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活在当代

2015-06-19 16:11
当代贵州 2015年40期
关键词:学堂博会国学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姚 远

国学活在当代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姚 远

作为国内第一个国学类别的专业图书博览会,孔学堂书博会不仅为国学类书籍搭建了展示平台,还推动“全民阅读”持续升温,见证了“国学研习”的蓬勃态势。

十月贵阳,书香浸润。

236家出版单位、20000余种国学图书、数百位出版人及作者、6万余名读者聚于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

这是一场文人的盛会。写书人、卖书人、出书人、读书人之间“无形的墙”被打通,品读经典、研习国学、问道大家、共话传统。

这是一场国学的盛事。国学类书籍首次集体亮相,规模之大、品种之多、销路之广,充分展现了国学出版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国学阅读热潮的方兴未艾。

从博览交易到全民阅读国学盛宴添彩书香贵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0月17日,孔学堂书博会。在“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走进贵州”启动仪式上,中央党校教授王杰吟诵《陋室铭》,引起嘉宾和观众的共鸣。台上的中央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贵州省副省长何力等嘉宾点头默读,台下的500多名观众随之诵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为期三天的孔学堂书博会,当得起这样的形容。

作为国内第一个国学类别的专业图书博览会,孔学堂书博会不仅为国学类书籍及其出版单位搭建了展示、交流、交易的平台,还推动“全民阅读”持续升温,更见证了“国学研习”的蓬勃态势。

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湖南中南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等国内各大出版集团带来了自己的国学精品,多者上千,品类丰富,少者数种,善本典藏。20000多种国学图书在5000平方米的展区集中推出,蔚为大观。

王涛、周功鑫、叶辛、阎崇年、刘汉俊、陈履生、董平、罗希贤、张卫东、王杰、刘尚义等专家学者登坛论道,讲历史、说文化、论出版。“国学出版的现状与未来高端论坛”、“阳明文化出版与传播”、“领导干部学国学交流对话”等30多项主体活动场场爆满,“古琴艺术展”、“非遗之光”等配套活动吸引无数观众。

贵阳市民扶老携幼,来到国学书店、地区展示展销区“淘书”,启蒙心智、传习道义;国学爱好者直奔古籍精品展区、中国档案管理精品展区,揣摩古籍、甄别孤本;出版人和收藏者则在版权交易区、古籍展示拍卖区流连,竞拍珍品、开拓市场。

最是书香能致远,万千世界在其中。

精品国学图书被摆放在家门口,研究传统文化的名家大家走到身边,丰富多彩的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激发大众阅读的种子,就在某一本图书被翻阅、某一场讲座被聆听、某一次阅读活动被参与时悄然播撒,然后生根发芽,最终枝繁叶茂。

因此,在孔学堂书博会上,“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的观点一再被强调,以“传文化经典,做国学达人”为主题的国学阅读活动热烈开展,而孔学堂书博会本身也在最大限度地向普通读者开放,成为目前参与程度最高、参与范围最大的国学“嘉年华”。

从冷门专业到抢购热潮国学出版迎来市场繁荣

“这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与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延续的历史机遇。”

在孔学堂书博会的交流活动中,多位出版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他们看来,读者对于国学图书的热情“令人惊叹”,市场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不可估量”。

可是,说起前些年的国学出版市场,全国古籍出版反侵权盗版联盟的诸位成员不禁感慨,国学图书曾是“冷门”,市场规模较小、销售渠道有限,经典古籍鲜有关注。如今,国学由“冷”变“热”,追求品质、沉心阅读的读者越来越多,这让“古联体”的各家出版社感到既欣慰又兴奋。因此,中华书局、凤凰出版社领衔“古联体”抱团亮相孔学堂书博会,就是想感受一下“市场和读者的热情”。

