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烨 金莹 张洁
摘要:介绍南京大学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缘起和获奖情况,从赛事组织、作品指导、选手感悟3个方面总结了相关经验和收获。提出在学校范围内扩大参赛规模的方法是“文理兼济,良性竞争”;从指导老师的角度介绍分阶段指导作品的经验是“创意引路、重视过程”;阐述大赛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及学生个人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大赛;公平公正;组织参赛;参赛经验;参赛心得
1.南京大学学生参赛的基本情况
1.1参赛缘起
2008年南京大学的学生开始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这项赛事得到了本校负责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教师的一致认可,学校随即成立了非计算机专业创新(竞赛)中心,组织学生从第二届计算机大赛开始参赛。
1.2获奖情况
2009年学校获得网站设计类、专业组数字媒体设计类二等奖各1个,非专业组数字媒体设计类优胜奖1个;2010年获得网站设计类二等奖1个,非专业组及专业组数字媒体设计类三等奖各1个;2012年获得非专业组数字媒体设计类三等奖1个;2013年获得网站设计类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非专业组数字媒体设计类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2014年获得网站设计类二等奖1个,非专业组数字媒体设计类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从参赛类别看,南京大学作品主要集中在网站设计与数字媒体设计两大类。
2.文理兼济,良性竞争
参赛学生的规模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成绩的好坏。成绩最差的2012年和成绩最好的2013年恰好是参赛作品最少与最多的年份。因此,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有足够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赛事的影响力,是大赛组织者们必须关心的问题。我们梳理了2009年到2014年南京大学组织方式的变化,从中发现“文理兼济,良性竞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参赛组织形式。文理兼济是指不分文理背景,尽可能地鼓励更多优秀学生参赛;良性竞争是指分级组织,举办校内选拔赛,一方面逐步挖掘更多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教师在计算机大赛的总结会上学习了一些参赛规模较大的学校的经验,并于2012年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校内选拔做出了调整,效果显著,主要措施有如下3方面。
1)将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课程设计与比赛相结合。
计算机操作类课程中设置课程设计环节,以课程所学为依托,学生组队完成一个与当届计算机大赛相符的课程设计作品,得分计算在课程总评中。教师从这些作业中挑选出优秀作品,在寒假前将修改意见告知学生,推荐其参加校内选拔赛。没有被推荐的学生,如果有兴趣,可以重新设计或修改自己的作品在高年级组队参赛。
由于本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跨专业组队,并积极为其创造条件,这样一来,参赛对象也由原先单一的文科学生扩大到了全体专业学生,做到“文理兼济”。这样做一方面参赛作品数量大幅提升,基数大,优秀作品也会相应增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让他们的作品在更大的平台上得到检验和证明。
2)在校内扩大评委规模,提高评审水平,扩充计算机大赛的知名度。
我们邀请了各院系的相关老师作为校内选拔的评委,涉及的单位包括计算机系、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多媒体中心、艺术中心等。通过多院系的老师对作品做出全方位的评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修改意见,使参赛作品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这些评审老师通过了解这项赛事,可以向各自院系的老师和学生推荐,从而将校内赛事的组织引入良性发展轨道,进一步宣传大赛。
3)调整奖项设置、减少冗余步骤。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所有参赛作品都颁发校级奖状,奖项设置由原先的优胜奖、参与奖修改为一等奖、二等奖,并尽可能多地向省级赛输送作品,学生参赛积极性大幅提升;同时,减少赛事过程中的冗余步骤,每年12月教务处发全校通知,次年3月下旬参赛学生提交作品,4月评选优秀作品,修改后的作品提交省赛(或地区赛)。
经过这3个方面的调整,南京大学的参赛规模在2013年大幅提升,最后有6个作品得到了全国奖项,2014年仍然延续了这种参赛规模。
3.创意引路、重视过程
好的创意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对过程的严格把控和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则是另一个必要条件。作品指导主要有4个阶段:作品设计阶段、作品制作阶段、制作答辩材料与提交作品阶段、答辩阶段。我们的经验是重视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在每一阶段都产生“里程碑”式的阶段性成果,通过保证各个阶段性成果的质量来产生优秀的作品。
3.1作品设计阶段
教师在设计阶段要帮助学生选择立意新颖的主题。以数字媒体设计类别为例,作品主题必须新颖、有创意、让人眼前一亮,并且有利于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以网站设计为例,主题的选取影响设计的侧重点,而这个侧重点与实现时使用技术息息相关。
主题确定以后,需要围绕该主题进行作品设计。设计时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地将技术手段堆叠在作品内,而要围绕主题合情合理地选用、组合技术。以数字媒体设计类别为例,作品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得有逻辑性、有亮点、能吸引人,而多媒体技术是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趣的辅助手段。
