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1.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行,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我国大型企业原始创新动力
王璐1,2
(1.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行,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原始创新是大型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始创新动力研究对于提高大型企业创新能力乃至增强国家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反映各动力因素与原始创新活动的动态作用关系,并深入分析动力因素对原始创新活动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动力因素对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活动强度起着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
大型企业;原始创新;动力;VAR模型
原始创新在现代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原始创新不仅是其他创新活动的基础,而且可以使首创者在竞争中获得垄断地位、独占市场,进而获得高额利润和超额收益的回报。然而在实际中,由于基础创新风险高、成本大,而模仿性创新及消化吸收创新具有风险小、成本低的优势,以至于企业缺乏进行原始创新的积极性,原始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始创新动力对原始创新活动的单向影响作用,没有揭示原始创新动力与原始创新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演变过程和特征。本文以大型企业原始创新动力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动力因素对原始创新活动影响可能存在的滞后性,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反映各动力因素与原始创新活动的动态作用关系,并对动力因素对原始创新活动的贡献度进行深入分析。
原始性创新具有其独特内涵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外两类因素。结合技术创新单因素驱动论、双因素驱动论和多因素驱动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动力的研究,原始创新的动力主要分为内部创新动力和外部创新动力。
1)内部动力因素。
内部动力主要是指企业内部能够对原始创新活动产生的驱动力,主要包括企业对创新利润的追求、企业内部激励、企业创新文化等。内部动力中,无论是企业所形成的创新文化,还是企业内部对创新活动的激励,本质上都源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提高,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创新最根本的动力[3],在大型企业原始创新内部动力系统中,企业利润往往起到了核心的作用,目标在于创新成功后获取超额利润和竞争强势,并为原始创新活动提供物力、人力支持,在内部动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企业利润具有基础的作用,是其他动力的源泉。因此通过利润对原始创新活动强度的作用综合反映内部动力因素对原始创新活动的影响是合理的,定义企业利润为PR。
2)外部动力因素。
外部动力主要是指来源于企业外部的驱动力对企业原始创新活动的激励,主要分为市场需求拉力、市场竞争压力、政府支持力,各力量在不同方面促进企业进行原始创新。在影响企业原始创新的外部动力系统中,市场需求起到了根本作用,是企业进行原始创新的基础,市场竞争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进行原始创新的意识,政府激励措施则刺激企业加大原始创新力度。但这些外部动力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企业原始创新系统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对其他外部因素产生影响,甚至是相互作用。
市场需求对原始创新的拉力作用,来源于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此条件下,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会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对大型企业创新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大型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来反映,定义为NPS。
按照经济学理论,现实中的市场结构既不是完全竞争也不会是完全垄断的,大部分情况是处于竞争状态中,这也意味着,当某一行业存在巨大利润空间时,就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该行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能够维持已有的市场甚至是扩大自己的市场,必须通过基础研究,进行新的原始创新,另寻它路,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市场的竞争可以通过企业数目来反映,一般来说,企业数目越多,代表该市场竞争越激烈,反之,市场竞争则越弱,定义为NUM。
对于原始创新起到推动作用的外部动力因素,除了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政策可以极大地激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原始创新。政府的支持力可以通过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数额来反映,定义为GM。
以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科技部网站为主要数据来源,以大型工业企业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选择变量R&D经费内部支出(RD)、企业利润(PR)、新产品销售收入(NPS)、企业数(NUM)、政府对企业的R&D支出(GM)反映大型企业的原始创新活动及各动力因素。文中选取了1991⁃2010年数据建立VAR模型,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测算模型中各方程随机扰动项的冲击对各变量的动态影响,从而判断动力因素对原始创新的相对重要性。
2.1 平稳性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仅对同阶平稳性的数据有效,为了避免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回归时出现“虚假回归”现象,本文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在数据的ADF检验中,发现RD和NPS的原始数据不仅不平稳,而且具有线性变化趋势,因此为避免在后续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现象,以下研究中对RD和NPS进行对数变换,以消除2个变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从对LNRD、PR、LNNPS、NUM、GM 5个变量原始数据的ADF单位根检验情况来看,各变量ADF值均大于1%、5%、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即都是非平稳变量。因此,对5个变量进行差分处理,并对各阶差分数据进行ADF检验,表2检验结果表明5个变量的二阶差分数据趋于平稳。
表1 原始数据ADF检验Table1 ADF test of original data
