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常海
在“叶鹰桩景园”,才觉静观不负“中国花木之乡”之名,园主聂廷学,年过花甲,但他的一手“独门绝技”桩头蟠扎却十分了得,静观蟠扎这门手艺,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四代。
“简单地说,就是将原本随势而长的树枝,让它们顺势而长。”聂廷学乐呵呵介绍,“这样,既保证了树木的成长,又在生长中达到艺术的效果。”
这门手艺不好学。要掌握基本的蟠、吊、拉、扎,做到将树干和枝条弯曲自如,至少需要三五年。“要将一个普普通通的桩头做成盆景,最少也需要三四年。能做出精品盆景的,更是要长上好几十年的树桩头。”投入高、回报周期长,蟠扎手艺和大部分手艺一样,鲜有年轻人来学习。
聂老的后院,堆放着数百个“废旧”的桩头,“这些树桩都是宝贝,并没有死亡,它们只是在等待绽放。”有经验的人能看出,他收集的树桩“样貌”十分特殊,他日树枝长成,必是最好的蟠扎物。
如今做蟠扎,很多人图方便用金属丝。聂廷学的“蟠扎经”是用苎麻绳给桩头定型。这样,约大半年后麻绳就风化了,既不会损伤桩头,又能屈曲树枝,还不会伤害到树木。
靠着这份护生之心和蟠扎手艺,一个不起眼的桩头经他巧手蟠扎,也会变成一盆别具韵味的山水盆景;一盆普通的罗汉松到了他的手里,身价能陡然翻上10倍……
好在这几年,随着盆景市场走红,静观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学习蟠扎。前不久,聂老的院子还来过一批特殊客人——出席首届乡村科普沙龙的国内外著名园林专家,他们来此商议如何把静观花木产业发展得更好。“年轻人肯学,就是最大的希望。”他说,“(上世纪)90年代只有我们四五个人做,真担心手艺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