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记者 杨 仪
三个人的红色情结
文丨本刊记者 杨 仪
编者按:在遵义,红色记忆得到了悉心守护:一代代人口述红军经过当地发生的故事,红军留下的物品被细心收藏,战斗遗址、烈士陵园保存完好……这是所有遵义人共同守护的记忆,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1935年,13岁的石扬光接受了一份重托,替一位红军叔叔保管刀,名为“七星刀”。
时隔80年,他仍清晰记得乌江边送别红军的情景,“火把形成的巨龙沿着火金山蜿蜒而上,在马的嘶叫声和红军的欢呼声,乌江好像变小了。”高个子红军叔叔临走时的嘱咐犹言在耳:“小兄弟,刀一定要保管好呵,我一定会来找你的。”
石扬光站在屋前的台阶上,怀里抱着七星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管发生什么,一定要保存好这把刀,等他们回来!
七星刀成了一件信物、一份契约,那是红军对13岁的石扬光的信任,也是他对红军叔叔的承诺。
这份信任对年幼的石扬光是如此重要。他自幼家贫,右眼又因病致瞎,靠母亲针线活手艺度日,四处辗转,遭尽白眼。当红军在他家门口的石阶上搭灶台煮饭时,他怯生生站在门口不敢吱声:“怕他们不是原来我听说的能让穷人过好日子的红军,又非常希望他们就是。”正当他犹豫时,一个高个子红军看见了,笑着叫他:“小鬼,我们是红军,过来玩吧。”
接下来和红军相处的日子虽短暂,但石扬光说那是一段极其丰富的日子。虽然他个子小,但仍然可以帮到红军的忙,拿枪、背包、送炊具和救命粮食。虽然他想参加红军,但因年龄太小被拒绝了,但是红军叔叔给了他更为重要的使命——保管好七星刀。
红军走了,蛮横的乡兵回来了。秋后算账,乡兵酷刑逼问石扬光和他母亲七星刀的下落,“母亲的衣服被马鞭抽得更破了”。石扬光和母亲把刀藏在鸡圈地下,挖了一尺深的坑,杵紧生土、盖上鸡屎灰。“我和母亲决定,不向任何人说出这把刀的下落。”
几年之后,石扬光母亲患病,无钱医治,一个余姓财主想用八块银元买七星刀辟邪。他母亲一口婉拒,告诉儿子:“红军走的时候就说他们要回来的,我们答应一定要保存好这把刀,红军对我们穷人好。人说话不能不算数。”同年十月,他的母亲因无钱医治去世。
解放前的数十年,为这一把七星刀,石家人活得战战兢兢,但从未将刀视作祸端扔弃。石家人守着一份承诺,“要把七星刀还给红军。”
1957年,七星刀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如今,93岁的石扬光还住在石莲街上,身板硬朗,心里惦记着那把刀。“七星刀在我身边长达22年,对它,我有一份深深的牵挂。现在,我年纪大了,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它一面呢?”
1971年的一天,退伍军人刘福昌走进时任仁怀区区委书记办公室。书记望着他说:“打算派你去守鲁班镇红军烈士陵园,你愿不愿意?”刘福昌顿了片刻,回道:“我去。”
那年,他46岁。
今年,他90岁。
这一守,就是44年。从园内最初的8棵柏树,到如今2000多棵树木树立园中、10多个品种的花草栽满30多个花台,刘福昌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干着。44年来,他用坏了1000多把扫帚。天蒙蒙亮,他就提着扫帚出屋,花两个多时辰将1500多平方米的草坪、石阶、走廊清扫干净。
“我是一名老兵,解放军三野10兵团28军83师251团1营2连火箭炮排的。”刘福昌尽管已步入耄耋之年,但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老人如今还严格保持着军人优良的生活习惯,被褥毛毯叠得方方正正,电磁炉擦得铮铮发亮,进门处挂着小镜子整理仪表。
1944年11月27日,日军入侵黔南,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25岁的刘福昌被抓壮丁,编入国民党54军81师无线电排,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遵义,红色记忆得到了悉心守护,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图为守陵43年的抗战老兵刘福昌。(贵州图片库供图)
“54军军长叫阙汉骞,我在54军里是一名摇机兵(通信兵),后来我跟着54军去云南打日本人,一直打到缅甸。在印度我们配发了美式装备……”1948年,淮海战役中国国民党军主力部队损失殆尽,大势已去,刘福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一名战士。随后他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浙江和福建等战役。因作战英勇,他先后荣立两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
2000年,鲁班镇政府成立了陵园管理小组,不再安排他守墓,但他仍自愿吃住在陵园一隅,负责打扫陵园、接待来访。他的待遇不高,守墓之初,每月30元工资,如今也只有几百元。女儿有空会过来看望父亲,劝他搬出去和自己住,刘福昌没同意,“我还能做事”。从战场上死里逃生回来的人,每多活一天都是挣来的。
“我上过战场,我晓得这有多不容易,烈士陵园内的都是先辈,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照顾好这些英灵。”几年前,老人从这些年省吃俭用积下的钱在烈士陵园对面山上选了一块墓地,他期望自己百年之后仍能守着这座陵园。
练凤江不介意别人叫他“红色怪人”,相反还有些“得意”。
他到底有多“怪”?一组数据能看出一二:靠一己之力收藏13000多枚毛泽东纪念章,上百件毛泽东头像刺绣、陶瓷、雕刻等;用生长了上万年的13块黄杨木雕刻而成毛泽东一生各时期版画头像和1226个大小不同的毛泽东像章拼一副中国地图;花费27万余元修建私人红色纪念馆……
“毫不夸张地说,我这里绝对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毛泽东陈列室。”练凤江很有成就感。其实,他并非一名收藏家,而是遵义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在职医生。他的父母也是红色文化的“骨灰级”粉丝。8岁那年,他随父母到重庆綦江参加毛泽东思想文艺演出,奖品是一张绣有毛泽东像的毛巾,他如获至宝,收藏至今。从此他的零花钱、奖学金、工资奖金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红色收藏之中。
这还不“过瘾”,他家里的每个角落、每个装饰都点缀着红色元素。靠垫是五星红旗样式,窗帘画着五星红旗,毛泽东书写的“长征”字样吊顶,红军长征组图做壁画,红军长征路线做屋顶花园装饰,假山石头上刻着地名,建造了一条从瑞金到吴起,途经遵义、毛儿盖等重要地点的红军长征路……
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开着红色QQ3穿越五省革命老区的故事。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他耗资1万元购得红色QQ一辆,命名“东方红QQ”,在车头喷上“遵义会议放光芒”七个金字,车身两侧是红军长征路线和毛泽东诗词。车牌号很有意思,贵C34369,贵C代表遵义,34代表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369表示中央红军的长征历时369天。
从2003年12月底开始,练凤江驾驶QQ3途经黔、湘、鄂、豫、冀、北京五省一市的革命老区,行程近3600公里,他一边宣传红色革命历史,一边普及心血管健康知识,专业也没落下。
当时新闻一出来,遵义市沸腾了,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说他这是作秀,练凤江开着“东方红QQ”上路时,总有人“指指点点”;更有甚者说因为他是神经科医生,神经肯定有问题。但练凤江却不是很在意:“从小受父母影响,潜移默化熏陶,红色情结已经深入我的骨髓了,红色精神时刻都在激励自己。为了不让许多人淡忘这段历史,不管他人怎样看待,都要坚持宣传,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宣扬红色文化,让人们牢记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