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奇
淌水崖水库是40年前九山干部和群众联手铸造的一座丰碑,也是今天九山人民的共同福祉;它是当年6000多名建设者智慧和汗水的见证,也是今天88万临朐人民精气神的一个缩影。
在山东省临朐县西南部的九山镇,淌水崖水库的碧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给这一片原本瘠薄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而谁又能想到,蓄水成库的那条高达40米的大坝,竟然是建在壁高20米、常年淌水的一道天险石崖上,被国内外专家叹为“世界石砌连拱第一坝”。
如果不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得到它气贯长虹的雄伟气势;如果不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得到它独具匠心的精湛设计;如果不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得到九山人民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
它是40年前九山干部和群众联手铸造的一座丰碑,也是今天九山人民的共同福祉;它是当年6000多名建设者智慧和汗水的见证,也是今天88万临朐人民精气神的一个缩影。
建一条水坝“难于上青天”
九山,是临朐、青州、寿光、滨海四个县市区的母亲河——弥河的发源地。这里山多、石多、沟岔多,土地大都是些山岭薄地。淌水崖水库修建前,九山几乎没有水浇地,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常常是十年九不收,日子过得焦苦。
“旱就旱煞,涝就涝煞。”在九山,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提起早年的日子仍然心有余悸。他们记忆里最惨烈的一幕定格在1923年农历六月初八,那不仅是他们这些人的共同记忆,也是九山人民代代不忘的疼痛。那一天,一场大暴雨淹了七个村子,250户人家遭难,柴家庄67户人家全部被洪水卷走。说起这件事,年逾百岁的窦姓老人眼泪汪汪。而这样的事情,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或大或小地发生一次。
“要是不把水拦住,解决好水的问题,老百姓想有个好收成、过个好年景简直就是白日做梦。”柴家庄村民申庆全越说越激动,“1958年宋王庄曾联合附近村子,在淌水崖修过土坝,可一到汛期发山水,眨眼间就被冲没了。”
修土坝不行,那就修石坝。备受旱涝灾害蹂躏的村民不甘心,下狠心要修一座坚固的石坝。想法是挺好,可是就凭这几个村子,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想破了天也只能干瞪眼。
1972年,村民们开始注意到,一个脚穿球鞋、肩背黄书包、带着水壶和干粮的人,经常在淌水崖一带转来转去,一边走还一边不停地比划着、丈量着,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语嘟嘟囔囔。人们感到好奇,试探着上前跟他搭话。这一搭话不要紧,着实吃了一大惊——这人竟然是公社党委书记张彦士。
全公社最大的官,这是在干什么呢?大家更是感到好奇。经过一番促膝交谈,大家的嘴巴张得更大了:公社决定要在淌水崖修石砌连拱坝。
在乡亲们眼巴巴的期待和摩拳擦掌的“躁动”中,一场九山大地上史无前例的大会战在淌水崖打响——要在壁高20米的淌水崖上建一座高达40米、长达260多米的十孔连拱石坝。
这不要说是在40年前,就是拿到现在,也绝对是一个艰难而浩大的工程。而当时的情形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公社翻箱倒柜只有不足一万元的办公经费,和工程预算的160万相比可谓九牛一毛;没有机械,没有技术,缺少材料……
困难如天大,可是人们的信念和干劲高于天。缺少资金,张彦士等人就马不停蹄地跑到地区和省里去争取,领导被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深深感动,一次次施以援手。再不够,就发动全公社干部群众捐款,人们砸锅卖铁一心支援。宋王庄村的一位老大娘,从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手绢里,拿出全是毛票的10元钱,全部捐给了水库建设。可别小看了这10元钱,这可是她大半生的积蓄。还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颤巍巍地用斜襟褂子兜着十个鸡蛋送了来,跟公社人员说家里没有现钱只有鸡蛋,让他们把鸡蛋卖了换点钱。
