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

2015-06-15 12:33王晓峨刘恩玲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灰霉病壳聚糖番茄

王晓峨+刘恩玲

(1.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 325006; 2.浙江省温州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浙江温州 325006)

摘要:为了研究壳聚糖-铜的抑菌性能,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脱乙酰度壳聚糖-铜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黑霉病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 2种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2种脱乙酰度壳聚糖-铜均具有抑菌作用,脱乙酰度为95%的壳聚糖-铜抑菌效果最好,2种脱乙酰度的壳聚糖-铜最佳浓度为30 g/L。

关键词:壳聚糖-铜;灰霉病;黑霉病;抑菌作用;番茄

中图分类号: S482.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160-02

收稿日期:2014-05-19

基金项目:浙江省温州市农业科技计划 (编号:S20100010)。

作者简介:王晓峨(1980—),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wangxe_ch@163.com。

含铜化合物是常用的抗菌剂,既能防治真菌性病害,又能防治细菌性病害[1-2]。田间直接应用含铜化合物容易造成局部铜离子浓度过高,影响作物生长,造成药害,同时存在药效维持时间较短的缺陷,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3-6]。开发载体化铜制剂,使铜离子附着于载体上以低浓度缓慢释放,既可避免铜离子浓度过高产生药害,又可以延长药效期。壳聚糖(CTS)作为目前自然界唯一发现的碱性多糖类天然高分子,在抑制真菌、细菌、病毒等方面效果较好[7-9],同时壳聚糖是一种优良的载体材料。壳聚糖与金属离子螯合后可增加抑菌效果[10-11]。本研究利用壳聚糖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与螯合作用,开发具有缓释性能的壳聚糖铜杀菌剂,采用脱乙酰度为90%、95%的壳聚糖作为铜素杀菌剂的载体,利用2种植物病原真菌对其抑菌性能进行试验,比较2种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铜素复合物的抑菌性能,以期筛选出最佳抑菌性能的壳聚糖-铜复合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 将8.0 g硫酸铜溶于400 mL蒸馏水中,滴加硫酸调节pH值为4~5,加入脱乙酰度分别为90%、95%的壳聚糖10.0 g,40 ℃水浴恒温振荡90 min,抽滤干燥待用。

1.1.2 供试菌种 供试菌种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黑霉病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均采自田间发病番茄果实,经常规组织分离法,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所得。

1.1.3 PDA琼脂培养基 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蒸馏水1 000 mL,pH值自然。

1.1.4 基础培养 将2种病原菌分别在PDA琼脂培养基上培养5 d,培养皿直径均为90.0 mm。

1.2 方法

1.2.1 壳聚糖-铜抑菌试验 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抑菌效果测定,先将供试的脱乙酰度为90%、95%的壳聚糖-铜制成10、20、30、35 g/L浓度梯度的含药培养基,同时以不含药的培养基作为对照,各处理及对照均设3次重复。无菌条件下,将培养好的病原菌用直径为4 mm的打孔器打取菌饼,然后用接种铲将菌饼接入含药的培养基与对照培养基正中央,菌丝面朝下,置于25 ℃恒温箱内培养。培养5 d后测量病原菌在不同浓度脱乙酰度90%的壳聚糖-铜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计算不同浓度脱乙酰度为90%、95%的壳聚糖-铜对菌落的生长抑制率。

1.2.2 壳聚糖-铜的抑菌效果计算 抑制率计算公式如下:

抑制率=对照组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组菌落直径×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脱乙酰度为90%的壳聚糖-铜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

表1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在不含药剂PDA琼脂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培养5 d菌丝直径可达83.0 mm,含不同浓度的脱乙酰度90%壳聚糖-铜对番茄灰霉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当脱乙酰度90%壳聚糖-铜浓度达30 g/L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61.2%,继续增加浓度,抑菌效果下降。因此,脱乙酰度90%的壳聚糖-铜的最佳使用浓度为30 g/L。

表1 脱乙酰度90%的壳聚糖-铜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

壳聚糖-铜

浓度(g/L)

菌落直径(mm)

重复Ⅰ 重复Ⅱ 重复Ⅲ 平均值

抑菌率

(%)

10 61.0 60.0 61.0 60.7 26.9bB

20 50.5 48.0 50.0 49.5 40.4cC

30 33.5 32.0 31.0 32.2 61.2eE

35 44.5 45.0 43.0 44.2 46.7dD

0(CK) 83.0 83.0 83.0 83.0 0aA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

2.2 脱乙酰度95%的壳聚糖-铜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

表2表明,不同浓度脱乙酰度为95%的壳聚糖-铜对番茄灰霉病菌均具有抑菌效果,当脱乙酰度为95%的壳聚糖-铜浓度为30 g/L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7.7%,且该浓度药剂可导致菌落生长趋于老化,菌落边缘菌丝稀疏,综合抑菌效果明显,继续增加浓度,抑菌效果下降。因此,脱乙酰度95%壳聚糖-铜的最佳使用浓度为 30 g/L。脱乙酰度95%壳聚糖-铜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比脱乙酰度为90%壳聚糖-铜抑菌效果更明显,抑菌效果更好。endprint

表2 脱乙酰度95%的壳聚糖-铜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

壳聚糖-铜

浓度(g/L)

菌落直径(mm)

