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榕,1954年生,河北东光人。现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获得者,文化部特聘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教授。
如果说“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是一条七色彩虹,“文化繁荣”就应当是其中那抹最艳丽的鲜红。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民族人民幸福生活,就全国而言,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只有文化——属于内蒙古高原,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才具有鲜明的个性。
一、草原文化如何创新发展
欲流之远,必先知其源;欲树之高,必先固其根。草原文化要创新发展,首先要“追根寻源”,即认识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根源。当我们在肯定“崇尚自然、恪守信义、践行开放”是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时,探究其生成的根源尤为重要。是草原民族世世代代生存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文化特质?是草原民族独特的生产实践活动生成了草原文化特质?亦或是草原民族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构成了草原文化特质?还是三者共有的合力?只有准确抓住事物生成的根源,才可能合乎规律地有效推进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毕竟,“根”具有制约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定性。
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注重“融陈出新”。陈,是传统;新,是发展。融陈,不是推陈,更不是弃陈,而是把传统中合理的部分,即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部分继承下来,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符合内蒙古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财富。例如,在蒙古族过春节(“查干萨日”)的习俗中,有一系列与祭祀相关的活动,包括祭敖包、祭苏力德、祭祖先、祭火等等。其中既有对英雄、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崇敬,也有对父亲和母亲的崇敬。学者们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展“敖包节”,以便最终确立“敖包节”,就是对草原文化非常具体的创新和发展。因为,礼敬和感恩是一切节庆活动的灵魂。敖包节既是对草原文化中祭拜英雄敖包、腾格里敖包、神祉敖包等传统礼俗的融合,又是对巍巍华夏作为礼仪之邦崇尚礼节、礼仪的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提升。
草原文化要创新发展,还要强化“顺势开拓”的精神。打破思维定势,建构问题意识,以新的视角、方法和态度推进草原文化创新发展,就是要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能够适应内蒙古人民不断丰富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时也是为了紧跟不断变化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影片《诺日吉玛》获得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民族题材电影特别奖”,就是对草原文化创新发展的肯定。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守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蒙古族妇女诺日吉玛,先后救回一个受伤的苏联红军和一个受伤的日本鬼子。在同一个蒙古包里,他们如何相处?悬念一点点推进,草原文化的深意也一点点凸现出来:尊重生命、反对战争不等于无能,更不等于懦弱。只有历经世界风云洗礼的民族,才更加珍视和平。无疑,这个与众不同的创意一经艺术化,便是对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合乎当下世界形势、合乎时代需要的创新和发展。
真正的文化创新从来都不神秘,因为这是创新者由衷而发的情感需要,从实际出发的生存需要,对民族和国家有所担当的良知需要。其中创新与继承、方法与目的、主体与环境的“共情关系”,必然是草原文化创新的历史基础和现实保障。
二、如何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强”是一种力量,而“文化的力量首先在于它的有效性,也就是说一种文化要使接受这种文化的人群或族群过上有质量的生活”。(王蒙)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目的就在于让内蒙古2400万人民过上精神富足、心态阳光、思想健康的生活,同时还要让“崇尚自然、恪守信义、践行开放”的文化力量对内深入人心,对外产生影响。那么我区民族文化的力量应当怎样形成、怎样体现、又将怎样发挥作用呢?