缺少技术,大家就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时任淌水崖水库建设总工程师、如今已经年逾八旬的王焕平老人,一说起当年的干劲钻劲还是抑制不住地激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当大坝砌到20米高时,脚手架简直就是一道云梯,而且每块料石都在300斤左右,怎么抬上去,如何砌到坝上去,是个大难题。技术人员愁得没办法,只好向群众求教。商量来研究去,经过群策群力,他们很快就发明了一种独特的人工脚手架——每砌一层,就均匀地布上一圈铁环,用铁环固定立柱,再搭建横柱铺设板桥,每砌完一层,就把下边一层木料倒上来使用,这样既节省了木料又节省了力气。“办法总比困难多”,回想当初,老人一脸的自豪。
缺少石料,他们就自己打。原有的石匠无法满足工程需要,指挥部就组织青壮年跟老石匠学技术,前前后后一共培养出了1000多名石匠。更令人感动的是,30多个十八九岁的女青年竟然也学做起了石匠。197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曾到淌水崖拍过片子,赞叹“九山的姑娘把奇石变成了实事”。缺少木料,不用干部多说什么,群众就纷纷把积攒多年的木料送了来,甚至连准备盖房子的木料都拿了出来。六年里,群众共贡献木材近万方,一分钱都不要。缺少工具,指挥部就派人到各村收购废钢铁,组成铁匠班自己打造。一辆辆小推车,常常一走就要走出几十里地……
申庆全至今还记忆犹新:工程开工第一天,河水冰冷刺骨,干部们二话不说,挽起裤管就跳了下去。只要上了工地,根本看不出谁是干部,谁是群众,“干活多不多,和他们握一握手就知道了,每个人的双手都是老茧摞着老茧!”
据时任淌水崖水库工程指挥部党支部书记的傅光永回忆,当时昌潍地委书记魏坚毅在淌水崖水库工地调研了两天,临走时感慨万千地说:“淌水崖水库的建设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事再难,难不住干部就难不住群众;天再冷,冻不住干部就冻不住群众。”
条件再苦工程质量毫不含糊
1973年正月初八,随着九山公社党委的一声召唤,6000多名村民不顾天寒地冻,撇家舍业,背起煎饼,扛起家什,从四面八方奔赴淌水崖,向洪水宣战。这一干,就是整整六年。
没有热水,他们就“喝趴水”,跪在河边用手捧水喝;煎饼干了,就用河水蘸着吃;没有地方住,他们就横七竖八地躺在河床上、坡地里,冬天就搭建小窝棚,一个窝棚里挤着七八个人,两三个人合盖一床被子,眼睛一闭上就鼾声四起。
时任淌水崖水库指挥部党总支委员、施工组长的窦胜平说:“六年下来,村民们背的煎饼卷子垛起来能有三坝高。”
“为了奖励先进,指挥部每月召开一次评功大会,凡是评上先进的连队,就把流动红旗插在他们阵地上,就是最高荣誉。人随旗走,红旗在哪里,哪个工地上干活就最起劲。而被评为先进的村民,最高奖励就是发一把镐或是一张锨,拴上块红布。奖状都是买大红纸自己刻印的,一张不到三分钱,大家却感到非常珍贵。” 傅光永说。
细节决定成败。像淌水崖水库这样宏伟的石坝工程,对技术和质量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劳民伤财、功亏一篑。为此,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六年如一日地“钉”在工地上。当时有一个特别的要求:指挥部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不在现场一律不砌石、不浇筑;所有工程使用的沙子必须用水洗净,混合浆配料每一料都要用秤称重;拌好的料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六年的时间里,指挥部的同志从没有星期天、节假日的概念,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这不是一天,不是一个月,也不是一年,而是整整六年;也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上百名干部。
历经六度寒来暑往,用6万多方精石料建起的长达263.6米的高高的淌水崖大坝,终于缚住了肆虐的蛟龙,挡住了滚滚洪水;600万立方米的总库容,让九山90%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旱能浇的丰产地。
再次忆起修建淌水崖水库的那段岁月,傅光永仍然十分感慨:“如今大坝建起40年了,还没有出现一处漏水的地方,质量真是过硬。活到这么大岁数,每次回想起那段战天斗地的日子,都感觉格外珍惜,对于水库的每一名建设者来说,一辈子最为自豪和难忘的,也许就是那段时光了。”
奉献和牺牲铸就淌水崖精神
“打墙盖屋还会磕着碰着,这么大的工程怎会不伤人呢?孩子是为修水库牺牲的,值!”说这话的,是朱庄村村民宋光起的老父亲。
