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学生发展需要

2015-06-16 12:56鲍道宏
新教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武松经验学习者

鲍道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此影响之下,阅读教学更加注重课文解读,甚至提出文本细读等,希望以此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应该说,这是可喜的变化,有利于克服阅读教学的一些痼疾——教学滑行于文字表层,肤浅重复文章内容,甚至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但近一段时间,阅读教学又出现另一极端,即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文做过多、过细或过度的解读,有些解读脱离学生的接受水平、发展需要,教师自说自话;有些解读与阅读教学目标缺乏联系,随意性过大。

人们不禁要问:阅读教学为什么要重视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起点在哪里?文本解读的重点在哪里?限度在哪里?

一、为什么要重视文本解读

优秀的文本,不仅思想内容蕴含着学生精神发展的资源,其言语形式与表达技巧,也是熏陶学生语文能力的宝贵资源。但是,文本内蕴的含义、表达技巧往往悄悄潜藏在文字之内。读者由于种种原因,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是常有的事情。这样,文章的好处就很难被人识别,更不用说供人学习了。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景阳冈》,写到武松酒足饭饱从酒店出来,向景阳冈走去,在半山腰的一座山神庙前:看见庙门上贴着一张榜文,上面盖着官府的印信。武松读了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这段话写得何其精彩!前面武松在酒家面前,在提示、告示面前那样的勇武,正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是何等的气概!可是,见到盖着官府印信的榜文,武松“才知道真的有虎”。知道“真的有虎”之后,“转身回酒店吧”,这是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人在紧急情况时下意识的反应。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这是“本我”的暴露,是“最真实的武松”现出原形!至于后来想到,若是回去,“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那是权衡之后的选择。“不能回去”,这其中是含着很多不得已的,用今天的俗话说,就是“硬着头皮”了。当我们透过文字表层,发现了深含其中的真意时,再读到武松“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就会明白,与其说是武松勇敢地下定了决心,不如说是武松无奈地给自己壮胆。

细读文本之后,你说“武松是无所畏惧的英雄”,能站得住脚吗?虽是英雄,却未必无所畏惧呢!深入文本、细读细品之后,文本背后许多秘密逐渐就显露出来。这些秘密,作者悄悄地把它们含在文字中,等着读者去探究、发现。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就是帮助学生知道、领略、欣赏与学习文本背后的秘密、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许大家觉得高年级文本比较深,有这么多秘密要我们领着学生去细读细品,低年级课文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实在是个误解!一则,文本难不难,是对学生而言的;二则,优秀的低年级课文中,同样具有丰富的秘密宝藏,要我们领着学生去细细品读。请看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狮子与兔子》。文章写道,狮子“他力气很大,脾气也很大”,读懂这一句很重要,否则,“他自认为是百兽之王”,就完全莫名其妙了。“力气很大”,是他自以为是的本钱;“脾气也很大”,是他自以为是的表现。可是,多巧啊,作者说“他自认为是百兽之王”啊,暗含着这“百兽之王”的头衔说起来似乎有些依据——“他力气很大”,但“未得到别人(百兽)认可”呢,是“他自认为”的事情。读懂这一层,读到连最为弱小的一群红蚂蚁,都敢爬到这位“百兽之王”身上咬他,而一旁的兔子,尽管狮子“恼羞成怒”,也在“哧哧”地笑、“嘻嘻”地笑,就不会奇怪了。

小学课文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离开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甚至细读文本,学生如何领略到文本言语表达技巧、艺术?学生语言感受力与语言欣赏、评价能力,如何培养起来?这是阅读教学重视文本解读、文本细读的原因。

二、文本解读的起点在哪里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如同任何一类教育活动一样,必须找到恰当的“新旧知识(经验)”契合点。这是赫尔巴特一百多年前提出的教育基本原理。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这样一对学习心理学概念,认为最有价值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首先要求,学习者要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到与新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或经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在“新的学习内容”与其“已有知识或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否则,学习者的学习,必然是“机械学习”。由于学习者找不到新内容与自己原有知识或经验的契合点,新旧知识无法进行有效链接,新知识无法通过“同化”或“顺应”有效地整合进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只能凌乱地塞进学习者大脑。结果,学习内容只是作为僵化的知识教条被学生记忆。这种记忆的教条,不利于学习者储存,容易遗忘。而且,也不利于学习者有效提取,解决问题。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说的也是这个理。所以,文本解读不是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简单展示,而是基于学习理论与教育信念的教学技能与艺术,是基于满足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素养发展需要的导学、助学行为。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文本解读为例,教师对文本解读不能漂浮在内容层面,空谈对老师的“感谢”,而应在言语品味中,品味学生对老师“感谢”之情。如抓住儿歌开头“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等。厦门市安兜小学蘇惠娜老师在教学中,从设问“‘踮起脚尖儿是怎么走的啊”“同学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走路啊”开始,就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契合点,是很好的导学策略。因为,踮脚走路的动作,踮脚走路不会产生脚步声,踮脚走路不舒服等等,这些都是二年级学生学习新课时的原有技能和经验,教师这样巧妙地寻找阅读教学的起点,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导入新课,并通过追问“既然踮起脚尖走路不舒服,课文中同学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走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踮起脚尖儿”走路的结果,从中领悟“同学们”的用心——怕惊扰老师,从而理解这一言语形式背后蕴藏的丰富意义,最终领悟“踮”字运用的精妙,体悟到语言的奥妙和魅力。