作品设计阶段一定要注意原创性。以数字媒体设计类为例,今年学校有一个视频拍摄了学生的大学生活,记录了校区中的各种“生命”,享受在校园中漫步的过程。作品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看法,表达了真情实意。真实往往最能打动人,因此虽然该视频所用的制作技术较为朴素,但该作品仍获得了省赛的一等奖和国赛的二等奖。
3.2作品制作阶段
在作品的制作阶段,指导老师要充分相信并肯定参赛学生的能力,适当进行点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术、技能的兴趣和潜能。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作品中使用的素材不能有版权争议,最好都是原创,高奖项作品一定是没有任何版权问题的作品。此外,网站类作品制作时要充分考虑浏览器的兼容性,以便评审老师访问时可以展示网站的全貌。
由于一些作品是从课程设计中挑选出来的,已经是成品,所以设计阶段与制作阶段不能严格区分。修改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从心底认同指导意见,并且要采用“限时修改,紧迫盯人”的方式,即让学生根据指导意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改,再次与指导老师讨论,这样反复打磨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3.3制作答辩材料与提交作品阶段
作品完成以后,指导老师要组织学生制作演示材料与答辩材料。演示材料是初评老师对一个作品的第一印象。以网站设计类作品为例,评审老师不可能按制作者希望的顺序遍历网站中的所有内容,因此,在演示视频中将网站的设计思想和精彩网页呈现出来,有助于评审老师更深入地了解作品。
答辩材料可以复用演示材料,也可以重新制作,建议将演示视频中的人声去掉,配以柔和的轻音乐,在答辩时由参赛学生对照演示视频做讲解,比单独使用演示视频效果更好。
所有材料制作完毕后,学生将作品提交到计算机大赛指定平台上,指导老师要仔细检查学生填写的信息,不要因为填写出错而导致作品不能获得好成绩。
3.4答辩阶段
在决赛现场的答辩阶段,指导老师要为参赛学生减压,让学生尽最大努力将作品的精彩之处呈现出来。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将决赛答辩看成一次锻炼机会,无论是否获奖,只要能把自己的作品完全展示给评审老师、让评审老师了解作品的全貌,就是一次成功经历,以平常心看待结果,反而能从比赛中收获更多。
4.展示自我,不断创新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一个全国性的舞台,独立自主、创造创新、团队合作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大赛留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根据对参赛学生进行赛后调查,学生普遍有如下感想。
1)用心付出,总有回报。
大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作品从概念设计到成型需要作者对该赛事的热爱以及对作品的坚持,所有参赛作品都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经过了反复的修改。获奖学生都有一个共识,即做一件事,就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努力把这件事做好,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他们都将获奖看成一个意外的惊喜。
2)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自主学习是大学乃至以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技能。为了制作出好的作品,学生自学了各种相关知识和技术,获奖学生则是参赛学生中自学能力较高的一个群体,很多操作或功能,可能之前完全不知道如何实现,但学生通过探索,勇敢尝试,最后获得了成功。
3)团队合作,集体智慧。
通过大赛,学生对团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体验到了团队工作的不易。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如何进行任务分配、怎样协调好进度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对于单人小组,学生虽然比较自由,不愁分工问题,但大大小小的事务只能靠自己,而且思维很容易局限,因此,完善的团队至关重要。
4)展示自我,全部原创。
所有参加决赛的学生在评委提问环节都感受到评委非常注重原创性。本届大赛闭幕式上展示的一等奖作品中有一个视频短片,从故事的设计、拍摄,到后期,完全由自己的团队完成;有一个团队制作了关于雾霾的海报,一共四十幅,完全由学生手绘完成;还有一个电子杂志,从背景图案到文字内容,都是由学生原创的。这些优秀作品给参赛学生很大的震撼,他们感到一个好的作品不是一个简单收集和堆砌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深刻体现出自己的想法,追求创意和独特I生。
5)公平公正,竞技学习。
参赛学生都感受到了大赛的公平与公正,认为得奖学生非常有才华也很用心,名列前茅当之无愧。虽然自己也很用心地设计作品,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参加这次比赛,真的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对于本校学生,评判同龄人的优良不在学校名声上,而是在具体的工作上,这是一个很好的人生经历。
5.结语
从教学角度出发,计算机大赛改变了本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操作类课程的教学模块,使学生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是除了计算机能力以外的素质提升。计算机大赛是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技术、技能的综合能力的平台,是学生展示自我、相互竞技和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成长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的道路中前进了一大步。
作为指导老师,我们希望大赛能够延续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决赛现场提供更多的指导老师与参赛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并且希望大赛组委会成立宣传组,在各省市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宣传大赛,展示大赛成果,使大赛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大学生赛事之一。
(编辑:孙怡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