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韦佳妤 邓万里
从“治安问题村”到“法治示范村”
——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民主法治建设纪实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韦佳妤 邓万里
前不久,曾经以“乱”闻名的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被国家司法部、民政部联合授予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
十月的清晨,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再一次从黎明中醒来。
站在该村“七十二拐”观景平台上鸟瞰,一栋栋黄墙红瓦镶嵌的风情小楼、闲庭小院错落有致,一派和谐之景尽收眼底。
“知法于心,守法于行”——公路边石壁上的法治宣传标语,在朝阳的照射下格外醒目。
对七二村人而言,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时期那段“乱”史之后,“法”这个字眼,如今显得尤具分量。
早上6点多,七二村村民赵富义便起床打扫卫生,他经营的“飘香别苑”乡村旅馆,在国庆期间每天爆满。
“这种日子在以前从没想过。”赵富义回忆说,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幸运时能吃上别人家酿酒剩下的酒糟,实在没吃的时候,连梧桐树皮都剥下来加工吃过。
户均不足五亩地,人均不足一亩田,“以前条件恶劣,山坡上毁林开荒种玉米,粮食还是不够吃。”村民回忆道。
七二村位于桐梓县城向北21公里,村子因穿村而过的盘山公路而得名,往来川黔的长途货车从山脚到山顶要绕72弯。该路段被称为“七十二拐”。
饥寒起盗心,贫穷让沿路而居的村民打起了“劫”的主意。17岁那年,赵富义和其他村民一样,开始扒火车、劫货车,很快成了当地“路霸”。
“我们蹲守在路边,过往车辆到了‘七十二拐’慢行时,就上去扒货,然后卖钱。”村民陈东说,村里还没通电的时候,有的村民家里已经有了电视机等电器。
这条七十二道回拐成了村民的“发财路”。
“刚开始有些村民对拦路劫财还有抵触情绪,而后看着别人有吃有喝就索性加入其中。”七二村村支书成绍华回忆说,小车打滑请村民帮忙推,每人索要10元钱。“更过分的是,有村民直接把车推到公路边的地里,索要青苗费。”
依靠“七十二拐”虽然挣到了一些钱,但村民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1996年的一次“严打”专项治理行动中,公安部门在七二村抓捕盗抢车辆和扒劫列车的村民200余人。赵富义被判了8年。
与上个世纪90年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的七二村,茂密的树林、黄墙红瓦的农舍、宽阔整洁的水泥道路,错落有致的小村庄,显现出一片安静祥和。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昔日旧貌换新颜,关键还得靠经济发展。
“要富老百姓的脑袋,更要富老百姓的口袋。”桐梓县司法局党组成员、依法治理办主任赵行河说,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特长”,只有“致富有路、生活富足”,才能真正让刑释人员彻底改邪归正,走上正途。
刑满释放后,赵富义在政府带动下,从一名“混混”变成了自食其力的烤烟农、杀猪匠。
2013年,他得到政府60万元人民币贴息贷款,建了一栋2440平方米、四层高的乡村旅馆——“飘香别苑”。
“46间房,1间房两张床,每张床每个月收入1700元钱,高峰期时还要加张床,1间房1个月要收入5100元,新开张那年就收入了20多万元。”赵富义把账算得清清楚楚。
高速路通车后,重庆到桐梓不到两小时,每到酷暑季节,周边游客开始进入桐梓境内休闲避暑。退耕还林后的七二村气候凉爽,空气清新,再加上公路上的七十二道弯景点,引领七二村以旅游产业增收致富。
2008年,经村委会投票,一致决定成立七二村乡村旅游协会,并引导村民新建乡村旅馆39家,床位3500余张。如今,发展乡村旅馆已经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仅此一项,全村每年人均收入就可增加2000多元。
“一天五六十元包吃住,客人一住就是两三个月,村里几十家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火。今年夏季全村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以上,70%以上是回头客。”成绍华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给百姓找事干,是壮大整个七二村集体经济的必然选择。
为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当地政府部门还先后组织500人次以上的青壮年学习农业养殖、厨师、电焊工、驾驶员等各种技能,有针对性地引导村民创业就业。
掌握了养殖技术后,发展山羊养殖成了最近两年七二村带动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结合森林覆盖率高达85%、山坡草资源丰富的实际,村支两委建立起了生态产业滚动发展体系,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养殖业。
“养殖比起过去的种植划算太多了,利润要高很多倍呢。”村民张元琴就是第一批发展起来的养户,2014年免费领到了50头种羊,并且当年就见到了收益。
而后她又根据与村支两委的协议,将繁殖的25头小羊羔免费送给村里面的贫困户,带动大家伙儿一起发展养殖。
依托210国道,村支两委还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交通运输业。目前,七二村已经组建了一只拥有33辆大中型货车的长途货运队。2014年,从事货运的村民户均收入到10余万元。
如今的七二村,村民年人均收入6800元,全村55%以上村民家庭收入过5万元。其中,22户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16户家庭年收入超过20万元,更有7户年收入超过了30万元。
“村民的收入35%靠发展乡村旅游、30%靠特色养殖和货物运输,其余则靠就近务工。”成邵华表示,同样是靠路吃路,不同的是,过去村民们是“发路财”,现在是真正走出了一条“发财路”。
前不久,七二村被国家司法部、民政部联合授予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
“治安问题突出的七二村是如何实现转变的呢?”记者问。
“针对七二村突出的社会矛盾和治安状况,当地党委政府打起了一场法治持久战。”桐梓县司法局普法宣传干部刘宇说,依靠法治建设为村寨发展保驾护航。
在七二村的“大河镇民主法治建设陈列室”里,保存着一张几年前的照片:院坝里围了一群人,拉着的“大河集中教育维稳,安全及法治培训会”横幅格外显眼,一个干部正起身给坐在凳子上的村民递上香烟。“这是在村民家门口召开院坝会。”成绍华指着照片介绍道。
2006年,桐梓县司法局、大河镇党委政府以“法治示范村”建设为载体,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狠抓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普法教育,引导群众信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普法教育“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大河镇党委政府、七二村村两委干部入家入户宣传普法。
“开会没人到,宣讲没人听,贴在村民房门上的法制宣传单也被撕下。”说起往事,刘宇皱紧了眉头,“没办法,宣传单被撕掉了只能重新贴;开会没人来,提上瓜子、花生、糖果,逐家逐户上门请。”
三斤瓜子两包烟、一壶老鹰茶、几条长板凳……院坝会、圈圈会终于办起来,大伙通过拉家常、摆故事,学法律、讲政策。
在春节、春耕、国庆、秋种等重要节日和重要时段,镇、村干部还进入群众家中逐户宣传,并将宣传单张贴到农户家门上,将法律知识送进每家每户。
2007年,七二村探索实施“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并健全完善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重大事项听证制度、便民服务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公路建设、山林承包、退耕还林、宅基地审批等重大事项,交由村民集体讨论、共同决策,最大限度地还权于民。
七二村变了,村民之间从上世纪90年代纠纷不断、互不信任到如今团结和睦、亲如一家:2011年春节期间,距离七二村12公里的山顶发生火灾,100多个村民赶往现场灭火救灾;只有60多户的大湾村民组,仅用一个半月就完成了1.85公里的通组公路建设……
2007年以来,七二村实现了“零违法、零犯罪、零事故、零上访,无毒、无黄、无赌、无邪”的目标。
(责任编辑/王远白)
曾经以“乱”闻名的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被国家司法部、民政部联合授予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图为七二村一角。(朱 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