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扶贫拔延安“穷根”

2015-06-17 17:30
中国扶贫 2015年10期
关键词:穷根搬迁户延安市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9.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55.9万人。延安是革命老区,老区人民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但这里还是一个贫困地区,目前全市仍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6个省级贫困片区县,30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危旧土石窑洞中,生活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连片特困地区,就地扶持难度大、成本高,成为延安扶贫开发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1年以来,延安市抓住陕西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机遇,把扶贫移民搬迁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抓手,彻底改变了过去“旧农村复制新农村”的搬迁模式,坚持扶贫移民搬迁与城镇体系建设相结合,与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相结合,与各类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相结合,全面推进移民搬迁“一体六配套”综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1-2013年,全市共新建移民搬迁安置社区77个,启动搬迁2.24万户、8.8万人,目前已经有5.8万人迁入新居,实现安居乐业,从根本上改善了偏远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延安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城乡统筹发展。

强降雨引发的“搬迁潮”

2013年7月,延安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持续强降雨自然灾害,造成全市13个县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154.5万人,其中7.4万户城乡居民房窑因灾倒塌或严重损坏,大量群众因灾致贫、返贫。

根据灾后统计,全市仍有23.1万户、80.86万人居住在危旧土窑洞、地质灾害易发区、狭窄沟道和高边坡地区,这些地区极易遭受自然灾害侵袭,需要通过扶贫和避灾移民搬迁帮助他们走出大山,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群众的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问题。

2014年开始,延安市在认真总结上一年强降雨灾害教训的基础上,计划到2018年,在全市实施大规模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移民搬迁23.1万户、80.86万人,使老区人民告别危旧窑洞、告别高边坡地区、告别狭窄沟道、告别地质灾害区、告别贫困。2014年,延安就启动建设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社区129个,计划搬迁安置4万户、14万人。

按照规划,延安市到“十三五”末,移民搬迁人口将达到30万户、100万人以上,为全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搬迁规划

为了使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的偏远山区群众彻底摆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延安把告别危旧窑洞、告别高边坡地区、告别狭窄沟道、告别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告别贫困这“五个告别”,作为确定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对象的标准,对搬迁对象逐村逐户进行核定,搬迁对象明确到村、到户,并全部分类登记造册,做到一户一表、一村一册、一乡镇一簿、一县区一档案。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市政府结合实际编制了《延安市扶贫避灾移民搬迁规划(2014-2018年)》(以下简称《规划》),并针对规划制定了《延安市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实施办法(暂行)》。

《规划》中明确:延安市在推进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中,要重点做到四个结合,即扶贫避灾移民搬迁与四级城镇体系建设相结合,与农村扶贫开发和灾后重建相结合,与各类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相结合。

全市把扶贫避灾移民搬迁融入城乡统筹发展城镇体系建设规划之中,坚持向一个市区、12个县城、33个重点镇和1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布点,实现搬迁群众居住楼房化、管理社区化、环境生态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规划》,2014年-2018年,延安市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将达到85.77亿元,其中市级财政配套需要23.86亿元,县区财政配套需要13.67亿元,平均每年市县财政直接投入移民搬迁建房补助资金达到7.5亿元,确保避灾搬迁户每户可享受搬迁安置补助资金3万元,扶贫搬迁户达到5.5万元以上。同时市、县区政府建立移民搬迁项目资金整合捆绑联席会议制度,以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为平台,通过联席会议对各类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捆绑,做到扶贫避灾移民搬迁项目建到哪里,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就跟到哪里,确保安置点建设严格按照规划稳步推进。

在搬迁安置点建设中,延安市高度重视搬迁户的产业配套问题,把搬迁户的产业发展纳入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规划之中,针对不同的搬迁安置点,分别制定了产业发展和就业规划:一是围绕安置点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培育发展林果、棚栽、草畜、杂粮等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等,引导移民就近就地就业;二是围绕工业园区、工矿企业,以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移民就业;三是围绕安置点发展商贸、物流、餐饮、劳务、家政、物业管理、旅游等服务业,引导移民在第三产业就业;四是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组织搬迁户进行技术、技能培训,提高搬迁户从事种植、养殖、服务业的水平和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五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同时对迁入新居的农村贫困人口,按照《延安市扶持农村贫困人口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给予产业扶持,确保了搬迁贫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

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延安市扶贫避灾移民工作考核办法》,将全市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对13个县区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每年进行单独考核,考核结果被评为优秀的县区,市委、市政府予以通报表扬并用以奖代补资金给予奖励,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县区,予以全市通报批评,并对主要领导进行约谈问责。平时工作中,市政府组织督查小组对全市移民搬迁工作进行定期督查通报,促进搬迁安置工作。延安市还把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与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逐村、逐户落实包抓干部,深入开展宣传动员,发动群众参与搬迁,确保搬迁安置工作到村、到户。

搬迁实现双赢

从2014年开始,延安市搬迁安置坚持70%以上群众向市区、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六层以上的楼房集中安置,其他搬迁群众结合产业园区建设、灾后重建、镇村综合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革命老区村和传统文化村镇保护建设等统一规划就近或就地集中安置。

搬迁工作中,全市还实施“四优先一免费”,即优先搬迁特困户、贫困户、受灾户、避灾户,对于搬迁人口中的“三无”特困户由政府免费提供不超过60m2的共有产权房进行安置。在搬迁安置点建设上严格按照房屋主体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后续管理机制配套建设的“一体六配套”模式整体推进,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4年,全市共落实扶贫避灾移民搬迁项目资金58.7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移民搬迁专项资金17.54亿元(中省财政下达专项资金8.15亿元,市财政落实配套资金4.7亿元,县区财政落实配套资金4.69亿元),同时以移民搬迁项目为平台,整合捆绑住建、房产、教育、卫生、水利、交通、农业等相关部门项目资金41.19亿元,确保了搬迁安置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在移民搬迁迁入地,延安市相继涌现了志丹县胡新庄社区、吴起县铁边城镇、甘泉县下寺湾镇等搬迁群众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的搬迁安置典型,贫困地区群众通过移民搬迁稳步实现了增收致富。志丹县白于山区湫沟村原有14户人,2011年搬迁到金丁镇胡新庄新型社区后,有7户承包了大棚,7户搞了二三产业,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搬迁户袁百技承包了3个大棚,年纯收入达到7万多元,是过去年收入的5倍;马子川搬迁户胡正英承包了7个棚,年纯收入突破12万元,是过去收入的6倍;谢湾村民刘海安搬迁到胡新庄社区后,开了一个超市,月收入达到5000元,是过去半年的收入。

再回头看看迁出地,一些地区通过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大大减少了偏远山区群众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缓解贫困地区生态压力,同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宅基地复垦还耕,增加植被,改善生态,涵养水土,调节气候,加快了植被等自然资源的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猜你喜欢
穷根搬迁户延安市
延安市关工委:用延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换届后,乡镇班子干事状态观察——以延安市96个乡镇班子为例
李双星 一心为民拔“穷根”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臧学万
多措并举拔穷根 全力脱贫结硕果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卫生扶贫要扶到“穷根”上
延安市文物古迹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