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传省
在农村,每当过罢春节,便是大姑娘小伙子谈婚论嫁的时候。那年春节,我和邻村的一个女孩定好了亲。下过定礼之后,父亲微笑着说:“今年春上,得种些棉花给你套结婚盖的被子了。”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之后,父亲便在东地里种了半亩棉花。倒垄,覆地膜,浇水,施肥,一棵棵嫩绿的棉苗在父亲的辛勤培育下渐渐长大。
夏天到了,棉苗生了螟虫,父亲背着药桶去打药。打着打着,喷头被堵塞,喷不出药液了。他便把喷头卸掉,鼓起腮帮子用嘴去吹。打完药回到家之后,父亲便浑身酸软无力,呕吐起来——农药中毒了。在村卫生室输液一个星期,花去了一千多块钱,才把病治好。父亲自责地说:“我咋这么笨呢,咋用嘴去吹喷头呢?”母亲安慰他:“钱花就花了,能把病治好就行了。”
秋天来了,棉花开了。每天傍晚,父亲挎着大筐到地里去摘棉花。那些棉花仿佛知道感恩似的,都尽力开出最大、最洁白的花来。远远望去,父亲像置身于一大片洁白的云朵里。
棉花摘回来的那个晚上,吃过晚饭,父亲和母亲坐在灯下,把棉花从花壳里掰出来。他们默默地做着手里的活,没有交谈,但是气氛却让人觉得很融洽。几十年的相濡以沫,语言在此时已显得多余。一个眼神,便已知晓对方的心思,又何须多言?
第二天,母亲便把头天晚上掰出来的棉花放在院子里的竹床上晾晒,让明亮的阳光晒去里面的水分。
到了深秋,棉花摘完了,父亲便用架子车拉着一袋袋棉花到镇子上叫人弹成棉絮,而母亲也从镇上的布店里买来被面、被里。缝制棉被,要选在大晴天,因为母亲的眼睛已经有些老花。
那天,母亲先扫净地面,然后在地上铺上一大块干净的塑料布,接着把被里、棉絮、被面逐层铺好。我帮她把棉线纫在大针上。她戴着老花镜,坐在棉被上,左手放在被子下,右手带着顶箍开始穿针引线。她的动作已不如年轻时那样灵活轻快。记得小时候,当母亲缝制棉被的时候,我总爱睡在刚缝好的棉被的一角。那棉被暖暖的、软软的,似乎还能嗅到中午的阳光的味道。那时母亲的手很灵活,她飞快地穿针引线,不时地把大针在鬓边抹抹。而现在,母亲的手青筋裸露,已明显笨拙,但她把每一个针脚都缝得一丝不苟,针脚一行行看起来都那么疏密有致。
当她再习惯性地抬起手臂把大针朝鬓边抹的时候,在秋日灿烂的阳光下,我突然看见她的一头黑发历经风霜已大半花白,每一根白发都那么扎眼,让人不由感叹岁月飞逝光阴无情。
母亲一边缝被子,一边不时捶捶腰。用了整整一个上午,母亲给我缝好了四床棉被。她一边揉着有些酸痛的腰,一边满足地说:“这回你结婚,就不怕没被子盖了。”
这年腊月,我结婚了。睡在温暖的棉被里,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我想起为了给我缝制结婚的棉被,父亲打药中毒、母亲一边捶着腰一边缝制棉被的情景,我的眼角慢慢潮湿起来。
唉!这哪里只是几床简单的棉被啊,这棉被里分明凝聚着父亲像大山一样厚重的深情和母亲像大海一样深沉的疼爱……
(此文荣获2014年“文心杯”全国中学师生作文大赛教师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