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先文
摘 要: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会学生学会生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尊重和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绽放生命的美丽。本文从课堂教学,展现生命活力;开放教学,绽放生命精彩;分层教学,促进生命发展;多维评价,激励生命成长四个方面探讨了构建高中数学生命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生命 课堂 数学 发展
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生命的根基上树立人的尊严,体现生命活力。
一、课堂教学,展现生命活力
生命化教育是依据人的生命发展规律,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质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自信心、责任感等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营造和谐数学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感悟创造的乐趣,从学生生命的角度,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会学生学会生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尊重和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绽放生命的美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对学习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特点,采取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教学效果。
二、开放教学,绽放生命精彩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通过生活实践,让每个个体都得到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还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引用古印度“棋盘放粮”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等比数列的特点、公式及怎样求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更有价值。这样的案例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激活了数学知识的活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观点思考生活。
三、分层教学,促进生命发展
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智能、心理、技能、数学基础、环境等因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多维性、自愿性和动态性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准确把握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提问的策略,有难度的问题让优等学生解答,简单的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学生,难度适中的问题,让给中等学生处理,激活课堂气氛。在课后,教师要分层次选编练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模仿性学习,中等生进行再现学习,优等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多维评价,激励生命成长
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其全面发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需要教师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发挥激励的导向功能,将全面评价和分层评价相结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还需要做到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自立、自重、自主的精神,在课堂上对正确的回答要鼓励肯定;对不够完美的回答要及时引导。教师要表扬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更要传播思想、关注人文精神。数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它以理性思维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演绎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2]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10(3).
[3]任桂平.守望生命——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