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文气说”论苏轼《前赤壁赋》风格特征

2015-06-16 13:08:01董璐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赤壁赋苏轼

摘 要:“文气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强调主体的精神气质是形成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通才,在文气观上推崇多样性、独特性、艺术性,其作品《前赤壁赋》文意“通脱”、文辞“通变”、文势“通畅”,充分体现了他自身的文气观。

关键词:文气说;苏轼;赤壁赋;通

一、“文气说”概述与苏轼的文气观

先秦孟子提出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文气说”的滥觞。在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将主体之气引入文学领域以后,经过刘勰对二者的综合,到韩愈的“气盛言宜”、再到公安派的“标榜性灵”与桐城派的“因声求气”,“文气说”发展成为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理论。总的来说,“文气说”强调主体的才性气质和个人修养,从主体角度探究作品风格,注重文学生命力和独特性。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通才、大才、天才,其才华横涉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诸多艺术领域,堪称千古独步,多种艺术才能使他艺术思维多变而不拘泥于单一的风格。在思想上,苏轼深受儒、道、释三家影响,虽平生仕途多有不顺,却生性豁达,超脱自适,疏狂浪漫,多情善思,其艺术风格通脱潇洒、不拘一格。因此,在文气观上苏轼推崇多样化的风格,又强调作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章的独创性,突出了个性与艺术性。其独特的文气观在《前赤壁赋》中有突出体现。

二、《前赤壁赋》风格特征探析

(一)文意“通脱”

文意是作品的主题,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意趣。“气”是先天所禀、后天所养的,“气”受到触动而不可遏制时,便会有感而发。不同的主体所禀、所养之气不同,因而生发出来的文意也会有所不同。

苏轼与客月夜泛舟游赤壁,那苍茫景象使客人遥想到了一世之雄曹操战败于此并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由此生发了人生如梦、虚幻易逝的感慨。对此苏轼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了自然消长之理,并扩展到人的身上,表现出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仕途失意,虽然文章中也暗含了政治失意的精神苦闷,然而他生性洒脱旷达,充满豪情,既能够从道家的辩证中找到精神的解脱、又能从儒家的进取中看到积极的希望。在先天性格气质与后天人格修养的共同作用下,苏轼面对贬谪没有像一般的失意文人那样郁结于心,愤怨不已,做到了“哀而不伤”,笔下生豪气,最终还是从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代代延续中获得释然,表现出了旷达坦荡、通脱潇洒的襟怀。怪不得林语堂称其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①

(二)文辞“通变”

在主体精神和个性气质的支配下,主体的情感和心灵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内在活动,形成一定的节奏,经过外化并诉诸语言文字便会呈现出相应的外在风貌。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道明则气畅,气畅则辞达”。

苏轼在风格论上反对保守姿态而倡导风格的通融、通变,甚至是相反的风格因素也能够灵活变通而融于一体,“清”与“雄”便是很好的例证。

“清”属于阴柔之美,表现为“清丽”、“清朗”等。《前赤壁赋》用清朗哀婉的阴柔文辞摹景状物:描绘赤壁月夜江景,以泼墨写意的手笔为之,清风“徐来”,月升“徘徊”,用轻柔的笔触与淡雅的色调调和出了一幅风清月朗之景;歌箫之声则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如缕”,缠绵低沉,哀婉动人,给人幽沉悄怆之感。而在叙古抚今时则或笔力苍劲地再现出曹操的豪气冲天、或挥毫一笔抒发了白发渔樵的潇洒尘外,是“雄浑”、“雄迈”的阳刚之美。二者的结合是苏轼最为推崇的“清雄”之风,正所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②

(三)文势“通畅”

文势即行文的气势,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统一体,通过一定的结构方式及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抑扬顿挫的铿锵之美。清刘大櫆认为气势主要是指文章语句所包含的一种不可阻遏的力量,体现为力度和力量之美。主体之“气”决定了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语言表达。

《前赤壁赋》的全文结构是由苍茫之景触发飘渺之情,又由飘渺之情论说永恒之理。“景——情——理”的结构自然通畅,顺理成章。在这一结构中,又以风、月、山、水的景物一以贯之,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流畅连贯,而且还沟通了全篇从飘飘欲仙到愀然伤感、再到旷达乐观的感情脉络。结构上的通畅使文章气势浩大,力度不凡。

在章句结构上,文章同样笔触畅达。怀古时从曹操“破荆州,下江陵”写到“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以简短的主谓、动宾式分句并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句子仿佛蕴含着曹操挥师挺进的气势;伤今时则连用排偶,使神思与笔触游荡于天地江海、明月杯酒之中,气势恢宏。

三、苏轼风格的独特性

气之于文,犹神之于人,文章无气,就会缺少一种神韵,不同的人写出的文章,神韵风格自不同。同样是触景怀古,苏轼在历史的永恒与短暂中感受到了超然化外的通脱旷达,而杜牧则在《阿房宫赋》中流露出了忧国忧民;同样是感慨人生,苏轼用婉约并豪放的笔风抒发感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给人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同样是豪放潇洒,苏轼更偏向于豁达睿智,李太白则是浪漫不羁;即便是父子兄弟,文学观念相似的苏洵、苏轼、苏辙,其才性气质、作品风格也有不同,正所谓“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注释:

①林语堂.苏东坡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11.

②莫砺锋.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J].中国韵文学刊,2008(6):15.

参考文献:

[1]毛时安,魏威.文气、文风、文眼——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J].名作欣赏,1980(1):7-10.

作者简介:董璐(1993–),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本科,河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赤壁赋苏轼
明 董其昌 草书櫽括前赤壁赋册
中国书法(2023年9期)2023-12-26 18:03:59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草堂(2022年6期)2022-07-19 08:21:22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现代苏州(2022年9期)2022-05-26 01:34:49
赤壁赋
宝藏(2021年11期)2021-12-01 22:47:26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水调歌头.中秋
当代音乐(2020年11期)2020-11-24 05:15:27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东坡《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