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景海
袁北灌区渠系工程安全度汛对策与措施
邝景海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袁北灌区管理局,江西宜春336000)
袁北灌区是江西省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之一,设计灌溉面积2.3万hm2,工程等别为Ⅲ等。工程位于江西省西部、宜春市西偏北部,总土地面积14.4万hm2,属赣江水系袁河及其支流,是一座多枢纽、蓄引并举、库渠结合的大型灌区。工程始建于1958年,1977年建成。2008年袁北灌区开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灌区防汛按设计标准逐年进行建设。袁北灌区工作人员依据多年水害防治经验,认真研究安全度汛对策,完善了灌区防汛应急体系及工程防汛措施建设,为灌区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进而减少了灾害损失。文章阐述了灌区工程概况、灌区工程防洪现状、灌区历史洪水灾害情况及成因、灌区安全度汛的对策及措施、灌区渠道双重防汛保障体系的建立。
灌区工程;历史洪水灾害;灾害成因;安全度汛;对策与措施;双重防汛保障体系
袁北灌区是江西省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之一,设计灌溉面积2.3万hm2,工程等别为Ⅲ等。工程位于江西省西部、宜春市西偏北部,总土地面积14.4万hm2,属赣江水系袁河及其支流,是一座多枢纽、蓄引并举、库渠结合的大型灌区[1]。
工程始建于1958年,1977年建成,灌区工程概况见表1。
表1 袁北灌区工程概况
灌区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 608.7mm。袁北灌区地处赣西丘陵地山区,地形复杂多变,地势北高南低。降雨年际变化较大,降雨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6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5.9%,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21.2%。
渠系工程兴建于大跃进年代,多为傍山渠道,基本没有考虑到防洪问题,防汛标准普遍达不到要求。2008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动工前,一干渠长15.9 km没有泄洪闸,二干渠长70.65 km只有4座泄洪闸,斜塘分干长23.98 km,只有一座泄洪闸,且现仅有的泄洪闸由于运行多年,设备老化闸门启封不畅,造成灌区排洪设施严重不足。
加上灌区运行50多年来,工程老化严重,抗御洪水能力低,一遇上特大暴雨,渠道内侧山体区间径流洪水进入渠道,造成渠道超标准运行,有的渠段漫堤冲垮渠道,灌区就遭遇洪水冲击。
2008年袁北灌区开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灌区防汛按设计标准逐年进行建设。
2.1 工程级别
根据《江西省袁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1]:现状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设计标准:总干渠(桩号0+000~3+600)工程级别均为3级,二干渠(桩号0+000~30+850)工程级别均为4级,其余干、支渠工程级别均为5级。
2.2 设计标准
根据《江西省袁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现状袁北灌区渠道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根据其级别确定见表2。
表2 建筑物防洪标准表
袁北灌区运行50多年来,曾遭遇多次特大洪水冲击,现有资料记载,灌区洪水灾害特别严重的是1995年6月26日特大暴雨冲击袁北灌区飞剑潭片区,24 h降雨量达到338.4 mm,飞剑潭片区遭到洪水毁灭性冲击,整个片区处于瘫痪状态。
飞剑潭片区114.13 km主干渠道发生塌方、塌洞、滑坡达141处之多,直接水毁工程损失320多万元。飞剑潭片区典型年份洪水灾害情况见表3。
表3 飞剑潭片区典型年份主干渠道水毁工程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灌区工程抗御特大洪水的能力非常弱,暴雨量越大,灌区水毁工程越多,工程的损失也越大。随着2008年袁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开始建设,灌区遭受水害灾害的损失逐年减少。
总结多年灌区洪水灾害现象,造成灌区水毁工程原因有6种:
1)渠道运行50多年老化严重,抗洪能力差。
2)多年渠道清淤不彻底,内坡山体径流洪水汇聚进入渠道,夹带泥沙淤积渠道,形成严重阻塞,行洪不畅。
3)灌区建于60—70年代,设计防洪标准低,泄洪设施严重不足,排洪能力不足,灌区抗御一般洪水可以,遇到特大洪水由于区间径流洪水流量大,渠道工程防不胜防。2008年后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最高也仅是20 a一遇,不足防御特大洪水。
