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彬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设计能力已成为大学信息教育领域内广泛讨论的核心议题,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作为课程教育的补充,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文章以大赛为背景,就学生信息设计能力培养及比赛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大学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信息基础教育;信息设计;竞赛驱动
1.背景
现代社会已经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掌握一定的信息基础知识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信息基础教育无论从素质培养还是技术铺垫都是现代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现代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理论运用能力。
在大学信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即如何让学生将学到的信息知识应用到现实创作中。设计是大学教育的现实核心与内在驱动,不能辅助设计的知识大多没有意义。大学生信息设计能力培养是大学信息课程教育的努力目标。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很好地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2.大赛对信息设计能力培养的作用
由于信息设计的非线性与现实性,传统的课程考试体系已不能满足需要。大赛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能较好地推动学生计算机设计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1)以大赛形式进行能力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使命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到学习信息知识的重要性,减少学习复杂知识的抵触心理。如在第七届大赛过程中,南京师范大学参赛队的一个文科学生对动画设计与编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边学一边做,最后他的作品《超级马里奥之生命与诱惑》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在谈论这次比赛时,该学生感觉收获颇丰,有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意愿。
(2)大赛能够增加各个学校之间学生信息设计的横向交流。通过大赛,参赛师生能够较好地认识到自己在信息教学上的差距与不足,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改进。在今年的大赛中,笔者见识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有较好的启迪意义。如笔者从东南大学的编程竞赛游戏的设计作品进一步了解到该校的程序设计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3)大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潜能,有利于发现人才与差别化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各不一样,比赛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及潜能,从而进行差别化、个性化培养,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社会竞争。如在本次比赛,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专长于艺术设计,而有些学生则专长于程序设计。大赛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大赛面向设计本身,允许跨学科组队,使得学生在专业合作的同时,也增进了他们对其他学科的了解,拓展了视野,有利于成为复合型人才。如参赛过程中,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对美术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便作品完成后,也继续与美术专业的同学探讨相关专业知识。
(4)以组队的形式参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合作能力必不可少,课堂教育对这一方面锻炼不够,而比赛能很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在比赛过程中,参赛队各队员分工明确,有从事编程工作,有从事美工设计,有从事脚本设计,配合得非常好,队员经常在一起讨论,很有设计工作室的氛围。
(5)大赛有利于各学科各专业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现实社会中,解决问题往往需要融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大赛以计算机为设计工具与表达媒介,将不同学科的学生召集起来,为某个目标协同工作,在设计过程中相互学习领域知识。这种形式更贴近实际,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与工作。本次比赛过程中,跨学科学习现象很普遍。如参赛队中有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主动跑到美术学院的学生中交流学习相关知识,也有教育学院的学生向地理科学学院的学生请教相关知识。
3.基本参赛情况
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第七届大赛。在参加省级赛前,学校对报名学生进行了初筛选,选出8个参赛队(共21人)参加了省级赛,取得特等奖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所有作品全部进入总决赛,取得了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
4.比赛组织与指导过程
大赛得到了学院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通知、组织开会、指导、参赛等环节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在参赛之初,有同学对大赛比较陌生,不断来办公室咨询相关事宜。通过了解,他们显现了更大的兴趣与热情。通过自我组队,层层选拔,一些参赛作品脱颖而出。在随后的设计讨论中,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得作品更加完善,从提出想法到设计实现、反复修改,都遵循计划进行。即使实践之后部分作品未能完全与讨论的一致,但相比之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有的同学初步设想很好,但在有限时间内不容易实现,在大家充分讨论后,不断修改方案,最后在计划时间内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再如,有同学设计构思时考虑不够全面,在大家的充分探讨后,不断完善设计,逐步改进参赛作品;而一些同学在做媒体设计时,主题切合不够紧密,讨论后做了较大的精简与提炼,使得作品趋于成熟。作品完成后,很多同学都觉得收获颇丰,对大赛有了更多的期待。
5.未来展望
5.1作品分类的规划有待进一步推敲
第七届大赛作品类别有软件应用与开发(包括网站设计、数据库应用、虚拟实验平台等);微课(大学信息技术类,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Intemet应用,人文社科类,如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语文数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件制作);数字媒体设计类(包括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计算机动画、计算机游戏、交互媒体、移动终端、虚拟现实、微电影等);软件服务外包类;动漫以及计算机音乐创作等6类,以设计为核心,涵盖了众多计算机应用领域。
笔者认为以上分类的设计与规划还有待进一步推敲。首先,作品分类覆盖面还不够宽,与现实贴近不够。如现在比较普遍的手机作品,便无法归到合适的类别中。其次,有些作品分类相互重叠,导致一些设计可归人多个作品类别中。如部分软件设计既可以归入软件服务外包类,也可以归入软件应用开发类。这些问题在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赛时带来了一些困惑。有些学生发现作品无法归入合适的类中,最后只能找最接近的类别,而有些作品则需比对多个作品类要求,寻找可能的设计类。这些因素无疑会给作品的评比带来不确定甚至是不公正的因素,有些作品可能由于归类的错误影响评审,导致未能获奖。
5.2评审过程有待进一步公开
大赛评审在封闭的场地内进行,未能让指导老师和学生公开见证,这或多或少给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带来疑虑。比赛的过程也是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如果能够在不影响比赛的前提下,将评审过程以某种方式(如旁听或视频转播)对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公开,将使得作品评审更有说服力,也有利于各学校相互交流讨论,使今后的作品参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5.3参赛费用有待进一步降低
大赛的顺利进行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与保证,但若参赛费用过高,将一定程度地抑制各学校师生的参赛热情。很多学生的作品很好,但由于经费问题而最终未能参赛,留下遗憾。若能更广泛地引入社会资金支持与赞助,通过社会、学校和主办机构3方筹款,分担队员与老师的参赛费用,将能在更大范围内筛选优秀的作品,促进更多地区更多学校的师生参与进来,进一步扩大大赛的社会影响力。
6.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教育已经不再满足于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更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素质的核心是设计能力,相信随着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持续举办,全国各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设计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编辑:彭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