相反,如果文本解读不注意把解读的起点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就会造成文本解读凌空踏虚,阅读教学极易流于“成人阅读经验”的灌输,导致学生大量低效、无效的机械学习。如人教版六年级《伯牙绝弦》,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开课文,谈了不少知音难觅的人生哲理,谈到鲁迅写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赠言。一般说来,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人生经验,都难以让他们理解“知音、知己”的深意,况且,这也不是课文教学目标所在。相反,如果教师紧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等关键词句,从学生已知生活常理入手,引领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间情感变化,更能帮助学生领会“伯牙绝弦”表达的人人皆有的对“理解”的渴望与珍惜。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善”“鼓”“所念”“必”“之”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因此,文本解读理应把起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上,这是文本解读能够适应学生现状、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

三、文本解读的重点在哪里

阅读教学面对着一篇篇课文,最要紧的是帮助学生把文本中“不懂”的内容弄懂、学会。这是一般的常识,说来大家没有疑义,可是问题不这么简单。比如,一篇课文表达的奥秘往往不止一个,学生不理解不知道的也多,阅读教学是否都要领着学生学习?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幅较长,不仅有一般课文的生字词问题,还有这篇课文特有的含蓄的行文方式,像“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更有课文涉及的凝重、深涩的社会问题。这些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从这篇课文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这一位置分析,教学目标除字词、朗读与概括课文等常规外,主要定位在“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描写‘伯父的一些基本方法”。相应地,这也应是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重点。这样安排,在方法层面是依据课程标准与教科书设计选择教学重点。由于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是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习心理与教育理论研究基础上的产物,所以,教师在教学层面将其作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展开的依据,其实是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进行的教学抉择。如果教师不分轻重缓急,面面俱到解读文本,貌似丰赡渊博,但从课程教学理论视角分析,实则是课程意识淡薄、目标意识不足的表现,是阅读教学的大忌。

另外,课文中一些看似学生“懂了”,实则“不懂”,甚至“误解”的内容,如果落在“教学目标”范畴之内或附近(“附近”是指其虽不属目标,但对实现目标关系极大),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辨明他们心中似是而非的认识。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青山不老》,课文写到主人公“老人”时,用了一个修饰语“瘦小”:“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一些教师以为六年级的学生没有不理解“瘦小”一词,用不着在此费力。岂不知,字面意义的“瘦小”易懂,联系上下文体会“瘦小”蕴含的丰富言外之意却很难。这恰恰是文章所欲表现的宗旨,或者说是文章的灵魂,只有全面体悟“瘦小”,才能深刻领悟“老人”的无畏、坚韧、无私与伟岸。再比如,语文版的《西门豹治邺》。课文中,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这一句才是全文关键句。因为,“漳河没有发过大水”,是官绅、巫婆“为河伯娶亲”行骗的事实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这个骗局也无法成立,更不用说“每年要娶”了。正因为漳河后来“没有发过”大水,官绅、巫婆才能依此行骗。这是他们能长期行骗的一层骗人的迷雾。这句话看似寻常,其实是落实教学目标极为重要的句子,理所当然要成为文本解读的重点。

因此,文本解读的重点,应该贴着教学目标确立。至于教学过程中出现临时性生成,教学要重视与关照,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总之,文本解读要立足学生发展,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厘定,内容选择与方法组织,乃至评价反馈,都自觉和坚定地转移到服从、服务学生阅读能力、素养为核心的整体发展上来。需要强调的是,文本解读或细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果为解读而解读,就会造成脱离学生实际、游离教学目标的弊病,阅读教学成为教师自说自话的所谓才艺表演,这是需要引起警觉并加以克服的教学病理现象。总之,学生的发展需要,才是文本解读不二的归宿。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武松经验学习者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武松:喝酒好赚钱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