首先,文化资源是基础。如何深入挖掘、有力激活、有效运用基层和民间的文化资源,事关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民营企业转型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大问题,更是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一切留有人类印记、承载人类文明、凸显民族特色的可用于文化产业的对象,都是民族文化资源。无可否认,从行为传承到物质实证,大多数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都存在于基层和民间。所以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一方面要用政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扎下去,深入基层生活,获取第一手鲜活的民族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用激励机制努力奠定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广泛基础。如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才可能根深叶茂。
纵观内蒙古的文化资源,无论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多具有五个基本特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性,使本文化圈的广大民众提升幸福感的有效性,使其他文化圈民众亦能认同的普适性,吸引人、感染人、震撼人的审美性,能够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这是内蒙古优质文化产品的基质,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遴选文化资源的基本标准。根据我们的调研,新世纪以来,由内蒙古全部投资或部分投资的内蒙古题材或草原题材电视剧,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主要有《东方商人》《激情燃烧的岁月》《东归英雄》《成吉思汗》《嘎达梅林》《我叫王土地》,这些文化产品大多取胜于对地域文化资源或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由此可见,优质的文化资源是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基础。
其次,文化人才是保证。谁来开发并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以推进文化繁荣?是人才。内蒙古从来就不乏优秀的艺术创作精英,无论是音乐舞蹈界、影视戏剧界、文学美术界,还是书法摄影界,都曾产生过以北疆特有的文化气派、以草原文化的精神特质、以艺术特有的民族风格走进过人们心灵的精品。因而,下大力气,让精英出精品,让精品出精神,以牵引自治区文化产业快提升、上档次,是当务之急。具体说来,就是在创作前要给政策,创作中要给空间,创作后要给平台。因为,文化力量的强大,是以具有全国影响力甚至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为标志的。
第三,文化精品是抓手。文化的力量,需要文化精品为载体。精品的产生除了资源和人才,还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具体地说,就是衡量精品要有标准,确认精品要有队伍,推出精品要有平台。艺术精品,大多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如电视剧《士兵突击》《亮剑》等。而社会效益的衡量标准,就是艺术批评的标准,其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是思想标准;愉悦视听的创作水平是艺术标准;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美学标准。确认艺术精品,需要高水准、有担当的批评家队伍。艺术批评是带领大众深入认识艺术精品“精在何处”的导师。如果忽视批评家的重要性,内蒙古文化精品稀缺或“走不出去”的缺憾,就会因宣传跟不上而延宕下去。
最后,“民族强区气派”是灵魂。民族文化强区的时代担当,应当以特定的精神内涵——弘扬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英雄主义精神,强化顺应自然与尊重自然的生态保护理念——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具体地说,草原民族“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形成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大气;“恪守信义”的做人原则又形成了坦坦荡荡的豪气;“践行开放”的精神理念则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朝气,这就是祖国北疆最具特色的民族气派。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对文化人才的尊重,对文化精品的推介,一切力量最终都要集中到建树民族文化强区的标志——民族气派上来。因而,“崇尚自然”的大气、“恪守信义”的豪气、“践行开放”的朝气,共同凝铸的“民族强区气派”应当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传媒,最终才能走进人心。
三、如何扎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文化改革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价值观的改变,一是指文化传承方式的改变。当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民族强区气派”建树起来,如何跟进对这种文化气派的宣传和推进,就要靠传承方式的改革了。毋庸讳言,以文化产业为龙头的文化体制改革是扎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般来说,文化产业是“资本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的经济事实”。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虽然也需要资本投入和技术保障,需要后期用经济尺度衡量盈亏,但其核心竞争力和主要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优势之一,文化产业拥有决定人类精神生活质量的力量,占据人类生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半壁江山。优势之二,文化产业所需要的资源是文化资源,而获取文化资源是不需以破坏甚至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因而,文化产业是精神产业、“内容”产业、绿色产业。优势之三,文化产业的领域十分广阔,从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会展业、动漫业、设计业,到出版业、报刊业、网络业,都是我区迄今已涉猎的产业类型,是借助于“资本和技术”,通过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可以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产业。
我认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首先要尽快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管理局,以保障文化产业与生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将谁来管文化产业、谁来做文化产业、谁来投资、谁来营销的人才链建立起来。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要有一系列持久性政策作支撑。故事片《老哨卡》是我国“2012·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唯一入选的思想深刻、感人至深的文化精品,但在国内却鲜为人知。进入院线,需要宣传;宣传,需要经济支持;经济支持,源于持久的政策扶持力度,毕竟培养民众健康的审美口味不会一蹴而就。我区应依据如何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深入人心”这一标准,确立最近五年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领域,大投入、大宣传、大普及,使民族文化产业准入难、投资难、市场化难、盈利难的不良循环局面得以扭转。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还要用政策尊重人、情感召唤人、环境鞭策人、市场吸引人的方法,积极鼓励已有成就的内蒙古籍和蒙古族的文化创作人才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多作贡献。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为文化产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搭建平台。文化产业的瓶颈,大多因为没有优秀脚本。推进高等院校在本地区文化资源搜集梳理方面进行社会服务的深度、广度、力度是当务之急。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市场是前提。没有消费者,产业难以发展。从大量优美、深情、感人肺腑的草原歌曲在我区历久弥新的现实不难看出,培养精神健康、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市场,在祖国北疆有着雄厚的现实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促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与时代审美需求对接,使地域民族文化更具生命力和认同感,也是培养精神健康的文化市场不可或缺的。
辽阔的草原,生成了内蒙古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生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俗,也生成了民族文化繁荣的历史根基和现实可能性。我们相信,坚持特色,融入全局,融大气、豪气、朝气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气派所展示的人生况味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必定是祖国北疆最为耀眼而美丽的文化风景。
责任编辑: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