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芳
(渭南师范学院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渭南714099)
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性潮流与趋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高碳排放量主要源头之一[1].因此,如何对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适应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各地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2011年,渭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83.71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94.6%.其中,种植业比重由2005年的71%下降到2011年的69.9%;林业从2005年的4.4%下降为2011年的1.7%;牧业由2005年的20%上升到2011年的23.7%;渔业由2005年的1.3%下降到2011年的0.6%;服务业由2005年的3.3%上升到2011年的4.1%(见表1).由此可见,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支撑和带动渭南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
表1 渭南市2005—2011年农林牧渔业各业产值结构及比重 (单位:亿元,%)
2014 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13×109m2,比上年下降 1.4%,粮食总产量 2.06×109kg,下降 2.4%;全市蔬菜面积7.74×108m2,比上年增长2.4%,产量2.39×109kg,增长6.1%;水果面积1.83×109m2,增长5.5%,产量2.92×109kg,增长3.2%;瓜类面积3.71×108m2,增长5.4%,产量1.41×109kg,增长7.5%.[2]
猪、羊、家禽分别出栏258.8 万头、62.39 万只、972.23 万只,同比增长 2.9%、3.5%、0.4%.2014 年末大牲畜存栏29.27万头,较上年增长2.5%,其中牛存栏29.18万头,增长2.5%.猪存栏为211.13万头,下降2.4%,羊存栏为105.56万只,增长2.74%,家禽存栏为1189.5万只,下降0.9%.肉、奶产量分别为2.22×108kg、4.02×108kg,依次增长 2.9%、2.5%,蛋产量为 1.05×108kg,下降 0.1%.
2010年,大荔县“大荔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通过农业部认定,并作为无公害粮食、油料、林果、瓜菜、畜禽养殖和淡水养殖的生产基地。2012年,富平县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县.截至目前,渭南市认定无公害基地58个,面积2.53×108m2,无公害整县环评3个,绿色农产品认证10个,面积约4×108m2.先后建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和专业乡镇、专业村,形成了曹村柿饼、流曲琼锅、韩城大红袍、陕富面粉、水牌苹果、宫里石刻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临渭区秦浓牌红提葡萄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渭南市根据“稳粮、优果、增菜、兴牧、促林”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实施瓜果优势产业区、花椒优势产业带和“三带四区五园六景”的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华县、大荔等为主的菜、瓜产业带;以白水、澄城、韩城为主的特色果业产业带;以富平、澄城、临渭区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带.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渭南市是典型的人口和劳务输出大市,截至2013年8月底,转移农村劳动力130多万人,占劳动就业总数的38%.目前,农民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化趋势,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市场意识淡薄和经营能力较弱等问题,农民自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能力比较弱.近年来,渭南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存在规模小、覆盖面窄、合作层次低的特点,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技术支持,而且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3].渭南农村科技资源十分稀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以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多由集贸市场发展而来,储藏、保鲜、加工、运输、配送等功能不健全,质量检测标准缺乏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市场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总体竞争力相对较弱,不能适应现代流通业中标准化、规范化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要求,也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同类产品的质量差价没有拉开,价格制定没有体现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所承担的自然、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风险,价格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以小农经济、条块分割为特点的土地制度安排,阻碍了农业产业集中和产业布局优化的内在需求,也制约了土地资源跨行业、跨地区与跨所有制流动,阻碍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农村金融制度有待完善.农业结构调整要求资金集中和金融服务需求时效性较强,现有金融体制和农村金融制度难以满足这种需求.随着农村基金会的关闭,商业银行逐步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主要的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将贷款审批权上收,致使县级以下网点变成上级行吸纳存款的“机器”,导致农村资金外流.由于农民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及担保人,难以获得信贷资金担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资金不足问题非常突出.
农村基础设施是调整农业结构的物质基础条件,但由于人力、技术、资金等多种因素制约,特别是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缺乏,功能陈旧、老化、落后.尽管国家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与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不相称,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基础投入不足.由于政府财政投入缺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不显著,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制约因素.
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合作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低碳化发展[4].(1)建立社区性综合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如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建立各种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如苹果协会、西瓜协会、花椒协会、养牛协会等.(2)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有效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3)在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原则,以土地使用权的合作、入股、联营、转换等方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选好优势产业是关键[5].在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地形、资源、气候、人力等条件的差异,确定渭南各地区的产业重点,不断推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三带四区五园六景”的“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发展战略.“三带”即渭北优质苹果产业带、中部优质酥梨和中早熟特色水果产业带、渭河沿线设施时令水果及瓜菜产业带.“四区”即西部奶畜密集养殖区、中部秦川牛密集养殖区、南部笼养鸡密集养殖区、北部生猪密集养殖区.“五园”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荔核心区、澄城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临渭渭北产业园区、白水农业产业化园区、卤阳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园区.“六景”即华山景区、沙苑风光区、洽川黄河湿地景区、少华山自然风光区、韩城历史人文景区和各县(区、市)特色农业产区.
(1)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采取财政税收优惠、财政投资补助等措施,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专业或产地批发市场,并围绕市场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2)积极引导、鼓励建立长期产销联盟,逐步建成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的直达快速通道,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3)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进入市场的必须是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4)依托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菜篮子”产品基地、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质检网点,逐步建立起以市、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为中心的农产品质检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5)完善主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和情况进行预测、适时发布,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及政府提供权威、系统、准确的信息服务.
(1)大力推广农业节能模式.探索建立高效、生态、节能的耕作制度,实行免耕或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建造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促进畜禽养殖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化养殖方式转变.(2)探索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开展农产品下脚料制造高效燃料、加工饲料成品进入养殖市场的循环利用;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量.(3)采用高效种植技术,如垄作免耕技术、灌溉节水技术、生态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畜禽生态养殖技术、林业碳汇技术等[6],实现由高碳农产品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产品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产品品种结构优化.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和农业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7].(1)加强财政支农的力度,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沼气工程、生物链工程、环保科研项目、生态环境基础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生态种植养殖场等提供财政支持,并通过税收杠杆对高能耗、高污染农业生产项目予以抑制.(2)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对于符合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生态维护要求的农业项目优先予以信贷支持,提高授信额度,简化审批手续,给予优惠利率;同时降低或取消对“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的融资服务.(3)建立补贴补偿制度,对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购买太阳能灶等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并通过完善退耕还林补偿机制、荒山造林补偿机制发掘林业的碳汇功能.(4)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全程质量控制.
[1]廖媛红.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作物研究,2010,(4):228-231.
[2]2014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渭南日报,2015-03-27(3).
[3]张莉侠,曹黎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03-106.
[4]顾正兴,邹志荣.低碳经济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吉林农业,2010,(10):208.
[5]汤晓阳.积极探索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农业经济,2011,(7):6-7.
[6]刘刚.低碳农业在陕西的发展态势及应对措施[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王子军,张海清,吴敬学.低碳经济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与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9):54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