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1]根据课程目标结构框架,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要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组成。其中,文化意识首次被列入课程目标。可见,国家对文化教学十分重视。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促进学生形成开放的心态、良好的品格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积极创设真实的跨文化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逐步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敏感度,养成积极、开放、包容的跨文化态度,为将来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以《英语(牛津上海版)》8B Unit 7 Poems中Reading板块的第二首诗歌“My school”(诗歌详见教学月刊网站www.jxyk.com“资料下载”栏目中的“原文选登”)为例,探索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如何通过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教学策略来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一、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
跨文化英语教学对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教学内容情景化和个人化来实现的,只有置于具体的情景之中,文化内容才会焕发出活力,才能显现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调节和指导功能,才能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作用。[2]240为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手段,积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文化学习情境,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学习氛围。同时,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努力创造跨文化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阅读教学导入环节,笔者在屏幕上打出了我国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学生见后非常好奇:“这到底是要上英语课还是上语文课?”于是笔者与学生开展了以下这段对话。
T: Who wrote the poem?
Ss: Li Bai.
T: Can you talk about him?
S1: Li Ba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poets.
S2: He was born in Tang Dynasty and his nickname is诗仙.
T: Great! Is there any rhyme in it?
Ss: Yes. Its -ang.
T: Why did Li Bai write this poem?
S3: Because he wanted to express the feeling of missing his hometown.
T: I agree with you. Today well learn an English poem. English poems have the same characters as Chinese ones. They have rhymes and deep meanings, too.
通过这首人尽皆知的中国古诗,学生了解到英语诗歌同样具有丰富的韵律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整堂课从一开始就沉浸在浓厚的跨文化学习的氛围中,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探寻词汇的文化渊源
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词汇能够最直接地体现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胡文仲认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3]73英语中很多词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My school”第三节的第一句是:Mr. Black was sometimes cross. 句中的cross学生以前学过,名词解释为“十字(架)”,动词是“穿越、横过”的意思。但在这里,这两个意思显然都不对。为了处理这个单词,笔者呈现了准备好的图片(见图1)。
学生几乎都知道耶稣是在十字架上殉难的,这是原有的背景知识。于是笔者发问: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after he died? 学生望着图片,个个睁大了眼睛。相传耶稣逝世后,人们把钉他的十字架做成小十字架,称为“圣遗物”。中世纪时,欧洲人宗教迷信极深,视拥有“圣物”为升上天堂的阶梯。骗子乘机把普通木头说成是基督教殉道者的十字架,削成木片,当作“圣遗物”出售图利。[4]当人们发现受骗时,当然很生气。于是,cross便有了“十分愤怒的、脾气不好的”意思。
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可以省下不少时间,但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明白了cross解释为“生气”的来龙去脉,而且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
三、搭准语音的文化韵律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音素的选择与组合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适应与感受,一个民族的语音特点与它的文化气质存在一种深层的同构关系。语音的重叠、辅音与元音的变换、韵律等都体现着文化意义。[3]65-66英语诗歌具有丰富的韵律。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头韵和尾韵的知识。接着,让学生填写表1,找出诗中的韵律。
表1
然后,指出第一、二、四、五节用的是隔行押韵(ABCB型),而第三节用的是隔行交互押韵(ABAB型),让学生了解英语韵律的丰富多彩。之后,进行全班诵读与个别朗读,平面的文字随着声音跃然纸上,完成视觉到听觉的转换。这样不仅完全发挥了语言的听说功能,而且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英语的韵律之美,领略了别样的异国文化。
四、挖掘语法的文化特质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通常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与语言的其他部分相比,语法更隐蔽地存在于说话者的思维方式中。[3]68一个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必然会影响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系统。因此,语法也带有相应的文化成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