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峰等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农业大省河南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也实现“十一连快”,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河南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稳粮增收,是河南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10年来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合省情实际,从整体功能出发,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现状:稳步增长,成绩喜人
一是粮食总产稳中趋升。2004年来,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河南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粮食生产连获丰收,连续迈上900亿斤、1000亿斤、1100亿斤大关,2004至2014年实现了“十一连增”,连续10年创新高。2014年,河南克服严重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总产量达1154.46亿斤,增产11.72亿斤。
二是粮食单产增幅明显。2004年来,河南通过加快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采取综合措施开展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高产典型,如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吨粮县,小麦单产超过500公斤、玉米和水稻单产超过600公斤的县,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超高产典型不断涌现。
三是主粮结构相对稳定。数据显示,河南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由2004年的91.29%上升到2014年的96.52%,说明2004年来河南粮食增产主要源于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的增加,而红薯、豆类、谷子等秋杂粮则相应减少。10年来,河南粮食的增产主要是靠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作物的增产实现的,其中玉米增幅最大。
四是种植面积逐步回升。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粮食种植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尤其是2006年来,河南逐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平稳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由2006年的945.6万公顷上升到2013年的1008.1万公顷,年均增幅0.83%。
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粮食生产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尽管国家和河南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但河南区域发展差异较大,部分县(市)水利设施配套仍很不完善,农民浇地用电难、机井供不应求、排涝渠道单一等难题普遍存在。
二是种粮收益仍然较低。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持续调动。尽管2004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力度,种粮收入增长较多,但农资价格也快速跟进,农业生产成本随之增加,很大程度上“吃掉”了惠农政策给予农民的补贴。“高产穷县”问题仍然突出,缺乏支持粮食生产的有效动力。
三是科技潜力亟待深入挖掘。调研显示,当前河南粮食科技应用还以农业良种和农业机械技术的普及应用为主,推广多年的配方施肥技术实际普及应用率,而秸秆还田、高产栽培等在很多地方并没有成为生产中的主导技术。此外,针对目前河南小麦、玉米连续耕种所导致的土地有机质含量减少、地力下降等问题,亟待示范和推广一批集成应用的技术体系,科技增粮的潜力远未得到有效发挥。
四是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不相适应。河南人均耕地仅为1.12亩,致使土地产出率受到很大限制。加之传统的农业种植生产周期长、收益慢,而务工经济收入效益大、见效快,全省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或工厂就业。许多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策:“软”“硬”并重,挖潜提效
一要夯实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要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坚决遏止乱征滥占耕地现象,坚决查处违反规定乱批乱占滥用耕地案件;加强对土地变化的监测,加快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确定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办法,强化对征用耕地的经济制约,遏制地方政府征占土地。
围绕解决防洪防涝、干旱缺水问题,以节水灌溉、机井建设和灌区配套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沃土工程”的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和肥料利用率。引导农民运用综合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在保证农作物养分需要的基础上,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改善土壤质量。
下大力气挖掘中低产生态区的增产潜力,重点加强豫西南丘陵缓岗低产田的改造和利用,在这些平缓岗地上,先行试用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推行合理配方施肥等技术。
坚持走规模种植道路,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基地,通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土地适度规模流转。
二要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已基本没有余地,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使用也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进而提高粮食总产,只有这样,新时期的农业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引领能力。瞄准制约河南现代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重大瓶颈性技术难题,加速推动“农业科技科技创新工程”实施,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的持续供给能力。本着“以粮为体、以研为本”的工作思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粮食持续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以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加强高效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农业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以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为方向,加快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走一条适合河南省情的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河南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大力开展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为特色的主要农作物高产创建。选择一批适用性强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强示范,强化技术集成应用,深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统筹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加快推进河南农业科研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走联合合作、共同发展之路,打造一体化、紧密型农业科研集团军,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河南现代农业发展。
三要提高粮食生产主体的种田技能。通过对农村各类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土地流转大户、科技示范户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培训和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教育,发挥他们在粮食增产技术推广应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增强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应用,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大力扶持以种粮为主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的同时,确保新增涉农补贴资金,特别是关键生产环节补贴和技术应用推广服务补贴资金优先用于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真正发挥补贴资金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
创新科技服务支撑,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界限,把现有的970个农技区域服务站建在粮食主产区的田间地头、建在农民身边,实现县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延伸、范围扩大、功能拓展、方式转变,做到始终把农技送到农民门上,使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技能,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要强化粮食生产的政策保障。廓清中央与地方财政在农业投入上的事权和财权关系,建立责权明确的分级支出投入体制。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进一步集中使用,向农业主产区倾斜。要硬化预算约束,确保财政支农投资规模和比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明了规范。
完善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挂钩。加大对种粮者直接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和标准,使种粮收益达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更好发挥粮食补贴政策效应。
强化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继续完善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备耕、种植、管理和销售等环节实施农业保险,加强对化肥等农资价格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的行为。
本论文课题资助项目:河南省财政厅产粮大省奖励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号:豫财贸〔2013〕156号)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