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
一到周末,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大型服务类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喜欢看孟非对整个节目的掌控,特约嘉宾对男女嘉宾分析,黄菡温柔体贴的“圆场”……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开放式教学,如果能集他们三人智慧于一体,那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轻松的、幽默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正是由于这些思考,我一直在学习着,反思着,实践着……
研究开放式教学之初,我以为只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习惯,讲完课文后再补充相关的几篇短文就可以了。于是在每篇课文讲完之后,我都会搜集与本文相关的一些短文,让学生们进行阅读,每每这时,学生们是最安静的,他们总会沉醉于此,并希望老师再多提供几篇。这样上了一段时间,我总觉得离开放式学习的目标还远着呢。
后来随着组内的研讨,听老师们对开放式学习理解的言论,我渐渐地对开放式教学明白了一点,开放不能只局限于课前的预习和课后文章的补充,更多的应是在教师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对一些知识点的训练与拓展。为了对开放式学习有更深入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于是我有了以下的思考和做法。
思考一:字词教学要巧妙
在第八届小语大赛上,来自广东的皮涛老师上《中彩那天》,教“德”时,老师是这么说的:写“德”字要注意,“心”上有一横,就像一把尺子,量出了人世间的是是与非非。这把尺子要把它放在心上,不要忘了! 由此反思在我的教学中,不再对字源生搬硬套,而是读懂了其中意思,研究透彻了,再把其真正的内涵形象地教给孩子们,这样,自己反而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学生们听得也总是很入迷。
再如,薛法根老师在《桂花雨》一课中,设计了具体语境中辨析“捡”与“拣”的用法, ①老师从地上( )起一块鹅卵石。②老师从一堆石头中( )起一块鹅卵石。因为薛老师提供了语境,学生很快就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拣”是从许多东西中挑出来,而“捡”是拾起的意思。薛老师在这里的教学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于是我在我的教学中,遇到多音字”钉”时,会出示一个句子,爸爸用(dīng dìng)子把这幅画(dīng dìng)在了墙上。学习形近字“蜜、密”时,先出示句子,让学生填空,根据所填写的句子来说字意,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思考二:渗透文体知识
2014年第6期的《人民教育》杂志上,有篇文章写的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比如我们童话教学,很多教师就按一般记叙文的方式来教,以至于孩子无所适从。再比如说理文,如果熟识文体,理解文章构成的机理,那么说理文也可以上出不一样的‘味道。”第八届小语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特等奖的何捷老师上《匆匆》一课,他在请学生一句话说说对朱自清的了解后,然后何老师开始介绍: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了,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那么,既然是作者对话,那么就让我们来倾听吧!可以看得出,何捷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注意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所以学诗歌时,我会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小诗,诗会押韵,有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思考三:在浅读的地方深化
还是《桂花雨》一课,薛老师说,《桂花雨》入编小学语文教材后,对部分段落进行了删减,以至于使原本文章中那浓浓的乡情和淡淡的乡愁也随之削弱。学生读不懂,悟不到,怎么办?教师必须补充。所以薛老师在讲解母亲说的那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时,他给学生补充:这里的“外地”,指的是杭州。作者和他母亲,当时住在杭州,而自己的家乡却在衢州。杭州有一处地方叫“满觉垅”,开满桂花,其桂花之香可说是香飘十里。母亲比的是花香吗?既然比的不是花香又是什么?学生自然体会到,这是乡情!继而追问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六十岁了,住在台湾,写到这样的句子,其间还包含着他——淡淡的乡愁。就是在这样的简简单单中,让学生读懂了这句本来很难理解的句子。在这里,薛老师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
课堂教学中,我也尝试着这样来做,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堂穿插学生准备好的雷锋故事,使学生更了解雷锋,走近雷锋,学习雷锋精神。学习《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引领学生们说广告,写广告,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时时为学生学习热情之火添加柴火。学习《日月潭》,根据文本适时让学生讲述日月潭的传说,使得学生心中有故事,读起书来有滋有味的。
在开放式学习研究的路上,我想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砥砺前行,因为我们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