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中“课程折旧”在学分积累与兑换方面的应用

2015-06-22 02:30:14赵样安庆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有效期学籍学分

赵样 安庆

(1.云南开放大学,云南昆明,650223;2.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23)

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和“学分银行”制度,是“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银行”是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成果的权威认证机构,通过学分的积累、认定和兑换,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得以延续、学习成果得以最大化,能够有效地使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得到衔接和互认,从而搭建起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使学习者能够最为灵活、自由地通过连续或间断的学习获得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学习成果,进而获得所需的学历(位)或资格(质)证书,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本文试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分银行系统建设的应用实际出发,针对在学分积累和兑换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规定的学籍有效期与学习成果终身有效之间的矛盾、学科知识更新与课程学分终身有效之间的矛盾、学习成果与教育结果公平之间的矛盾等,提出“课程折旧”的概念,并在技术实现上采用在学分银行系统课程编码中设置“课程折旧系数位”的方法,在学习成果积累和兑换时科学应用“课程折旧系数位”,为上述的三个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人性化服务的角度提出设置“课程折旧智能提醒”的功能,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积累与兑换效率。

一、学分银行系统的功能及其关键

学分银行为每位注册者创建终身有效的账号,允许所有用户在系统中终身累积学分、转换学习成果。学分银行中,学习者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计一定的学分。学分是学习者参加课程学习、培训、进修、各种资质认证等学习量的基本分值单位,是学习成果存储、转化、消费和结算的基础,也是学习者获取各种证书或资源的依据。学分银行允许用户的学习时间可以集中也可以中断,可以不按常规的学期时间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即使隔了较长时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存于学习者的学分银行账户中。学习者所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通过认证后,按照制定的学分标准折合成相应学分存入学分银行系统,当学分积累达到规定的要求时,即可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兑换,汇兑的是学历(位)或资质(格)证书、相关资源等,实现类似银行“零存整取”的功能[2]。学分银行制度的建立,能够方便学习者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课程和层次进行学习,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提升学习层次,避免重复学习,节约学习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将学习成果最大化,有利于形成持续终身的“攀爬式”学习模式,这对于有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实现教育公平县有重大意义。

学分银行一般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学习成果的认定,二是学分累计和转换,其结构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学分标准子系统、学分互认子系统、学分积累子系统、学分兑换子系统和学分诚信子系统[3]。这五个子系统的核心要素各有侧重,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的。学分银行子系统及其核心要素如表1所示。学分积累和兑换子系统是学分银行的两个最为关键的子系统。积累指的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所接受的不同教育和培训,通过考核之后均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和学习记录,这些学分和学习记录都被储存在个人的学习账户上;兑换指的是个人在不同场合所获得的不同类型的有效学分达到足够量后,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客观的标准进行双向或多向的转换,汇兑所需要的学历证书、资质证书和其他终身学习产品。

表1 学分银行的子系统及其核心要素

二、学分银行系统构建中的矛盾

近年来,很多国家已经着力于建立适应本国情况的学习成果认证、累积和转换制度,我国关于“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其他国家探索的先行经验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到我国的学分银行建设中来。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以开放大学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学分的互认和转换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和全面有效的实施方案。“学分银行”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它包括入学制、转换制、学分制、课程制、学制、选课制以及评价制等在内众多制度的革新与完善,必将推动教学理念重塑、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资源整合、教学体系重构等纵深环节。

学分银行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总体上的宏观设计,也需要在实施细节方面详细考虑。目前的学分银行建设还存在很多深层次障碍性的问题[4],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分银行建设和实现的进程。笔者认为,目前的学分银行建设中,在时效性和终身性方面存在以下矛盾。

1.规定的学籍有效期与学习成果终身有效之间的矛盾。我国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教育学校虽然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学分制改革,但现在实行的基本是学年学分制,均规定了学籍有效期。学习者必须按照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求,在学籍有效期内完成学习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否则,超过学籍有效期完成学业的,就只能获得肄业或结业证书。例如,我国的大部分高等教育院校规定学籍有效期为6年,广播电视大学规定学籍有效期为2-8年(专科、本科各不相同),如果学习者在籍期间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只能被动肄业或结业,并终结其学籍,相当于银行业务中的“销户”。这与终身教育制度所倡导的学习成果终身有效是相互矛盾的,与学分银行中学习账号和学习成果终身有效也是相互矛盾的,并直接阻碍了学习成果的终身积累和兑换。

2.学科知识更新与课程学分终身有效之间的矛盾。有先行实践将学分银行系统中学习者的学籍有效期单纯地规定为终身有效,并将学习者获得的课程学分也规定为终身有效,并可以在学分银行中持续终身地积累和兑换,以期解决上述矛盾。但是,这又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在当前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如果规定所有的学分都是终身有效的,早期学习的课程知识就会与不断更新的现代学科知识相脱节,从而造成学习者部分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等问题。目前各学科知识更新迅速,对应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随之调整,如果只是单纯地规定课程的学分终身有效,若学习者使用较长时间前获得的学分来兑换当前的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等),就会出现学习者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发展应用实际不匹配,培养出的人才也会和社会需求相脱节。

