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
不要太相信市场调研
在2012年年中项目推出前,百米租车曾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其中一个调研的结论是:90%以上的出租车司机都没有智能手机。正是基于这样的调研数据,百米出租车司机端有自己的定制设备。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出租车司机成了智能设备普及率最高的群体之一,这件事情给我的教训是不要太相信市场调研,因为任何市场调研的数据都是基于过去,而你的产品是面向未来的
用户。
正是因为参考了市场调研的结论,百米出租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独有的软件+硬件模式:司机端采用7寸的平板电脑,在这个终端上除了承载打车功能外,还搭载了应用市场、视频广告、游戏及出租车公司的管理模块——在当时几乎所有媒体都在质疑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时,百米出租车的盈利模式是最为清晰的。
系统复杂导致技术开发力量分散
在百米出租车上线初期,“软+硬”的模式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司机只需要交300元押金,就能免费领到价值1288元的平板电脑,而且随时可以退还。百米最先完成与渔阳、新月、金银建等公司的合作,也是最早同96103电话叫车平台达成合作的打车软件。但随着业务的进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复杂的系统使得整个技术开发的力量极为分散,面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极慢。
百米与96103的合作在2013年1月中旬就已经谈定,但对方的电话叫车数据接入到百米的终端上一直到4月底才完成,而一直到业务停摆,百米出租车的订单都没能接入到对方的平台。而几乎是同期,滴滴同百度地图等达成了的合作,从百度地图客户端上导入的叫车订单,帮助滴滴解决了订单少的燃眉之急,度过了起步的最困难阶段。创业公司的资源本来就很有限,更应该把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的主流程上来,多一个环节问题就会成倍增加。
创业公司没必要考虑太多风险因素
在打车软件推广的初期,滴滴采用了许多非常规的手段。司机没有智能设备,滴滴的地推会帮着司机刷机,在百米的专用设备上安装上滴滴打车,而同时安装了滴滴和摇摇的手机,会弹出提示,引导用户卸载摇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滴滴都会向司机端推送假订单,司机虽然抢不到活,但会觉得是自己手慢。
交通委曾三令五申要求打车软件不能采用加价功能,百米是言听计从,加价功能也一直没有列入开发日程,但滴滴却使用加价功能大大提升了乘客打车成功率,司机也因此得到了实惠。产品遇到不确定的政策或其他风险时,创业公司真的没有必要去考虑太多的风险因素,这有可能会让你错失领先的机会。不确定、不明朗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中往往孕育着大的市场机会,而一旦形势明朗,在阳光大道上已经挤满了各色的竞争者。
不缺钱时更要融资
打车软件的市场格局从滴滴和快的的补贴大战开始后就逐渐尘埃落定,但最早开始进行补贴的却是百米出租车。起初是补贴司机,出租司机推荐一名乘客安装百米出租车App奖励司机10元,推荐一名司机则奖励20元,这种方法确实奏效,司机的积极性很高。后期开始尝试补贴乘客,乘客使用百米出租车成功打车,会得到话费的补贴。
在打车软件逐渐走热,各家纷纷融资时,也有不少投资机构找到百米,但当时并不差钱的百米没有重视融资的事情。而在滴滴和快的开始烧钱大战的时候,百米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不缺钱的时候也要想办法融资,别等需要更大投入时捉襟见肘。当然除了资金外,资金背后的资源更是创业公司所或缺的,不缺钱时往往是最容易融到钱。
如果要创业 多花点时间思考别人为什么失败
很多公司的衰败都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百米出租车在最后一段时间里,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无论高管还是普通员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百米出租车一步步走向没落,那种牛入泥潭般的无力感至今想起都感觉很可怕。
“如果你要去创业,多花点时间思考别人为什么失败,不要去思考别人为什么成功。”马云曾经这样告诫创业者。我知道创业路上还有很多坑等着我去跌倒,错误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犯错,并且还能够保留爬起来的体力。
P74 八位创业者摔过的跟头
八位创业者:积木盒子创始人董骏、淡蓝创始人耿乐、ABD爱梦娱乐大数据创始人雷鸣、课程格子创始人李天放、礼物说创始人温城辉、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余建军、光年无限创始人俞志晨、土曼创始人汪伟分享他们在创业路上摔过的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