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国引擎,在国际市场上与巨头们迟早会有一战。到那时,才是考验中国式创新含金量的时候。
虎嗅网最近有一篇题为《从Copy to China 到to China Copy》的文章,列数了一些互联网发展的现象。文中说到,Facebook最近推出Hello功能对国内软件搜狗号码通进行了不少的模仿。作者罗列了包括苹果、谷歌在内的多家公司,在一些小细节和小应用上,都有“借鉴”中国企业之处。于是,作者想到了“to China Copy”(到中国复制)这个词汇,并不无乐观地预计,未来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有可能从过去不断复制嫁接海外(尤其是美国)的创新,发展成为被世界所借鉴的创新乐土。
通篇查看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并不绝对,尤其是在结尾处也直言讨论C2C和2CC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是能做得更好。但只看标题的一些人,却已理解成中国是世界创新的中心了。
从当前创业者的热情和排在前列的企业估值来看,我们的成绩单的确是值得骄傲的。但从中国式创新的发展实际来看,却是另外一种感觉。例如,中国本土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虽然在内地市场击败了谷歌,但其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是节节败退的。4月底,百度日本证实,该公司已经关闭了搜索引擎,退出日本搜索市场。这意味着,拥有4.5亿用户的百度,在日本市场彻底败给了雅虎和谷歌。例如,新兴的智能终端制造者小米,在国内非常的成功,但它在世界的创新中心美国,时下还只是卖一些微末的手机配件,因为担心遭到爱立信这些先行者的专利诉讼,目前只能在印度这样的市场销售小米手机。
中国互联网业的发展,有着先天的掣肘。一方面,我们明星企业的市场价值都是聚焦于内,用户群体来源也颇为单一(几乎都是内地)。另一方面,他们的创新都是从copy开始。虽不值得炫耀,却又不得不承认是中国互联网业兴起的路径。
客观来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源自于“人口红利”,人口基数决定了网民基数,最终为一个又一个的资本故事背书。伴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消费能力的提高,这些我们眼中引以为傲的创新企业,也能够获得不错的增长,并想象一个更好的空间。但摆在这些创新者眼前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曾经我们模仿的硅谷式创新,所面向的都是全世界。而我们“拿来主义”之后,却只是服务了我们自己。在供应链和产业链上,中国占据的也是利润最微薄的制造环节。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用太过悲观。时下中国创客文化的崛起,根植于本土市场和文化的“互联网+”,都是我们的后发优势。谈论一些悲观的事情,总比盲目乐观要好。我们的创新者与硅谷掰手腕的时候还远远未到。
真正的创新,能够带来产业的整体崛起,能够带来我们一直所向往的高附加值。这正是我们常提到的苹果、微软和谷歌这些企业发展的要义。当有一天我们的消费者能够心甘情愿地选择本土企业所制造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而不是因为“便宜”和“高性价比”这样的原因时,我们再来谈2CC的问题也不迟。
我们也可以乐观地畅想一下,当前的中国创新引擎,在国际市场上与巨头们迟早会有一战。到那时,才是考验中国式创新含金量的时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