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奎传(六)

2015-06-15 16:58李舒余久久
上海戏剧 2015年6期
关键词:谭鑫培

李舒+余久久

在声名鹊起之时,高庆奎并未被眼前的喧嚣冲昏头脑。他在观察梨园现状的时候发现许多和他年龄不相上下的同业,如余叔岩、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等都在创新,就连始终遵循谭派的谭小培,也并非一成不变。他们都开始形成了自己戏剧艺术中独特的部分,反观自己,许是学的基本功太扎实了,总能看到他人之影。那么,摆在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是:“继续按老前辈的戏路子去演出呢?还是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另辟一条新戏路来演出。”开始想到这个问题时的高庆奎正是三十出头,于今日来说,三十几岁立业之时,我们也会苦苦思考“自我定位”的问题。这个问题,高庆奎也一样要面对。

但与今日不同,今日若想改换风格,可能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改换风格,突破创新不仅是个学术问题,还是个很实际的经济问题。当时的很多戏班结构都是有一两位名角加一众底包,观众来看戏为的是看名角的。假如挂头牌的名角搞艺术创新,搞好了还好说,搞不好观众不来看,戏园子不上座,直接影响经济收入,底包们分不到包银,那就是大事件了,而且,对自己的声誉也有很大影响。但是即便考虑了这种种风险,高庆奎还是毅然决定冒险创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路。

创自己的风格,不是无中生有的,而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高庆奎有其无比坚实的艺术基础的。他和余叔岩、言菊朋等都是先从宗谭派开始的。因为在清末民初,谭鑫培已经成为梨园界首屈一指的老生泰斗了,当时“无腔不学谭”,被尊为“伶界大王”。而谭鑫培当然也是当得起这份荣耀,他文武昆乱无所不通,唱念做打都高人一筹。他不仅戏演得好,而且学识渊博,能对传统老戏本做适当的修改,这都是难能可贵的。高庆奎并未师从谭鑫培,但在科班学艺时,就受贾丽川和贾洪林的影响,喜爱“谭派”。高庆奎对其子高盛麟说过:“唱老生的要想根子扎正,非得学点谭腔,我坐科时学过谭腔,我的先生贾老先生也学过谭腔。”在搭班期间,高庆奎也多次搭过谭鑫培的班,在实际演练过程中,对谭派的技艺日趋熟识,打下了很好的谭派基础。

创自己的风格,要学会学以致用,把好的本领为我所用。高庆奎在这一点上一直都做得非常好,在学谭的基础上师承广博。登载于《中国京剧》1998年05期的《兼融众妙创高派》一文中,详细说明了他博采众长的特点:

他的红生戏初学李鑫甫、瑞德宝,而《单刀会》则宗老三麻子,但《战长沙》却学自王凤卿,又陪三老板演出而得以“观摩先进”,继续深造。他的武生戏基本宗杨小楼,如《连环套》、《骆马湖》便是。但《翠屏山》却得益于谭鑫培的“杀山”一场,非常火爆。其《巴骆和》既宗黄月山,又吸取了杨小楼的精粹,所以确切地说,他的武生戏是谭、黄、杨的融合,而且学到了他们创造人物的本领。

与此同时,他还学了刘鸿声、王凤卿、龚云甫的老旦戏,也是融合各家之长,自出新意于人物的创造。

除此之外,高庆奎揣摩学习的对象还有很多,但他此时的学习已不是流于表面了,只求学像为止,他学的是真正的内涵,求的是与自身的融合。比如他的老旦戏也师宗人称“谢一句”的谢宝云。谢宝云之所以被称为“谢一句”,是因为他每出戏都有一句唱念最精彩,既吻合剧情,又能提高观众的情绪。高庆奎在学他的时候,不是照搬硬套学谢宝云说的“那一句”,学的是“为什么要那一句?怎样表达那一句才能合剧情?”学到了这一点,就可以融会贯通下去,即便唱了谢宝云没唱过的戏,高庆奎也会找到“那一句”,而这也成了高庆奎的独创之处。

