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运营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2015-06-17 12:55张天庆赵夏娣
关键词:体育场馆社会化市场化

张天庆,赵夏娣

(西北工业大学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72)

高校园区体育资源的市场化利用和开发是实现高校社会化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陕西高校园区体育资源由于管理体制陈旧、运营模式落后,造成场馆资源利用率较低,尚未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从经济链和文化链两个方面,就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探索性地提出开发利用的对策,为体育场馆社会化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设施运营管理现状

(一)陕西高校园区地理位置特点与体育产业特征

陕西高校园区位于西安南郊大学城,建设相对集中,处于秦岭北麓。陕西高校园区已建院校15 所,最远校区离市区30km 左右,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运营特征上表现为福利体育、业余经营,消费对象基本为学校内部。由于学校每年都要放寒暑假的特殊性,使校内良好的场馆设施(体育馆、游泳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田径场、足球、篮球、排球场等)空置率居高不下。调查发现,寒暑假期间体育场馆使用率仅为67%左右,主要是以满足体育教学、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群体活动为主,经营收入一部分自行管理,一部分上交学校。资金流向主要以补充体育经费(场馆维护)、支付劳务费为主。高校园区体育场馆可以充分满足学校正常教学、训练和比赛需要,但距离对外开放和社会化共享的作用发挥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进行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以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进而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二)高校园区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

表1 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

如表1 所示,高校园区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模式是由体育学院(部、系)管理,主要是以满足校内体育教学、训练、群体工作及学校开学(毕业)典礼、就业招聘等大型活动需要为主,仅在两个学期里利用率高,寒暑假空置。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另一种模式是由学校后勤集团管理,在保证体育日常教学、训练和竞赛以外,对本校师生课外使用,享受低于市场标准的收费优惠,同时向社会开放场馆资源,向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单位部门及零散客户提供体育健身培训等服务,在市场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非体育营销专业人员管理高校园区体育场馆,他们缺乏对体育产品(软资源、环境和硬设施)、社会体育环境、场馆数量功能及布局的掌控,缺乏对体育文化产业和休闲娱乐业需求的分析,加之营销手段落后,致使体育场馆的空置率仍保持较高的态势。最后一种模式是综合管理管理模式。此种模式较为科学合理,是以后勤与体育院系共同管理的模式。首先,在场馆管理相互协调,达到了内部的一致性;再就是,在保持原有营销手段的同时,引入体育品牌企业加入,使其获得对体育服装、运动装备在本校的专营权以及重大赛事的冠名权。以某大学为例,一是某品牌的加入,常年为企业提供专营环境,体育产品减少了营销环节,以低于市场价面向师生员工销售,企业每年拿出200 套运动服资助贫困学生;二是体育品牌企业对学校组织的各种赛事冠名赞助,项目从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足球、篮球,比赛级别从体育院系比赛、体育社团和单项体育协会的赛事,到全校性体育大型活动,以及所承办的全国性赛事,不但宣传了企业,同时也补充了承办赛事的资金不足。此模式尽管较前两种模式有所改进,但仅为一般形式上的物业管理,由学校内部自主经营,因缺乏专业的体育营销人才,尚未达到专业化运营,导致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社会开放程度低,场馆空置率仍在20%~35%。

二、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运营社会化对策

(一)创建体育市场环境,满足社会成员消费需求

研究资料表明,从西安城市化水平和居民健身休闲意识、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高校园区体育场馆数量功能及布局、文化产业和休闲娱乐业需求以及国际化大都市会展业需求五个方面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不完善,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西安市目前的常住人口大概在900 万左右,仅有300 余家体育场馆,0.4 万从业人员,平均3 万人才拥有一个体育场馆”。由于秦岭北麓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环山公路沿线生态长廊拥有13 个峪口,是市民休闲旅游的最佳选择。据不完全统计,仅春夏两季双休日日均流量近两万人次,休闲内容只局限于爬山、钓鱼、农家乐三种形式,满足不了市民体育健身的社会需求。然而,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设施多样又齐全,且在非教学时段闲置率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价值。建立内、外部全民建身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体育设施市场化流通环境,补充城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城市宜居指数,给社会成员提供体育文化享受,保障其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体育环境与条件。

(二)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拓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

