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强
北京版义务教育教材《信息技术》始编于2000年,经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于2001年在全市推荐使用。其后,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先后进行过两次修订,并按规定统一更名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12年来,京版《信息技术》教材作为北京地区信息技术学科的主体教材,始终致力于体现学科本质,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力求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由于沿用时间较长,原教材中选用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网络环境等已不适应课程的发展。
原教材中有关操作系统的知识内容,以Windows XP为主要对象,该操作系统现已停止更新服务;原教材中安排了“电脑DIY”内容,在当前条件下已无实际需求;原小学教材中使用的Win LOGO程序设计软件在当前流行操作系统及硬件环境下部分功能无法实现;原教材中占有较大篇幅的办公软件及多媒体处理等多款软件现已经历多个版本的更新;原教材在网络应用部分只涉及电子邮件、网络搜索等内容,现即时通讯工具如飞信、QQ等已经成为人们网络交流的主要方式,学生应该有所了解。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教学条件及教学水平上的差异,本套教材在小学和初中各安排了两册基础性内容,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另外安排两册拓展内容,满足拓展教学要求。
新教材分6册, 1至3册供小学使用,4至6册供初中使用,第1、2、4、5册为必修内容,3、6册为选修内容,建议小学从三四年级开始使用,初中从七年级开始使用。必修部分小学、初中各安排约70课时教学内容。选修部分各安排约35课时教学内容。
为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使其能够满足时代的步伐,教材编写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德育为先,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在凝结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原理、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特征。信息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又通过技术运用中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信息技术教材必须将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联系起来。为此,教材中专门设置了一定的篇幅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特征,树立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另外,在各章节中穿插有关计算机伦理道德等内容。以信息技术发展成果、北京传统文化、模仿国画技法等为代表的教学内容或任务主题充分体现教材的时代与文化特征。
1. 及时反映国家政策的调整,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成就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关的课程。教材在内容选取与呈现上,除了要及时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最近成果,也需要及时反映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成就。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设置“走近信息世界”“计算机小画家” “用计算机编辑文档”“制作演示文稿”等内容,在安排选题时都适度选用了与北京精神、保护环境、和谐社会、文化传承相关的主题任务。在“畅游网络世界”部分,不但保留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传统内容,还在2013年1月教材定稿时,增补了2012年12月底全国人大颁布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相关材料。
2. 精心筛选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国家科技进度的步伐逐步加快,近年国内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涌现出大量优秀成果。教材中虽然没有一句话直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但“神州”飞船遨游太空,“蛟龙”潜水器深海探秘,“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创运算速度世界纪录,大量真实的材料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3. 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培育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学科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亲历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的全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教材呈现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及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语言精练,图文并茂,版面活泼。教材大量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设计学习流程,并对合作的方法与技巧给予具体指导。这样安排,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地应用于生活和学习。
结合实际,创造性落实新课程理念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其中的信息技术部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从更高的层次上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它不仅是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参照依据。由于各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差距巨大,国家没有颁布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因此,本次新编的小学、初中教材,在编写思路上参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同时又吸取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研制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年版》中的相关内容。
1. 体现学科基本理念,恰当定位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材虽然不是日常教学的唯一依据和指挥棒,但教材要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直接指导。教材不仅是教师授课的素材,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
2. 灵活组织教材内容,构建科学的学习过程
本套教材在编写时力求体现科学的教学过程,改变呆板的死记硬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重视观察、勤于实践、广泛收集资料、善于合作交流、深入体验、引发反思与感悟,实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教学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本套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构成学生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所需的事实、概念、理论与法则。
(2)与信息技术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的练习、作业,以及完成这些练习、作业所需要的步骤、方法与技术。
(3)与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
教材力求从问题解决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材编写方式没有像某些软件说明书那样对具体操作步骤做非常详细的叙述,而是重在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和方法的点拨。教学方式上沿用并深化任务驱动教学。教材内容呈现上加强技术应用需求分析,强调学生在操作与实践中体会并感受信息技术应用的原理、规律、思想及方法。教材在最大限度内减少了需要学生记忆的事实性知识数量。课堂练习的数量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度减少。对学生作品的难度要求适当划分出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教材中布置的课外活动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重组知识结构,体现信息技术学科价值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其学科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教学,教材却应尽可能体现学科的知识框架结构,教材的编写应该为学科知识体系的探索、充实、完善、拓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学科专业性的削弱必然带来其作为必修课程存在必要性的降低。
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内容本来极其丰富。算法思维、计算机工作原理、信息产业发展成果与趋势、多媒体表达等内容中都可以提炼出独特的思想方法,它们不是外界强贴于信息技术表面的标签,而是源自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与信息技术同生共存,难以剥离的灵魂,以此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才是有生命力的。
教材编写在考虑技术应用价值的同时,更要关注到其思维价值的挖掘。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有关算法和程序设计、多媒体素材处理与作品创作两部分比重有较大加强。
教材中安排的Scratch是近年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儿童编程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积木拼搭方式编程,极大地降低了程序代码书写、语法格式记忆带来的学习障碍,可以直观地描述算法的核心,既面向对象,又方便网络共享,还可以与硬件控制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Scratch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初步体会到算法思维的端倪,更可以突破个人、小组或课堂封闭的学习环境,随时从互联网下载各种需要的多媒体素材、程序范例,从他人的作品中吸取灵感;同时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作品、心得发布到网络上,与世界各地的学习伙伴共同分享。
与时俱进,体现北京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针对北京市作为全国首善之区以及世界城市的客观需要,教材编写中力求体现北京特色,展现北京优良传统文化,努力瞄准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教学内容取材立足北京,渗透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反映北京精神,在保持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努力体现京版教材的结构特点。教材选用的北京风土习俗、北京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北京学生日常消费统计、节日海报、班徽设计等主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网络教学部分,从北京历史文化切入,了解北京的历史,探寻北京的名胜古迹,参观北京的博物馆,聆听它美妙的传说,带领学生认识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世界的城市,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有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现实中的北京如此美丽,网络中的北京同样精彩,教材由此展开,引导学生从现实走进网络这个博大、神奇的世界,通过Web网站、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微博、论坛等网络技术手段,放眼全球,与世界沟通,与国际交流。
科学编写,体现京版教材的新结构
1. 指导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学系统
教材中安排了“学习目标”“探索实践”“阅读材料”“观察思考”“思考与实践”等栏目,明确每部分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在不同知识间建立联系,对关键知识、技能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此外,不同形式的交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切入学习主题,加深理解问题的深度,提升感悟的层次。
为了给广大教师、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教材配有配套光盘资料。光盘中除了各章节学生制作电脑作品所需的多媒体素材、范例、操作辅导视频,还提供了部分专门购置的正版软件。教材编写组还将利用市、区教研网络,汇集教材编者及一线教师教学活动中需要的课例、学生作品,为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教研部门进行专题研究提供方便。
2.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文系统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教学条件及教学水平上的差异,本套教材在小学和初中各安排了两册基础性内容,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另外安排两册拓展内容,满足拓展教学要求。
3. 基础与拓展相结合的评价系统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注重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部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诊断教学的成效,书中各章节中都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过程性教学评价内容。这些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为了学生得到更快更大的提高。评价指标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
教材在安排教学评价内容时坚持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估,在评价中既要包含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体现学习效果。不能只求最终效果,也不能只求实施过程,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
在确定评价主体时坚持多元化原则,强调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之一。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作用,尤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作者单位: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