做的慈善项目,叫“给孩子加一个菜”,巴瑞·莫罗看得流了泪,说:“我要把那个褪了色的小金人拿到中国来,让这些乡村学校的孩子每个人抱着它拍一张照片。”
一个人的追求不同,得到的幸福感也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成功带来的幸福感大多稍纵即逝,幸福源自内心的追求。
【读后感悟】
我们很难衡量幸福的多或少、大或小,即使如今时兴用“幸福指数”来评估幸福,幸福也仍然是难以量化的一种主观感受。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名利、成功往往与幸福的关联最为密切,但无数的事实又证明了这种想法的错误。事实上,即使是由成功带来的幸福,由于当事人的追求不同,其获得的幸福感也不相同。
作为知名媒体人,崔永元有许多接触成功者的机会,他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那些成功者的幸福往往并不是来源于成功本身,而恰恰源于普通人容易忽略的微小处,源于人们内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