20万册图书基本售罄、销售码洋约500万元,孔学堂书博会确实很“火”:10月15日挂牌开张的国学书店,三天内吸引了1.1万人次参观、购书,销售图书多达6000余册,码洋20余万元;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岳麓书社、山东人民出版社等展区的书籍被抢购一空,部分展商不得不挂出了“本柜只展不销”的告示;书博会的最后一天,大批读者仍然涌向孔学堂选购,许多展区的工作人员只能婉拒:“本区出售的书籍告罄,这些都是捐赠的图书”……

10月16日,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开幕。中宣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孙志刚出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致辞。文化名人阎崇年宣读国学阅读倡议书,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王涛,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省领导陈刚、张广智、陈鸣明等出席。(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黄晓青/摄)

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国家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建设“书香社会”的战略布局。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引用经典名句,并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中大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值得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领悟”。

党和政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倡导,民众对于国学经典著作的热情与需求,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一度被边缘化的国学专业出版社重获新生,迎来国学出版的春天。

对此,中华书局副总经理宋志军举出了一组数据:习总书记关心孔学堂建设、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论语》等传统经典读本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比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2013年发货不足8万册,今年到9月底,发货已经突破13万册;中华经典藏书《论语》,2013年发货11.6万册,今年全年有望突破20万册。“这些数据说明,传统文化热在持续升温,社会需求在不断扩大。”

从批判继承到自豪礼敬国学热潮呼唤理性发展

“现在的‘国学热’,是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成果在文化层面的集中体现,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健康积极的文化热潮,要站在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在“领导干部学国学对话交流活动”中,中央党校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教授冯鹏志如此评价孔学堂书博会呈现的阅读热潮。

诚然,6万名读者的支持,给予参展出版单位极大的鼓舞,也让从事国学研究与传播的专家学者们更加自信。

“古联体”的一位成员社负责人介绍,数年前,读者对于国学经典的态度是“不温不火”,倾向于“批判继承”。而近几年,“批判继承”演化为“自豪礼敬”,社会公众对国学的态度不断升温。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从批判、改造、唾弃到认同、吸收。传统文化热反映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繁荣与困境交织。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认同与超越,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程度不会降低,只会提高。”

然而,在国学阅读由“冷”变“热”、国学出版由“小众”变“大众”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仍然需要冷静地思考。

“当前‘国学出版’这四个字的概念热度远超于有效工作的力度。这样的‘大众’,我想并不为真正的古籍出版工作者所看好。”在“国学出版的现状与未来”论坛上,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凤凰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姜小青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事实证明,姜小青等人的忧虑不无道理。孔学堂书博会上,国学书籍同质化的情况并不少见,以“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等为题材的图书层不出穷,包装虽各有创意,但内容却如出一辙。尤其以中小学生为传播对象的传统文化读物,可以用“琳琅满目却良莠不齐”来形容,个别参展商甚至把《熊出没》这样的卡通书也当作国学图书来销售。而这些算得上“伪国学”的图书,与《顾炎武全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二十四史》等“真经典”,一同被抢购一空。

“抢购”的背后,是国学传播规模与国学阅读需求的不匹配。

“13亿人中国人,在传统文化、国学研习等方面,似乎都处于需要补课的状态,甚至是饥渴的状态,我们怎么去满足这种社会需求?”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认为,推动“国学热”的有三股力量,分别来自民间、学界和政府。只有三者合力,民间自发推动,学界自愿引导、政府自觉支持,才能传播国学精华、保证图书品质、满足阅读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合力正在形成:国学经典阅读活动正在走进机关、走进校园;首套领导干部国学教材已出版,各级干部将参加轮训;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出版,贵州省推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亦付印在即……

上下同心,路漫漫兮共求索;众人拾柴,好风起兮凭借力。

让国学活在当代,需要出版人、作者、读者的自觉探索与努力;要建成书香社会,需要政府、企业、学界更多的力量共同托举。

(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学堂博会国学
聚焦“丝博会”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垂”改成“掉”,好不好?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2016CFB餐博会精彩瞬间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