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与中国橡胶事业的启航(上)

2015-06-17 18:33许人俊
湘潮 2015年2期
关键词:叶剑英天然橡胶海南岛

许人俊

天然橡胶是关系一个国家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它与钢铁、石油、煤炭并列为现代社会四大工业原料。解放前,旧中国没有天然橡胶事业。只有少数华侨从东南亚国家移种橡胶树到我国华南热带雨林地区,创建私人橡胶园。旧中国所需的天然橡胶,历来都靠从国外进口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解放军部队配合科技人员从零开始自己的天然橡胶事业。几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辉煌业绩。

在数十年的艰难奋斗历程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叶剑英、王震、萧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斯大林念念不忘天然橡胶,毛泽东同意两国合作在中国开展天然橡胶生产

1949年12月,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苏联,目的是向老大哥学习建国经验、相互结盟、寻求支持和援助,同时处理解决苏联与过去国民党政府遗留的历史关系问题。

有一次双方商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关问题时,斯大林突然离开主要话题,兴趣浓浓地问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我听说你们那里有生长橡胶树的地方,是吗?”

毛泽东答道:“是的,斯大林同志,你说的那些橡胶树生长在海南岛。”

斯大林接着试探问:“有多少?我们是不是可以合作起来多种些?”

毛泽东说:“斯大林同志,你是知道的,那个地方现在还不在我们手里。”

斯大林“哦”了一声,明白了海南岛还没有解放。当时斯大林显然有些尴尬,他不便继续沿着橡胶问题交谈,只好独自抽着大烟斗香烟沉默不语……

尽管如此,但斯大林对合作种植橡胶树的兴趣,一直没有减退。后来,周恩来每次到莫斯科商谈朝鲜战争的军援问题时,斯大林总要在话题中不断提及橡胶问题。

当时,我军四野的部队已进入雷州半岛地区,解放海南岛的各项准备已经充分,军队蓄势待发。善于将毛泽东的意图变为实际行动的周恩来,当即指示叶剑英与林彪加紧渡海作战训练,选择气象好、潮汐涨落的有利时机,尽快解放海南岛,以便拿下海南岛那块宝贵的热带雨林区。

海南岛解放后,斯大林旧话重提,再次热情关注合作种植橡胶问题。

1951年初,海南岛刚刚解放,斯大林马上派遗苏联农业部长率专家组,深入到中国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考察。专家组返回后,立即向斯大林详细汇报,认为中国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不但能种胶,而且适合大面积种植。

在下属面前历来一本正经,表情严肃、沉稳的斯大林,当时竟表现出少见的兴奋、激动,而且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在办公室来回走动,连连击掌表示高兴。因为,他深知橡胶是国际上的稀有之物,中国需要橡胶,苏联对橡胶的需求更大。无论是苏联在二战中膨胀起来的军事工业,还是苏联战后急待恢复的经济建设,都需要大量橡胶。

苏联原先用的橡胶,除了花巨大成本从石油中提炼外,几乎全部是从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拐弯抹角想办法进口的。

新中国成立前,斯大林曾在1948年委托我党利用我在东南亚各国华侨,帮他们代购数量高达上万吨的橡胶,以解决苏联军事和经济建设的紧急需要。

朝鲜战争一打响,西方国家意识到橡胶是极端重要的战略物资,马上对我国实行禁运和经济封锁。东南亚和香港华侨原有的这些渠道,立刻因西方国家的严密封锁而中断。斯大林深感无路可走,焦急万分。他从战略角度出发,考虑必须赶快寻找生产橡胶的新路子。

斯大林也知道,尽管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幅员广阔,地域很大,但都地处严寒地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那些土地不是高山,就是靠近寒冷的波罗的海,没有任何一块土地属于热带雨林区域,根本不能种植橡胶。

所以,斯大林一直热切期望新中国能在华南热带雨林地区,赶快开发生产军事上急需的天然橡胶。起初,苏联曾想花钱在海南岛租用我国一些土地种植天然橡胶。但是领土问题历来属于政治原则问题,国家之间不容交易谈判。斯大林刚刚提出这一想法,就遭到毛泽东婉言拒绝。此路显然不通。

随后,斯大林决定改变思维,建议通过以两国合作的方式,共同发展天然橡胶生产。苏联还提出愿意提供资金、物资、技术援助,换取橡胶开割后每年获得的橡胶产品作为回报。毛泽东权衡利害关系后,同意了这一方案。

当时,斯大林与毛泽东二人确实都把两国合作发展天然橡胶,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大事对待。尽管当时双方在合作协议条文上也出现了一些争执,但总的说来,会谈协商进程还是顺利成功的。