重复Ⅰ 重复Ⅱ 重复Ⅲ 平均值

抑菌率

(%)

10 37.5 36.0 35.0 36.2 56.4bB

20 26.5 25.0 25.5 25.7 69.0cC

30 11.0 9.5 10.0 10.2 87.7eE

35 20.5 21.0 22.5 21.3 74.3dD

0(CK) 83.0 83.0 83.0 83.0 0aA

2.3 脱乙酰度为90%的壳聚糖-铜对番茄黑霉病菌的抑菌效果

表3表明,番茄黑霉病菌在不含药剂PDA琼脂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培养5 d菌丝直径可达74.0 mm,含不同浓度的脱乙酰度为90%的壳聚糖-铜对番茄黑霉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当脱乙酰度为90%的壳聚糖-铜浓度达到30 g/L时对番茄黑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 59.9%,继续增加浓度,抑菌效果下降。因此,脱乙酰度为90%的壳聚糖-铜的最佳使用浓度为30 g/L。

表3 脱乙酰度90%的壳聚糖-铜对番茄黑霉病菌的抑制效果

壳聚糖-铜

浓度(g/L)

菌落直径(mm)

重复Ⅰ 重复Ⅱ 重复Ⅲ 平均值

抑菌率

(%)

10 53.5 54.0 55.5 54.3 26.8bB

20 37.5 36.0 38.0 37.2 49.7eE

30 30.5 29.0 29.5 29.7 59.9dD

35 40.5 43.0 41.0 41.5 43.9cC

0(CK) 74.0 74.0 74.0 74.0 0aA

2.4 脱乙酰度为95%的壳聚糖-铜对番茄黑霉病菌的抑菌效果

表4表明,不同浓度的脱乙酰度为95%的壳聚糖-铜对番茄黑霉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当脱乙酰度为95%的壳聚糖-铜浓度为30 g/L时,对番茄黑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2.7%,且该浓度药剂可导致菌落生长趋于老化,菌落边缘菌丝稀疏,综合抑菌效果明显,继续增加浓度,抑菌效果下降。因此,脱乙酰度为95%的壳聚糖-铜的最佳使用浓度为30 g/L。 脱乙酰度为95%的壳聚糖-铜对番茄黑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比脱乙酰度为90%的壳聚糖-铜抑菌效果更明显,抑菌效果更好。

表4 脱乙酰度95%的壳聚糖-铜对番茄黑霉病菌的抑制效果

壳聚糖-铜

浓度(g/L)

菌落直径(mm)

重复Ⅰ 重复Ⅱ 重复Ⅲ 平均值

抑菌率

(%)

10 38.5 39.0 40.0 39.2 47.0bB

20 23.5 22.0 24.0 23.2 68.6dC

30 14.0 12.5 12.0 12.8 82.7eD

35 25.5 27.0 25.5 26.0 64.9cC

0(CK) 74.0 74.0 74.0 74.0 0aA

3 结论

2种脱乙酰度壳聚糖铜素复合物对2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测试结果表明,2种复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相比较而言,脱乙酰度为95%的壳聚糖-铜的抑菌效果更好,这与前人研究结论[12]相符。2种脱乙酰度的壳聚糖-铜的最佳抑菌浓度均为30 g/L。

参考文献:

[1]史有艳. 铜素杀菌剂及其合理应用[J]. 农村科技开发,2004(2):28.

[2]韩 林,韩学斋,尹树玳. 铜素杀菌剂的种类及使用[J]. 河北果树,2002(2):31-32.

[3]常红岩,孙百晔,刘春生. 植物铜素毒害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2):227-230.

[4]史学功,张建梅,张祥申. 谈谈铜制剂的药害及其预防[J]. 烟台果树,2005(3):48.

[5]蔡道基,单正军,朱忠林,等. 铜制剂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 农药学学报,2001,3(1):61-68.

[6]倪吾钟,马海燕,余 慎,等. 土壤-植物系统的铜污染及其生态健康效应[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10(1):1-5.

[7]Tikhonov V E,Stepnova E A,Babak V G,et al. Bactericidal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 of a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and its N-/2(3)-(dodec-2-enyl)succinoyl/-derivatives[J]. Carbohydrate Polymers,2006,64(1):66-72.

[8]Li Y C,Sun X J,Bi Y,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chitosan on fusarium sulphureum in relation to dry rot of potato tuber[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9,8(5):597-604.

[9]郑连英,朱江峰,孙昆山. 壳聚糖的抗菌性能研究[J]. 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18(2):22-24.

[10]Wang X H,Du Y M,Fan L H,et al. Chitosan-metal complexes as antimicrobial agent: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structure-activity study[J]. Polymer Bulletin,2005,55(1/2):105-113.

[11]Wang X H,Du Y M,Liu H. 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chitosan-Zn complex[J]. Carbohydrate Polymers,2004,56:21-26.

[12]王 鸿,沈月新. 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的抑菌性[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1,10(4):380-382.endprint

猜你喜欢
灰霉病壳聚糖番茄
番茄炒蛋
秋茬番茄“疑难杂症”如何挽救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番茄果实“起棱”怎么办
如何防治棚室番茄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的防治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碱浸处理对壳聚糖膜性质的影响
取代度对壳聚糖基光交联水凝胶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