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彭 典
“最美家庭”:新农村的热情歌唱者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彭 典
十余年来,金沙县平坝镇双兴村的姬益强和杜吉芳农民夫妇,通过成立和建设乡村文艺宣传队,歌颂党的好政策,歌颂新农村新面貌,展现新时代农民风采,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
金沙县平坝镇双兴村年过花甲的姬益强、杜吉芳夫妇,可谓当地名人。今年五月,他们被全国妇联评选为“最美家庭”,成为贵州省入选的三个家庭之一。
65岁的姬益强,年轻时曾担任过当地宣传队队长,能文擅舞;63岁的杜吉芳,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性格开朗大方,被称为“铁姑娘”。2003年,夫妇俩在村里成立了乡村文艺宣传队,大伙自娱自乐的同时,还采用“三句半”等表演形式歌颂党的好政策,歌颂新农村新面貌,展现新时代农民风采。
“我们会把文艺队一直办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不能动为止。”(受访者供图)
姬益强和杜吉芳因文艺结缘,夫妇二人育有三女一子。如今,孩子们皆已成家立业。“孩子还小时,我们得赚钱养家。孩子长大后,家里经济渐渐宽裕了,老伴放不下文艺,就想着办个文艺宣传队。”妻子杜吉芳说。2003年,两人决定召集年龄相仿的村民成立一个文艺宣传队。
当时,村民观念保守,认为宣传队队员在外面又唱又跳的“不像样”,大多持抵触态度。
有一次,一位队员排练完回家,妻子竟然把门锁了,不让他进屋。为此,姬益强夫妇花了几个星期时间劝说,这位队员的妻子才同意让丈夫继续参加宣传队演出。
刚开始时,宣传队只是跳一些传统的舞蹈,如打钱杆、跳花灯等。后来,姬益强写出了宣传队第一支歌舞《身背背篓上山来》的词,大伙就根据歌词自己编排舞蹈并排练演出。
2004年,文艺宣传队正式成立,姬益强担任队长,杜吉芬担任领舞。宣传队一方面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一方面也宣扬农村新风尚。
宣传队成立初期,队员问题解决了,资金却又难住了大家。没有演出服饰、道具、音响设备等,队员们就卖米凑钱购买。
“有一次,我们去附近的洪家渡演出,由于没钱买演出服,我们就买了几张床单,把每一张床单撕作两块给队员做演出服。”杜吉芬回忆。
为创作出更多满足群众需求的好作品,只有小学文化的姬益强购买了大量书籍来学习。
多年来,姬益强精心创作文艺作品100余件,自编文艺节目150余个,带领队员登台演出500多场次。
“一道喜讯传天下,胜利召开十八大。大会精神放光芒,人民心里亮堂堂。人民心里,亮!堂!堂!”
这段名为《歌颂十八大》的快板,在该镇双兴村很火。创作者就是姬益强。
姬益强介绍,之所以创作这么一段快板,一是觉得十八大的召开很振奋人心,二是自己多次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后有了发自内心的感慨。“作为一名农村党员,想以这样的方式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十八大。”姬益强说。
为完成这首《歌颂十八大》,姬益强前后共花了11天时间,“草稿都写了好几十页,光摘要就写了19页。”他把十八大报告全部打印出来,白天晚上都在琢磨。
为掌握最新精神,姬益强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然后编写快板词,让队员们表演。“寨连寨,户连户,户户门前水泥路,感谢党的政策好,农民吃得好穿得好。”姬益强以朴实的语言反映农村和农民新面貌。
姬益强应变能力极强,他写的“三句半”内容丰富、生动有趣。2007年,他参加央视访谈节目——《文化访谈录》。采访结束之后,节目主持人马东想考考他,便让他现场创作“三句半”。
姬益强稍作思考便脱口而出:“我从贵州金沙来,走进中央电视台,喜说农村新面貌,乐开怀;马东老师很周到,你提的问题很巧妙,犹如小狗赶鸭子,呱呱叫。”马东一听,竖起大拇指夸他厉害。
从北京回来后,姬益强在当地的名气就更大了。渐渐地,越来越多老百姓接受文艺宣传队,宣传队在当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多年来,姬益强夫妇带领文艺宣传队,用小品、快板、“三句半”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唱响时代主旋律。
今年,姬益强创作有《三严三实是准则》《依法治国是决策》《表表核心价值观》《公民美德永传承》等十几首作品。
“《三严三实是准则》在老百姓中口碑最好!”姬益强介绍说,今年金沙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找到姬益强,请他把“三严三实”的内容写成“三句半”。接到任务后,姬益强认真吃透“三严三实”的文件精神,只上过小学的他,遇到自己理解不了的内容,便向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请教。
前不久,金沙县司法局还把姬益强创作的优秀作品编辑成书,并打算印1000册发到各乡镇。
“文艺宣传队的作用可大了!”邻居方正林说:“我们农民很难看懂的那些政策文件,文艺宣传队用小品、‘三句半’、快板的形式表演出来,我们一听就明白了!”
队员们白天干农活,晚上排节目,当地人将他们比喻为“白天‘泥腿子’、晚上‘台柱子’”。
如今,只要有什么方针政策需要宣传,县宣传部门都会想到姬益强夫妇的文艺宣传队。
“我把台词打印好放在枕头下,睡觉前后都要看一下。”队员曹明霞说,“这样才不辜负大伙对文艺队的信任!”
如今,文艺队不仅深受成人喜爱,也吸引小孩子参与。4岁的李绍洵是队员范其敏的孙子,小小年纪的他也是文艺队的一员。
在“三句半”《狠刹办酒风》的排练中,李绍洵充当了“三句半”最后半句的表演者。他的表演有模有样,节奏也拿捏得很好,颇有“台风”。李绍洵的记忆力很好,当老队员们偶尔忘词时,他还起到“提词器”的作用。
目前,文艺队共有成员14名,都是当地村民。姬益强说:“这么多年来,为了参加排练和演出,队员们不怕牺牲自己的利益,除了有对这份工作的喜好之外,关键还在于大家都打心里认为,能为乡亲做点事很荣幸,自己也感觉很满足!”
通过这些节目,群众学到了不少知识。“我们排练有一个小品,内容是有个农民打工摔伤了、手骨折了,但老板不认账,最后他找了援助中心打官司,获赔7000元。”姬益强自信满满地说,“这样的节目,老百姓一看就懂,还学到了法律常识。”
为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年近古稀的姬益强学起了电脑。“孙子说上网可以学习到很多新知识,我就开始倒腾啦。”装上电脑之后,姬益强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学习拼音。他特意让孙子帮忙把拼音写在纸片上,自己随身携带,闲暇时就拿出来诵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姬益强终于掌握了拼音。
姬益强常常通过上网浏览各种资料,为创作文艺作品做准备。为此,孙子常常开爷爷的玩笑:“姬导,最近在创作什么新作品?”
对话姬益强:
记 者:这个文艺宣传队打算办到什么时候?
姬益强:这是我们的兴趣爱好,我们不会放弃,会一直办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不能动为止。
记 者:为什么会想到把国家的方针政策用“三句半”的形式表现出来?
姬益强:许多村民文化水平低,用“三句半”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表演,他们喜欢,而且容易接受,这样可以让政府的宣传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
记 者:2011年,你们夫妇无偿拿出1100平方米自留地,修建文化娱乐小广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姬益强:之前,宣传队都是在公路上排练节目,很危险。修建文化娱乐小广场,就是要让大伙有一个固定的排练场地。
(责任编辑/王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