如一次双方商订橡胶协定会谈时,斯大林总是希望我国尽快种植、提供数量很多的天然橡胶,而且要求越快越多越好。周恩来则坦率地说:“斯大林同志,在短时间内你要我们种植那么多橡胶,每年要给你们1.5万到2万吨的成品胶,我们确实有点困难,很难做到。”斯大林则毫不含糊地说:“这是必须的。要知道我们给你们生产的那些卡车、大炮,需要用很多的橡胶啊!”周恩来说:“我担心,如果我们提供不了那么多橡胶,你们是不是会认为我们违反了协议。”斯大林说:“当然如此,那时候我们只好减少给你们一些大炮、汽车和轮胎。”权衡利弊,周恩来随即答应:如果我国提供的橡胶不够,那我们只有承诺用某些苏联紧缺的矿产品顶替了。

合作发展天然橡胶的协议签订后,周恩来很快委托政务院第一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在中南海主持召开政务院会议研究执行方案。1951年8月底,政务院会议通过了《关于扩大培育橡胶树的决定》,决定加快培植橡胶树的进度,尽快履行中苏协议。

毛泽东完全清楚此项任务的严肃性、紧迫性、艰巨性,但是究竟选择谁来担当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颇伤脑筋。经过中央研究后,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这件事就让陈云和叶剑英一起去干吧!”

早在1950年9月,叶剑英就想到我国必须建设橡胶生产基地。为此,他曾指示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和农林厅,赶快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考察团,专程赶到海南岛等地,展开历时两个多月的橡胶资源调查;同时抓紧时机通过爱国华侨,从海外引进一批橡胶新品种,抢先在海南岛的儋县、雷州半岛的徐闻及广州市郊燕塘地区开始试种。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央拨出一笔专款资助海南岛发展私营橡胶园,这是党中央很有远见的一种战略决策措施,为进一步种植橡胶拉开了序幕。

成立华南垦殖总局,局长叶剑英“把橡胶事业的发展同国防建设结合起来”的建议受到党中央重视

1951年8月,党中央在中南海开会,确定在华南热带雨林地区,大规模秘密建设橡胶生产基地。会议明确此项任务由陈云牵头,叶剑英就地统一指挥、组织实施这一宏伟计划。会议同时确定天然橡胶生产的方针是:“一要有,二要多,三要快。”

此后,陈云就开始在北京、广州之间来回奔忙。工作相当紧张忙碌,局外人不知内情,陈云的家人也蒙在鼓里,不知他忙些什么。

1951年9月,陈云和3个苏联专家以及我国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人,突然集体乘专列赶到广东。在广州市,他会同叶剑英召开大会。会上,陈云代表党中央庄严宣布: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国计民生、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华南地区大规模建立橡胶生产基地。为了圆满完成这项任务,党中央决定由我和叶剑英同志共同承担这一使命,我抓总,总揽全局;叶剑英担任总指挥,具体负责统一组织实施。为加强领导,党中央决定在广州组建华南垦殖总局,任命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兼局长,广西省委书记陈漫远(当时尚未成立自治区)、中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易秀湘、海南军区司令员冯白驹兼副局长,调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书长李嘉人、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长惠中权、解放军一五六师师长邓克明、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顾绍雄为副局长。

从名单上可以看出,这个班子阵容强大,人才济济,既有领兵作战的将帅,又有足智多谋的领导骨干。干部力量配备极为雄厚。许多人都是中央信得过、敢于打硬仗、善于搞生产的能手。

陈云宣布党中央任命名单后,特别补充说:“发展橡胶生产是一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桩大事。中央很重视这项事业,有剑英同志领导,我们一定能把这项事业办好。”

经过充分讨论研究,当天会议还作出了行动计划,确定:在广东雷州地区、广西合浦地区、海南岛的宜胶地带,建立橡胶垦殖场群;根据中央的决定,立即调配人员组成华南垦殖总局;拟在高(州)雷(州)、海南、广西设立下属机构,组织领导那里的橡胶垦殖工作;要求华南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力支持橡胶垦殖工作的开展;调集科技人才建立橡胶科研队伍,与垦殖工作同步建立橡胶科研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所有工作宜早不宜迟在当年初冬展开。

会后,叶剑英给党中央起草报告,提出:“雷(州)高(州)、华南等处土壤肥沃,荒地多,可以大力发展橡胶种植业。在这些地区经营几百万亩橡胶林,是可以在数年内做到的。海南、雷高地处国防前线,发展橡胶必须有足够的国防力量加以保护。因此,要把橡胶事业的发展同国防建设和其他经济建设事业结合起来……”

毛泽东读了叶剑英的报告后极为高兴,特别欣赏“要把橡胶事业的发展同国防建设结合起来”的观点,立即将报告批给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和总参谋长聂荣臻诸同志阅。