创自己的风格,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高庆奎的这个找到自我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就是刘派创始人刘鸿声。

刘鸿声有一把天赐的好嗓子,一时之间无人能及,张口就是“乙字调”,不但高亢爽脆,而且甜润透亮,梨园行话称其“富有水音”,即嗓子不发干,运用共鸣腔,把声音送得远,有弹性,听起来是滋润柔和的一种声音。而且水音的消失不是戛然而止,而是由强渐弱,给听者意犹未尽的感觉。刘鸿声改习老生后也是宗谭,但是他的嗓子实在太天马行空了,无法受羁于谭腔,于是,奎派、汪派、孙派的剧目,凡适合他那高嗓演唱的,无不兼收并蓄。就算本是谭派的经典剧目,也被他唱得升了好几个调,一来二去,跟谭派的风格反而相去甚远,成了自己的独门唱法。观众们也喜欢,觉得听完酣畅淋漓。

高庆奎在1919年左右,嗓音越发高亢,全无遮拦。这样的嗓音在中规中矩唱谭派剧目的时候,总有无法达到意犹未尽之感。刘鸿声的发展鼓舞了他,他的嗓音和刘有相似之处,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步刘之后尘而九霄鹤唳。于是,高庆奎专心功刘派。高庆奎的嗓音,虽不及之甜润水灵,但是刚劲挺拔更甚于刘。所以,高庆奎扬长避短,发挥自己铿锵有力,疾徐有节,轻重有层次的声音特质,由此独创出了“疙瘩腔”。这与谭派的“疙瘩腔”名同而实不同。吴小如在《京剧老生流派综说》说高派一文中侧重说明了高与谭派疙瘩腔的不同之处:

谭派疙瘩腔是软腔,每个音符之间的衔接处比较含混,起伏吞吐的变化不明显,声带微颤而气往内收、往下沉,弄得不好有类于砸夯;高派的疙瘩腔则锋芒毕露,每个音符之间的转换曲折十分清晰,起伏变化异常明显,声带发音不用“擞儿”和颤音,而是把一个个音符有棱角地唱了出来,弄得不好失之矫揉造作。

这个迥异于谭派的疙瘩腔,后来成为高派的特色之一,这是高庆奎在摸索自己嗓音特质时开辟出的新路,刘鸿声也没有。

当时很多人都想学刘派,但都没高庆奎学得好。除去高庆奎自身的声音特质跟得上刘派的调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庆奎不只学刘派的外在现象,而是专心致志地学刘派的内在奥秘,如“以腔偷气”、“以字缓气”的暗气口和“楼上楼”拔高的唱法。翁偶虹在其文章《鹤唳九霄三代传》中从技术角度阐释了高学刘派的技巧所在:

他(高庆奎)由暗气口又悟出了“提气”、“勒气”的蓄气方法。由“楼上楼”的唱腔又悟出了驭力的方法。这些独得的悟力,是他早年问艺于各名宿时,深知唱功上先天与后天的辩证关系。盖先天为气,后天为力,有力无气则太浊,有气无力则太飘。有气有力,还须有法。法就是艺术手段。