4)灌区渠道因多属傍山,丘陵地山区,区域径流来水量集中,短时间内洪水进入渠道,会造成渠道洪水流量超标准,严重时还会漫堤,在外堤单薄处冲垮渠堤。
5)丘陵山区的傍山渠道,部分地段内坡山体高,因暴雨冲击会出现山体不稳定而滑坡,滑坡体阻塞渠道,上游渠道内洪水不能向下游流走,造成洪水漫堤,冲垮渠堤。
6)灌区监测监控设施落后,平时都是靠人工巡视检查。人的因素对灌区防汛抗旱工作起很大的作用,如灌区管理工作细致,泄洪设施及时打开,或是大暴雨及时巡查渠道,及时采取防洪措施可减少洪灾危害。
袁北灌区地处丘陵地山区,渠道多傍山而走,建线长,防洪设计标准低,碰到特大暴雨,渠道工程常险象环生。为确保灌区渠道工程安全度汛,避免或降低水毁工程损失。我们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
5.1 建立灌区安全度汛应急处理系统
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
1)成立防汛抢险指挥机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主管部门、灌区管理局局长、灌区乡(镇)主要领导任副指挥,灌区受益村主任为成员,直接负责灌区防汛抢险工作。
2)组建防汛抢险队伍,要求灌区受益乡(镇)每个村根据管辖渠段长度,建立相应规模的防汛抢险队伍。
3)制定切实可行的《袁北灌区渠系工程防汛度汛方案》,报上级防汛指挥部批准并下发到灌区受益乡(镇)执行。
4)严格落实防汛度汛责任,由区防汛指挥部下文明确规定灌区渠道工程防汛抢险救灾责任单位为灌区受益乡(镇),受益乡(镇)应将渠道分段落实到受益村组。
5)储备充足的防汛物资,要求每个灌区受益村必须储备不少于1000条防汛编织袋作渠道防汛应急用。
5.2 建立灌区渠道双重防汛保障体系
具体包括以下2个方面:
5.2.1 明确灌区乡(镇)防洪责任
袁州区政府将袁北灌区工程防汛抢险责任落实到灌区受乡(镇),灌区受乡(镇)为灌区工程防汛的第一重保障。明确规定灌区乡(镇)负责辖区内渠道工程防汛设施保护与开启,负责渠道工程的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为灌区防洪抢险提供有力的保证,当地政府防汛负责制,不仅可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防洪抢险,同时可减少渠道泄洪闸排洪时当地群众干扰。
5.2.2 明确灌区管理单位防汛责任
灌区管理单位负责灌区日常管理工作,袁北灌区管理局为灌区工程防汛的第二重保障,我们将灌区工程防汛及泄洪闸开启责任落实到了本单位领导及干部职工头上。具体做到3个方面:
1)汛前、汛期、汛后,按规定对灌区工程进行巡视检查,确保汛期泄洪闸、分水闸都必须保持开启状态,遇特大暴雨时加强巡视检查,并将此项工作做年终考核内容。
2)严肃防汛纪律,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
3)遇到24 h降雨量达50 mm以上,灌区管理人员必须到渠道巡查工程并做出记录。
5.3 完善工程防汛设施建设
根据灌区内坡山体径流量与灌区单位经济状况,建设必要的工程防汛度汛设施:
5.3.1 科学规划灌区工程泄洪闸
每隔2 km左右渠段设计泄闸一座,到2015年袁北灌区现已建成泄洪闸44座。随着泄洪闸的建成,大大增加了灌区的抗洪能力。
5.3.2 补充建设灌区自然泄洪口
考虑到泄洪闸建设时间长,投资较多,同时如遇渠道内坡山体塌方阻塞渠道上游渠道排洪不畅及渠道内洪水超标准漫堤情况,我们根据灌区渠道的地形地质实际,沿渠道外堤有条件的地段间隔500 m左右补充规划建设自然泄洪口,详见图1~图3。自然泄洪口应建设在外堤坡脚比较平缓处,土质应比较坚硬,高度2.0 m以内为宜,且水流冲击造成下游损失小的地段。自然泄洪口建设时间短,投资少,不影响渠道正常灌溉,又能在渠道洪水超警戒线时自然泄洪,便于管理。现袁北灌区已建自然泄洪口16处。
图1 袁北灌区二干渠自然泄洪口平面示意图
图2 袁北灌区二干渠自然泄洪口纵断面示意图
图3 袁北干渠二干渠自然泄洪口纵断面剖面示意图
5.3.3 新建灌区信息化工程
建立视频监测监控系统,用科学的手段防患超标准洪水。袁北灌区信息化工程,可视频监控灌区运行状况,及时收集灌区雨水情况,为科学调度灌区防汛抗旱提供了保证。目前袁北灌区第一期信息化工程正在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工程建成后将为灌区防汛抗旱工作发挥巨大作用。
为确保袁北灌区安全度汛,我们从工程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多年来的防汛抢险实践经验,采取了科学的对策和措施,逐步建成了可行的渠系工程防汛度汛安全保障体系,对减少灌区渠道工程洪水灾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渠道自然泄洪口的建设,是袁北灌区针对丘陵地山区灌区工程的特点,建设防汛设施的抢新,对防御超标准洪水,排泄渠道漫堤洪水起了大作用,建议有条件的灌区防汛设施可考虑建建设一些自然泄洪口。
[1]江西省赣西土木工程勘察设计院.江西省袁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R].宜春:江西省赣西土木工程勘察设计院,2005.
S277,TV697.13
B
1007-7596(2015)07-0162-03
2015-04-26
邝景海(1968-),男,江西宜春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