表2 二阶差分数据ADF检验Table2 Second order difference data of ADF test
2.2 协整检验
虽然VAR模型不要求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通过协整检验可以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本文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表3的协整检验结果。
表3 协整检验结果Table 3 Results of co⁃integration test
表3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条件下,变量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反映出虽然5个变量具有各自的波动规律,但长期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
2.3 基于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2.3.1 建立VAR模型
准确建立VAR模型的前提,关键在于滞后期数的确定,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希望滞后期P足够大,从而可以完整地反映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另一方面,滞后期越长,模型中待估参数越多,损失的自由度也越多。因此,为了在二者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一般根据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准则来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根据EVIEWS的检验结果,确定VAR模型变量的最佳滞后期为2,即建立VAR(2)模型:
Yt=A1Yt-1+A2Yt-2+εt,t=1,2,...T
式中:Yt=[LNRD,PR,LNNPS,NUM,GM]
表4 滞后阶数选择准则Table4Selection criterions of lag order
2.3.2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主要刻画的是变量间冲击响应动态轨迹,显示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如何通过模型影响所有其他变量,最终又反馈到自身的过程。分别给LNRD、PR、LNNPS、NUM、GM一个单位大小的冲击,得到各变量对于LNRD、PR、LNNPS、NUM、GM冲击的响应过程,本文主要分析LNRD对于PR、LNNPS、NUM、GM冲击的响应过程。
从图1~4中对应的两类曲线,实线代表了施加一个标准差的脉冲响应图像,表示实际的脉冲反应程度,虚线表示在相应脉冲响应图像两侧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反映的是被解释变量LNRD对各变量冲击的反应过程,从各图的结果看,各变量对于R&D的冲击作用都呈现正向效应,但是变动趋势和幅度上有所差异。
图1 LNRD对PR的脉冲响应过程Fig.1 Impulse response process from LNRD to PR
图2 LNRD对LNNPS的脉冲响应过程Fig.2 Impulse response process from LNRD to LNNPS
图3 LNRD对NUM的脉冲响应过程Fig.3 Impulse response process from LNRD to LN⁃NUM
图4 LNRD对GM的脉冲响应过程Fig.4 Impulse response process from LNRD to LNGM
图1 是被解释变量LNRD对PR冲击的反映过程,当本期给PR一个正向冲击,会对R&D经费支出产生明显的持续的促进作用,PR冲击发生后,第2期R&D经费支出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在经过两期的上升之后,第5期又出现下降反应,之后PR对于R&D经费支出的冲击作用大致处于一个稳定的波动过程中。图2反映的是LNRD对LNNPS冲击的反映过程,当本期给LNNPS一个单位的Cholesky标准差信息的冲击,RD出现了一个正向的反应,之后此反应不断加强,直到第4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冲击力开始减弱,最终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图3反映的是LNRD对NUM冲击的反映过程,在NUM冲击发生后,R&D经费支出对此做出了一个加强的正向反应,除第6期的下降反应之外,NUM对RD一直处于加强的作用状态,并在第9期达到最大值。图4反映的是LNRD对GM冲击的反映过程,从R&D经费支出对于GM的冲击作用的反应来看,在对GM实施一个单位的Cholesky标准差信息的冲击下,第2期R&D经费支出出现了一个负向反应,从第3期开始对于GM的冲击作用都作出了正向反应,但是反应幅度较小。
2.3.3 方差分解结果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当给予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之后,其他内生变量对其作出的反应,确切的影响程度不能通过脉冲响应反映出来,而方差分解则可以通过分析每一个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评价不同冲击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方差分解分析各动力因素对原始创新活动的长期影响,从而为评价各动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由表5中的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不考虑R&D经费内部支出对自身的影响下,企业利润对R&D经费支出的影响是最大的,虽然在前3期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但是从2期开始其作用就一直在不断地加强,从2.27%增长到43.36%,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对R&D经费支出的影响作用一直在加强,但随着前几期高幅度增长,在第6期之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对R&D经费支出的影响强度的增长幅度逐渐减弱;企业数对R&D经费支出的显著性影响是从第3期开始的,在第4期出现了最大贡献度,之后各期稳定在15%左右;政府对企业的创新经费支出对R&D经费支出的影响作用除了在第2期高于其他因素对R&D经费支出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演进,政府对企业创新经费支出对于R&D经费支出的影响作用不断下降,在第8期之后对R&D经费支出的贡献度低于10%。
表5 LNRD的方差分解表Table5 Variance Decomposition of LNRD
在大型企业原始创新系统中,企业家的逐利性是推动大型企业进行原始创新最关键的动力,而企业利润对原始创新活动的支持作用是在长期内表现出来的,只有着眼于长期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才会更有动力进行原始创新。来自于市场的需求拉力和竞争压力、来自于政府政策行为的引导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利益驱动力,成为作用于企业原始创新的动力源泉;而内部动力要素对外部动力要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企业利润对外部动力发挥作用的。
[1]沈惠平.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8):64⁃65.
SHEN Huiping.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innovation,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digestive absorption innovation[J].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2007(48):64⁃65.