陕西是我国高等教育基地,大学城的教育优势与各校办学特色、育人经验以及学风、校风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区域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渠道。由于高校园区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优质的体育场馆资源,而且其提供的体育产品与服务行为较之城区具有更强的综合优势,高校园区成为市民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市民选择具有体育文化环境的场所进行运动健身,通过体育文化教化及文化习得,诱发运动健身的自觉行为,形成终身运动健身的习惯。高校体育场馆在提高社会成员体育素养的同时,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从而也构成了城区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母体环境,也成为拓展高校园区体育产业的宝贵资源与重要载体,这也是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运营社会化问题商榷

1.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科学化是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运营社会化的关键因素

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在符合体育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建立体育市场运行机制,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使体育在市场经济中不再是依赖国家,依附于其他事业的福利型公益事业,而是同其他产业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体育事业。陕西高校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社会化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一是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三是拥有一流的体育场馆和师资优势,使得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校内需求的同时,还有足够的条件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

体育产业只有走社会化、市场化道路,才能实现产业化。体育场馆运营社会化在其投资管理、成本运营、风险调控等经济活动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办事,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市场化机制。在调查中,众多学者提出园区内“共享”概念,如“体育联盟”等,笔者认为因产权的严格划分,首先校级之间跨校“共享”是不现实的,从管理角度也是难以操作的,只有园区各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管理服务自成体系才具备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可行性。体育资源社会化共享互动需要诸多的现实条件,不是简单的合并与联盟,只有发展定位、服务行为和管理模式的确立,政策扶持、管理水平提高才能实现“共享”经济理论预期的理想状态。

2.发展定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现阶段陕西高校园区体育资源的核心市场和目标群体不应局限于校园内部。一是发展目标定位于体育服务社会化。根据所在地区市民体育健身的需求,建立校内、外全民健身市场化服务体系,由学校辐射和服务于周边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民众。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园区文化资源优势。以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影响区域体育市场的发展,创建“体”、“教”结合的市场化途径(夏令营、长短期的专项培训、面向个人的健康管理服务等)。三是体育产品与服务形式多元化。以体育健身娱乐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性质由原来的纯福利性,扩大到经营活动市场化,形成全民健身产业化的健身娱乐体育市场、群体竞赛市场、体育旅游休闲市场、健身健美处方市场、体育培训市场、体育用品等市场,实现学校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双赢。

3.发展运营社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补充了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不足,为区域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共生,也增加了园区各校的运营成本,如安全、环境、管理等问题,既要保证师生的最大利益,也要实现社会化“共享”,仅有学校内部资金的投入和体育市场化收入,不能满足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资金不足。“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进入了一个“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市场化筹资渠道和方式筹集资金,由低效行政走向公共管理,鼓励社会机构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建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新模式”的新阶段。首先要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规范管理市场运作,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资源作为公共体育场馆的补充,政府也应该责无旁贷投入一定的资金,同时引入企业投入,资本市场、外资和个人投资兼容并包的投融资机制,参与共建实现共享,拓展体育产业的宝贵资源,发挥陕西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资源运营社会化,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运营社会化建议

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共享”,主要是园区各高校面向社会成员的“社会化共享”,在实现社会化中应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共生的原则,以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影响区域体育市场的发展,创建“体”、“教”结合的市场化有效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而现实中园区内各校之间的“共享”,因产权的严格划分,现阶段不具备操作性。

体育的核心市场和目标群体已经不应再局限于校园内部,社会化发展定位首先是面向大众,以体育健身娱乐业为主导,建立内、外部全民健身市场化服务体系多元化;扩大消费群体使消费主体从个人消费扩大到团体消费,提高高校园区体育场馆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园区场馆资源社会化,补充了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不足,为区域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各校的运营成本,仅有学校内部资金的投入和体育市场化收入是不够的,政府应以固定资金投入为导向,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资本投资兼容并包的投融资机制,促进园区内各校参与共建和“共享”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双赢。

[1]王瑞瑄,赵跃旗,韩炜.中国体育场馆发展障碍与属性认知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5).

[2]朱超,陆亨伯,李海龙,等.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制度演进及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10(2).

[3][4][9]刘晶,陈元欣.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5]张宝钰,蔡军.西安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与经营情况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

[6]尹干闵.福州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李咏华.上海松江大学城体育资源优化整合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8]黄平波.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8).

[10]翁宏伟.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社会化市场化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