不久,中央军委下令抽调两个师的部队,直接编为橡胶垦殖部队。与此同时,驻华南地区的海、陆、空三军部队,也奉命为橡胶垦殖大军提供必要的支援。大规模开荒种植天然橡胶的计划正式实施。

1952年春节刚过,按中央军委的命令,从华南地区抽调的2万多人组成的两个林业工程师和一个独立团,相继赶到指定地点。师长王昌虎奉命指挥林业工程一师横渡琼州海峡,进军海南岛建设海南橡胶基地;师政治委员陈文高带领林业工程二师进军雷州半岛湛江地区安营扎寨,创建另一个橡胶生产基地。

在植胶部队中,搜集橡胶种子是一项特殊使命,由于种植数百万亩橡胶,所需种子数量惊人,种子来源靠到老橡胶园采集。种子极为珍贵,所以当时的口号是“一粒种子,一两黄金”。为采集种子,植胶部队指战员往往昼夜轮流蹲守在橡胶母树下,一旦听到种子成熟爆裂的声响,大家立即在荒芜的草丛中四处寻找种子,细心包好,紧急护送到橡胶育苗基地。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将采集的种子运送到育苗基地,空军动用过飞机,海军动用过快艇。在育苗基地,当种子发芽后,指战员们又用自己的衣服覆盖幼苗,精心保护,让其免受风寒侵害。

“人在种子在”“人在幼苗在”,是当时大家的共同誓言。

这批善于吃大苦、勇于耐大劳的指战员,后来逐步成长为我国天然橡胶事业的骨干和专家。

苏联履行协议,周恩来派李强赴苏提交所需物资设备清单

我国决定创建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后,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极为关注,纷纷认为这填补了社会主义国家天然橡胶生产的空白,并作为与美英帝国主义较量的筹码,先后为我国加油和给予支持,以求给社会主义增光添彩。苏联尽管没有种植橡胶的经验,但仍然按照当初签订的协议,派出林业专家顾格宁带领顾问组和一些林业机械设备赶往华南湛江地区,为荒野林区实行机械化施工提供各种条件。

那时,在湛江地区参加挖掘野林和平整荒山的苏联机务专家总共有数十人,他们都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坦克兵,操作的是新式大马力斯大林—100型挖掘机。他们冒着炎热酷暑干活,辛勤的汗水流在华南热带雨林里,每天高唱莫斯科电台播送的歌曲《斯大林——毛泽东》。他们的汗水浇灌着新中国的胶林园。

由于华南植胶面积大,任务重,加之自然坏境和条件恶劣,施工难度太大,因此效率不高,工程进度不快。华南垦殖总局的领导和苏联专家顾问组集体研究后认为,必须立即改变作业方式,加大机械施工的力度。凡是能使用机械作业的地方,尽可能使用机械作业,减少劳动强度和体力消耗,提高劳动效率。为此特派华南垦殖总局计划处长赴京汇报施工情况和问题,同时将开发橡胶生产基地所需的动力机械、运输工具等物资清单列表,直接呈报陈云、薄一波两位副总理。两位副总理马上作为急件专报周恩来审定。周恩来迅即批转经贸部,指示“李强同志明天去苏联,请他带往莫斯科”交苏联政府,请求帮助支援。

苏联政府马上按照我们开列的物资清单,将各类拖拉机、挖掘机、采伐机、运输机等准备齐全,斯大林指示有关部门迅速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进入我国境内,然后沿我国铁路运抵华南橡胶垦殖基地交付使用。时效之快令叶剑英极为高兴。为了发挥机械化的优势,他也立即指示从我军部队抽调一些坦克兵来到橡胶生产基地,会同苏联的坦克兵一起学习使用挖掘机、拖拉机、采伐机、运输机,掀起施工热潮,果然大大加快了植胶进度。

叶剑英非常尊重“老大哥”。每当苏联来一批专家,他都要用我国南方的水果热情款待。有一次,苏联专家看到木瓜不认识是什么水果,好奇地询问。翻译说是木瓜,苏联人不理解,误认为是木头上长出来的瓜。叶剑英听了哈哈大笑,幸好他会俄语,马上用俄语给对方作了一番解释,苏联专家才弄懂,一时间大家哄然大笑,其乐融融。

那个年代,是艰苦战斗的年代,也是毛泽东倡导“一边倒”、中苏友好的年代。当时,由10万转业官兵为主体、吸收大批知识青年和支边青年组成的华南30万垦荒植胶大军,分布在广东、海南、云南莽莽的热带雨林里。他们冒着高温酷暑,披荆斩棘,垦荒植胶,创建胶园。最初16年,他们就在广东、海南迅速建成了100多个橡胶农场,植胶树199万亩;在云南建设了32个橡胶农场,植胶树32万亩。