和宋光起从小一块玩大的董金祥如今已经年逾七旬,一提起宋光起来仍旧十分激动和悲伤。他说他那时和宋光起同在水库工地当石匠,并且在一个组。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但宋光起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有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1974年的冬天,异常寒冷。一天上午,宋光起和大家一起在大山上劈开了一块足有40多立方米的大石头。“我们这里一方石头大约在2.7吨,你想想那块石头能有多重吧。”董金祥说,“一直以来,指挥部都不同意劈这块石头,就是因为这块石头太大,但后来石料紧缺,非劈不可了,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组。我们先是把整块巨石从中间劈开,打算把分成两半的大石头放倒在地上,再上去劈。但就在放倒第一块石头的时候,另外一块石头可能失去了支撑,发生了滚动,当时宋光起跟另外一个同伴正站在巨石下方,看到巨石滚落下来,宋光起用力推了同伴一把,同伴脱险了,他自己却没能躲开,被砸在了里面。灾难发生后,指挥部派了20多个人,用尽了各种办法,花费了好几个小时才把宋光起从巨石下面拖了出来,但人早已咽了气。”
说着说着,董金祥就哽咽了:“宋光起去世后,他的父母没有向公社提一点要求。他父亲说,修建淌水崖水库是咱九山人自己的事儿,光起为自己家的事牺牲了,也犯不着讨什么说法。”
接过三弟的锤头和钎子,宋光龙一直干到了淌水崖水库建成。在水库建成那天,宋光龙长舒了一口气,将宋光起遗留下来的劳动工具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藏到了水库边的一个隐蔽处。如今,距离淌水崖水库建成已经40年,宋光龙却再也没有去一次。“不愿意往那儿走,因为到了那儿,就会忍不住想起三弟,心里就会难受得不行。”宋光龙说。
为了实现世世代代的梦想,付出牺牲和代价的又岂止宋光起一家人?
跟石头和铁家伙日复一日地打交道,哪一个人身上没有留下永远难以褪去的伤疤。“轻伤不下火线。”这句话人人挂在嘴边,时时记在心里。
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淌水崖大坝才在一天天地升高,一直升高到40米,用自己的高度矗立起了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奇迹是用数不清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铸造起来的,也是用顽强的意志和信念铸造起来的。
水库建成后,40年来这里再也没有发生一次洪灾,并且沿河垫出了一万多亩的肥沃平原地,还很好地解决了部分村子行路难的问题,使得天堑变通途。
一条石坝矗立起一座丰碑,一座水库涵养出万千气象,沐泽着淌水崖水库的福祉,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淌水崖精神,今天的九山进入一个时不我待、快马加鞭的发展新时期,每一天都发生着、呈现着让人惊讶、令人振奋的新变化、新景象,从昔日的穷乡僻壤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瓜果飘香、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山东最美村镇”。
“记住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九山镇党委书记张守兵说,“新的历史时期,九山人民正以干群同心、群策群力、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淌水崖精神为激励,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砥砺前行、跨越赶超,努力把九山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更宜居。”
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以“临朐发展,我的责任”为己任,大力弘扬“用心用力,真抓实干,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同心同德,负重奋起,在建设富强临朐、文化临朐、生态临朐的征程上,实现着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跨越:
全国文化模范县、中国最佳旅游强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全国牛奶生产50强县、中国(北方)铝型材第一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一顶顶骄人的桂冠,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为临朐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让淌水崖精神继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