在“有气有力”之法下,高庆奎掌握了蓄气与驭力的方法,继承了刘鸿声的唱法,做到高而不飘,清而不浊的水平。打通了任督二脉之后,高庆奎又以自己的艺术见解,发展了刘派。刘鸿声音色动人,但不大讲究音韵字眼,如果唱起《辕门斩子》这种多嘎调、翻花腔、卖嗓子的戏来,倒很能唱出痛快淋漓的过瘾感。但对于《三探》《洪羊洞》等需要唱做并重,戏中之味儿更大于唱腔的剧来说,刘鸿声就乏善可陈了。比如刘鸿声常演的孙派《逍遥津》,虽然能以连唱几十个“欺寡人”而炫技,但对于汉献帝悲愤的音乐形象,塑造得并不丰富。高庆奎起初也有这样的问题,但高庆奎是个心胸开阔又善于进取之人,再加上起根上还有谭派的底子,所以多加琢磨之后终于还是取得了进步。比如他在演起《逍遥津》来,紧紧把握了汉献帝当时的内心情感:对曹操又恨、又惧、又气、又无可奈何;对爱子又疼、又怜、又无力搭救。所以,他采用了“以情促唱,以唱传情,声情并茂”的演唱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而接下来“想起了朝中事好不伤悲”的回龙腔,高庆奎刻意将速度放得更慢,但在演唱的气质上,唱词的咬字上,却丝毫不减劲头。这样的处理,不仅没有因为略放慢了速度而使唱腔松散,反倒是把汉献帝咬着牙根,一字一句吐诉心中愤恨苍悲的情感,体现得贴切自然。最后的伤悲两字,高庆奎用酸鼻音的哭腔声来歌,十分令人动情,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由此可见,只是一个剧目,高庆奎已在揣摩主人公心情的基础上,通过声音的演变制造出千转百回的听觉效果来,实属可贵。这也是后来《逍遥津》成为高派代表作的重要原因。

再则,在演戏的艺术条件上,高庆奎更有优于刘鸿声之处。刘鸿声以票友身份下海,既无腰腿之基本功,又因客观条件,坏了一条腿,所以做、表、舞、打各个方面,相形见绌,经常会被谭派传人取笑。

高庆奎得益于从小的科班教育,有幼功基础,后来又师从贾洪林、刘春喜,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他影响很大的贾洪林。贾洪林先生自幼从师贾丽川和谭鑫培,擅演一些唱、做并重的戏。自从嗓音败哑后,更以做派戏出众。他演戏讲究人物情感和身段动作的紧密结合。同样是“摔屁股坐子”“窜高毛”,他做出来不仅轻巧冼练,自如稳当,而且还十分符合剧情戏理。通过这些身段动作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情感。《坐楼杀惜》《梅龙镇》《铁莲花》《群英会》 等戏的做、表、舞,《定军山》《战长沙》《珠帘寨》《战宛城》《卖马耍锏》等戏的刀、枪、锏,在他演来,无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何况他还能演《连环套》 的黄天霸(学杨小楼),《翠屏山》的石秀(学谭鑫培),《巴骆和》的骆宏勋(学黄月山),更非刘派所能。

综上所述,高庆奎的特点逐渐清晰起来。其一就是高亢之嗓,唱腔一气呵成,善于传达悲怆激昂之情,并创造了独有的“疙瘩腔”,顿挫有致,痛快淋漓。其声音中的“力度”可说是高派的精神与魂魄。其二是舞台感染力极强。他的演法颇为与众不同,每出戏里,他都在人物的思想感情上下功夫,善于通过精细并全面的表演刻画人物并注入强烈的感情,让观众产生共鸣,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观众们非常喜欢他的表演,认为他满脸有戏,浑身有戏。这样的不同之处成就了高派的风格。

中国著名京剧剧作家陈墨香对高庆奎的表演艺术有一番评价,相当公允而有见地。他讲道:凡已故名伶“庆奎都能摹仿,外带会造新腔。若论老一辈的规矩,庆奎知道得比哪一个都清楚明白;若论上台变化不拘旧格,庆奎也比哪一个都来得敏捷。他和叔岩比较,叔岩好比程不识,用兵必依古法,安营扎寨,壁垒森严,号令是一点儿不错的。高老庆好比飞将军李广,不讲究营垒,不整齐队伍,凭着自己胸中定见临时制宜,也能够打胜仗立奇功。史家说李广是不可学的,一个学不到佳处便有流弊。这话不差,但谈起兵将总不能把李将军挂起来。高庆奎也是这般”。

猜你喜欢
谭鑫培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艺术家更应有人格魅力
“谭大王”谭鑫培轶事
演艺圈的这位大佬被税局扣下了
近代演艺圈大佬,也曾被税局扣下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
勇于跨界终成伶界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