尽管那时环境十分恶劣,条件极端艰苦,但是垦荒大军始终斗志昂扬,政治热情高涨。正是这种政治热情,鼓舞大家在热带雨林里勇往直前,创建新中国的橡胶生产基地。斯大林曾经感动地对周恩来说:“你们出兵支援朝鲜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大规模开辟橡胶生产基地是你们帮了我们的另一个大忙。”

加强橡胶生产科研,党中央指示组建橡胶科研队伍

叶剑英觉得,发展新中国橡胶事业,光有数十万整建制转业官兵,日夜奋战在荒山野岭,出大力、流大汗还远远不行。还必须当机立断,赶快组织创建一支敢于创新、勇于拼搏、善于动脑、顽强奋斗的科学研究队伍和科研机构,这是关键的关键。于是,他立即写报告给党中央提出建议。

党中央同意和支持他的报告,并且指示中央组织部在1952年2月发出通知,要求北京、南京、武汉、南昌、浙江等地的农林院校,动员一大批师生到达广州参加组建橡胶科学研究队伍。周恩来还特地和林业部部长梁希商量,指名调该部特种林业司司长何康到华南担任橡胶研究所所长兼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院长。何康带领一大批师生深入垦区农场配合植胶部队,研究解决橡胶生产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尽管坏境十分恶劣,垦区周围野林里,既有国民党特务和游勇散兵时不时深夜放冷枪、照明弹干扰破坏,甚至搞武装袭击,又有野外虎狼蛇豹的偷袭干扰、惊吓。但这些恶劣的环境无形中却锻炼和造就了我国一大批科研人才,壮大了新中国橡胶生产的科研队伍,促进了我国橡胶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天然橡胶的一大批科研成果,也因此在艰难困境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广东归国华侨徐广泽,从马来西亚回国后起先在中山大学任教,后来响应党中央号召,参加海南橡胶考察团,投身橡胶事业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现场考察,他整理了大量调查资料,为橡胶种植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有一次,叶剑英提出:橡胶种子是种植橡胶的关键,没有好种子,实施种植橡胶计划都是空话。为此,他指示建立采种指挥部。徐广泽马上带领5名农林专业的学生,钻进海南老胶园里,通过普查活动,精心选择了900株橡胶高产母树,并用芽接法培育良种。1952年,当海南岛拉开垦荒种植橡胶序幕时,徐广泽又带领7名学生第三次进入海南,对全岛几十个老胶园的优良母树全部进行精细鉴定,同时指导植胶人员播下了800多亩良种。他通过艰苦学习摸索,终于成为我国第一个选育橡胶良种的著名专家,并编写了我国该领域第一部院校教科书《橡胶育种》。

为加快实现橡胶良种化,徐广泽还通过各种关系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以“一代多次”增殖法代替“一代一次”繁育法,从而使橡胶繁育速度加快了3倍。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海南垦区首先繁育了抗风、耐寒、高产良种“海垦1号”,为我国突破国际禁区,在北纬17°以北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创造了有利条件。他曾经创造性地提出:在海南岛运用适当密植,增加胶园每亩株数,应对台风频繁袭击,确保胶树减少损失。垦区推广后,果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小气候环境极为复杂,俗称“十里不同天”。在那里种植橡胶,生产技术上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然而,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不负重托,经过反复科学研究和认真实验,终于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抗寒植胶科技措施,使云南高海拔、高纬度地区也能够大面积种植橡胶,而且实现了大面积高产丰收。

我国华南热带作物科研队伍,是一支历来只知奉献、不求声张和宣扬的优秀团队。尽管他们科研成果累累,贡献巨大,然而他们一直低调处事,从不张扬。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农垦部的领导突然宣布我国天然橡胶科研成果获得历史性突破,新华社记者任泽励从会议材料里搜集到种种成绩和事迹后,马上赶写了一篇报道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发表,这才产生了轰动效应,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国家科委闻讯后拍案叫好,认为如此重大的成果早就应该获奖了。随后,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的奖状和奖杯,终于伴随着鲜花和掌声,送到了我国长期埋头苦干的橡胶科研工作者手中。这是我国科研领域内的最高奖赏和荣誉。国际橡胶界对我国橡胶事业,也由此刮目相看。

猜你喜欢
叶剑英天然橡胶海南岛
1961—2020年海南岛参考作物蒸散发变化及其成因
叶剑英半夜调换皮箱
海南人为什么说福建话
“早春茶”开采
叶剑英74岁学英文
叶剑英(上)
2016年9月天然橡胶价格
天然橡胶行情(2016.05.16—06.24)
天然橡胶市场行情(2016.02.15.—02.26)
天然橡胶行情(2016.01.11—201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