3.教育公平的三个层次之间的矛盾。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是促进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要求:(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5]。目前的教育实际中,学籍有效期的规定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和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受到年龄和时间长短的限制;若课程学分持续终身有效的话,又会带来教育成果均等方面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课程折旧及其系统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问题,笔者试提出“课程折旧”的概念,在学分标准子系统建设时为课程信息增加一项“课程折旧系数”,并将此系数科学地应用在学分银行系统中。“课程折旧系数”的设置和应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公开的课程标准体系和信息目录。学分标准子系统是学分银行实现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的基础,由国家职业(专业)目录、课程标准、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课程标准等部分构成。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一套权威公开的课程标准体系和相关的信息目录,对于学分标准子系统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课程标准体系和对应的信息目录要说明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课程名称、课程信息、课程知识内容框架、课程有效期(即课程折旧系数)、评价规则等信息(本文仅讨论课程折旧系数)。

2.课程折旧系数的含义及其作用。课程折旧系数以“年”为单位,表示一门课程多少年过期。知识较为传统和固定的课程,折旧系数可设置较高,较长年份失效;知识更新快的课程,折旧系数低,较短年限失效。具体来说,即学习者获得学分的课程,如果“当前年份-获得学分时间的年份>=课程折旧系数”,则说明该课程已经过期,其学分不再生效,若要继续参与学分的积累与兑换,就必须通过规定的学分更新方式使学分重新生效。课程开设学校可根据课程的学科性质等特点决定折旧的学分如何进行更新,通过何种方式重新生效,可以是补修补考更新课程知识模块、重新修读课程等。我国的教育系统中存在海量课程,有的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有的慢,如果将学籍和课程学分的有效期都设置为终身有效,则会带来学习者在兑换学习成果时出现部分课程知识老化,不能满足专业知识要求和社会需求的问题。所以,课程进入学分银行的数据库前,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科专家委员会)根据课程的层次、性质和内容特征,设置课程的折旧系数。这样,可以保证不同院校、不同机构的相同课程依据该课程标准体系和信息目录进行课程折旧操作,为学分的累积与转换提供课程折旧的依据。“课程折旧”可以在保证学习者的学籍有效期终身有效、学习成果持续终身积累的前提下,促使学习者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这就合理地解决了规定的学籍有效期与学习成果终身有效、学科知识更新与课程学分终身有效之间的矛盾,并从某种角度上实现了教育结果的公平。同时,课程折旧的应用能督促学习者控制好学习进度,尽快兑换学习成果,促进产生学习激励动机。

3.在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课程编码中设置“课程折旧系数位”。学分银行系统中要对课程和学分进行管理,都要对系统中课程按照某种规则指定代码,即课程ID。要将课程折旧系数应用于学分银行系统中,可设置“课程折旧系数位”来表示课程的折旧信息。假设某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中,课程ID为9位,那么,在其原编码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两位作为“课程折旧系数位”(一般说来,课程知识的有效性绝大部分在100年以内,一个自然人的学习年限也在100年之内,所以,仅考虑设置两位为折旧系数位,0-99的范围足够使用),即第10-11位为“课程折旧系数位”(如图1所示)。例如,某课程的10-11位是06,表示该课程6年过期,学习者自取得该课程学分起开始计算,6年内可用该课程的学分参与学分的积累与兑换,超过6年后,这些学分就不能再参与学分的积累与兑换,需要更新使其重新生效方可使用。

图1 课程折旧条件下的学习成果兑换

学习者在申请兑换证书时,系统检验学习者是否获得对应证书课程体系所要求学分的同时,检验证书中每一门课程的折旧系数。若所有课程都在有效期内,则说明该学习者的知识能满足专业要求,知识并不老化,准予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否则需要更新失效课程。具体的学习成果兑换流程如图2所示。

4.针对课程折旧的智能提醒服务。为向学习者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支持服务,提醒学习者控制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成果的兑换效率,学分银行系统可以针对课程折旧信息向学习者推送智能提醒服务。系统可定期自动检测学习者获得课程学分的“课程折旧系数位”,若有接近失效的课程,发送提醒给学习者,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按照课程更新规则及时更新课程学分,以避免需要兑换学习成果时才发现课程过期的情况出现。

[1]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2008,(2):36-44.

[2]赵宇红.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与构想——区域性继续教育领域中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3,(2):32-37.

[3]杨黎明.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框架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3-14.

[4]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 ,2012,(6):66-71.

[5]李康林.我国成人教育公平缺失及其完善[J].职教论坛,2009,(11):68-75.

猜你喜欢
有效期学籍学分
高校学籍异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药品效期管理:有效期≠失效期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56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与实现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10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学分美食
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合格有效期该从何时起算
教育部:不得将学籍作为中小学生入学和转学条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结婚证设“有效期”是拿婚姻当儿戏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1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