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研究*

2015-06-16 08:04吴琼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海洋大学校企职业

吴琼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到社会、家庭和大学生的利益,又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更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高层次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校企合作搭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平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校企合作平台不容忽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尴尬的状况,这就是我们国家出现的“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问题,归根到底,真正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识别,不了解职业领域的目标、不了解个人特质和不主动争取实现抱负的机会。二是缺乏职业环境适应能力,个人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行为习惯难以满足职业环境的需要。三是缺乏对自我的反思和评价,由于对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缺乏反省,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集合[1]。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能为大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大学生通过边做边学,既可以更准确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又可以增进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利用这样的特殊机会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差距,并及时作出调整,完善自我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二 校企合作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2]《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研究型大学积极与企业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显而易见,校企合作是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品质,尤其是自信与适应性的品质。职业品质是大学生在行为和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是大学生胜任未来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3]在自信心品质上,依托企业先进的设施、优越的生产环境和高科技的技术手段等资源优势,大学生可以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增强了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同时,在实践中更容易发现问题,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择业的自信心。通过到企业的实践机会,大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工作适应能力。根据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T.Hall)等人的研究,适应性是在当代获得职业肯定的核心因素所在。[4]

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基本技能是大学生获得工作、维持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必须具有基础性能力,它包括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应变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必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经过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大学生基本技能的运用水平和掌握程度。专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维持生存、谋求发展的基本生活手段。[5]例如医生必须具备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师必须具备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销售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推销能力等。

校企合作有助于大学生提前获取职业经验,做好就业准备。首先,大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提供的实践机会,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进而有计划、有目标地做好就业准备。其次,大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准入社会的实践中,边做边学,提前体验了社会对他们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团队能力、敬业精神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最后,校企合作促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就业前得到一次全面的提升,实现了实践与就业的“零距离”链接。

三 实施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要推动实施校企合作,既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又需要高校的高度重视,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学生的就业方向,实施校企合作,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鼓励大学生重视校企合作,加强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职业品质、就业技能和职业理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校企合作,积极主动地做好实践前的准备工作。广东海洋大学要成功推荐学生就业,应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学校要积极推行校企合作计划,帮助大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计划给学生创造了在求学期间进入企业领域从事具体岗位工作的机会,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需要既有知识又有一定社会和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本校学生毕业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成功率。

二是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很多调查表明,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能力单靠学校一方是无法培养的。[6]所以,学校通过与社会企业的互动合作,为学生创造了提前体验社会对他们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团队能力、敬业精神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为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和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强大学生实践环节,推行校企“实习生计划”

“实习生计划”是大学生通过利用寒暑假或其它课余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学习所必需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的校企合作项目。广东海洋大学作为一所以应用学科见长的多科性海洋大学,在大力推行这一计划中应重点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参加企业实习。二是科学制定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学习和企业实习培训两部分时间占整个教学计划的比重。三是要加强学生参与实习过程的监督、指导与考核,通过指派指导老师定期巡查学生实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校企意见为参考,对大学生参与实习全过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切实保证学生参与“实习生计划”的质量和效果。endprint

(三)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搭建校企联合的“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毕业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各种素质的总和,这些素质包括了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身心调适能力和团队融合能力等。[7]广东海洋大学作为湛江高校龙头,培养的毕业生一直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学校应抓住这个有利的势头,与珠三角或者湛江地区周边信誉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携手共建长期有效的就业基地,为本校学生创造更有利的课程实习、见习和毕业生实习条件,学生利用进企业提前实践锻炼的机会,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增进了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也能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加深了解,为企业进一步选人留人提供了参考。这不仅解决了学校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还扩大了学校在企业界的知名度,从长远来看,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合作发展。

(四)深化校企互动平台,走“多元化”合作道路

广东海洋大学应迎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层面上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柔性机制,通过与社会企业深层次的合作,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多元化”的合作路径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带薪工作。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到专业对口或者相近的合作企业从事带薪工作,学生可充分利用校外课堂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得到锻炼。二是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参与校外团队项目的机会。通过参与企业团队项目,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与企业各层次人员交流学习,还能在团队工作中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增强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一方面,企业可以帮助学校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嵌入到专业课程设置中,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衔接,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介入学校职业指导教育课堂,通过讲座、培训、测试、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掌握一定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胡尊利,等.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3):24-25.

[2]张明亮,等.借鉴国外经验,切实搞好我国校企合作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9):79-80.

[3]马征杰,等.职业品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立足点[J].教育与职业,2008(6):142-143.

[4]Hall D T.The protean career:A quarter-century journe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 1-13.

[5]阎大伟. 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J].青海社会科学,2007(6):28-31.

[6]冯艳妮.如何走出产学结合的困境:基于博弈论的理解[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3):22-25.

[7]柯羽.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8):71-73.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洋大学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国海洋大学作品选登
中国海洋大学 自主招生,让我同时被两所211大学录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식민 상황과 이태준의 고향의식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La communication sino-frança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