[2]李晓培.原始创新与模仿创新的辩证关系探究[J].前沿,2008(12):51⁃55.
LI Xiaopei.A dialectical study on original innovation and im⁃itative innovation[J].Forward Position,2008(12):51⁃55.
[3]董媛媛.我国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机制构建与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57⁃68.
DONG Yuanyuan.The ability evaluation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ng of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in China's lage enterprises[D].Harbin: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2010:57⁃68.
[4]任元彪.原始创新动力问题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7(6):6⁃8.
REN Yuanbiao.Dynamics research on original innovation[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07(6):6⁃8.
[5]田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研究[J].商业经济,2008(6):17⁃19.
TIAN Yang.Research of original innovation dynamical sys⁃tem 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J].Business E⁃conomy,2008(6):17⁃19.
[6]李柏洲,苏屹.大型企业原始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97⁃101.
LI Baizhou,SU Yi.A study on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large⁃scale enterprises'origi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2009(12):97⁃101.
[7]刘和东.中国原始创新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动态分析——基于状态空间的变参数估计[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40⁃46.
LIU Hedong.Dynamic analysis on output flexibility of input elements in chinas original innovation:time varying parameter estimation based on state spacemodel[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2):40⁃46.
[8]王晓丽,刘和东.大中型企业原始创新影响因素的弹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17⁃20.
WANG Xiaoli,LIU Hedong.A flexibility analysis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original innovation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1(20):17⁃20.
[9]魏平.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30⁃45.
WEI Ping.The study o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d intensity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China[D].Dalia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0:30⁃45.
[10]李柏洲,苏屹.政府行为对企业原始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26⁃29.
LI Baizhou,SU Yi.A research of how government behavior impact enterprises'original innova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9(11):26⁃29.
A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power of Chinese large⁃scale enterprises
WANG Lu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2.The Heilongjiang Branch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Harbin 150001,China)
Original innovation is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enterprises,so the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power is crucial to increas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large⁃scale enterprises and even impro⁃ving the national competition power.By employing the generalize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which are based on vector auto⁃regression(VAR)model,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ry power factor and original innovation is reflected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dynamic factors to original innovation i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every power factor plays different degree of positive effect on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large⁃scale enterprises.
large⁃scale enterprise;original innovation;power;VAR model
10.3969/j.issn.1006⁃7043.201311005
http://www.cnki.net/kcms/doi/10.3969/j.issn.1006⁃7043.201311005.html
F124.3
A
1006⁃7043(2015)02⁃0271⁃05
2013⁃11⁃04.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70173034);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11E107).
王璐(1980⁃),女,经济师,博士研究生;
黄鲁成(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璐,E⁃mail:497062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