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综合整理 图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文 媛
专家学者热议“贵州新路”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综合整理 图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文 媛
编者按:本次研讨会上,来自人民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求是杂志社、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政策研究会、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国内部分高校、兄弟省区市以及贵州省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分别在会上作了发言,热议贵州如何“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本刊摘编与会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
贵州走出了具有贵州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贵州的扶贫工作,给全国创造了不少经验。其中,凝聚各方力量、多重优势叠加的“毕节试验”;种草涵养水土、养畜增加收入、发展防灾避灾产业的“晴隆模式”;整合资源、连片开发、区域推进的“印江经验”等,为全国扶贫攻坚探索了路子、做出了示范。
人民日报社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舆论扶贫工作,着力宣传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推进扶贫开发的新经验、新成果,讲好扶贫故事,为扶贫开发事业提供更多的舆论支持,为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培林
“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是贵州面临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如何在破解难题、调整结构、推进贵州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国梦的贵州篇章,需要确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总书记视察贵州讲话中处处闪耀着唯物辩证法光辉。总书记的辩证思维,是找准比较优势,培植后发优势的方法论。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就意味着在时间维度上要有长远考虑,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在空间维度上要有全局谋划,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在系统维度上要有整体布局,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总书记要求实现速度、增量、质量的有机统一,对贵州来说就是要求正确处理好“赶”与“转”的关系,着眼于“赶”,着力于“转”,在“赶”中实现新跨越,在“转”中实现创新升级,在发展中实现民生改善、生态良好。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黄中平
习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贵州要走出一条新路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贵州工作的总要求,也是告诫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走出一条坚守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保护关系的新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习总书记的一贯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发展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如果经济发展了,但是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这样发展一定是有问题的。所以习总书记说,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因此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政策研究会副秘书长 薛宝生
习总书记要求贵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这是对贵州当前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贵州走出有特色发展之路的热切瞩望。在贵州未来发展中,要在这条新路上不断取得新成绩,必须不断创造,必须大力深化改革开放。贵州进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为扩大和深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应该用好已有的开放平台,加强同东盟的交流合作,深化同泛珠三角、成渝、长株潭等经济区合作,以开放带动和促进改革,在经济、农业、生态、民生、基层建设等方面找出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开放改革促发展。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尚希
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发展已经从“追赶式”向“跨越式”发展战略转变,走东部地区发展的老路子没有出路。与传统的“赶超型”发展不同,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在较短时间内跨越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个或几个阶段从而向更高级阶段的迈进。跨越式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超常规的、可持续发展,它突破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模式,并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及“单项突进”。跨越式发展也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加快发展速度(即加速追赶),不是“大跃进”式的盲目发展,不强调各地方齐头并进;而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
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 黄承伟
贵州经过多年努力,经济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全国扶贫开发的“省级样板”。要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把扶贫开发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专项扶贫脱贫规划;建立全覆盖、严要求的考核约束机制,把省负总责、行业部门统筹、市县抓落实等落到实处,逐步实现制度化机制化;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脱贫有机结合的方式和途径;从机制上保证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内生动力。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秘书长 庄贵阳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件大事。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但同时必须考虑到当前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临界点的现实,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把绿色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和评判标准,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防止走粗放增长老路、越过生态底线竭泽而渔,要把“绿色化”作为增长新动力和发展新出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青山绿水等自然资源是资产,是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财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促进环境产业和环境技术发展,将为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向德平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路的重要思想,表现在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发展动力的科学分析、发展路径的科学选择、发展关系的科学协调等方面。发展新路有别于东部,主要体现在突出环境保护、绿色循环、协调共享、集聚集约、民族文化;发展新路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主要体现在注重以构筑“精神高地冶引领干事创业、以主基调主战略引领赶超跨越、以高端定位引领创新转型、以绿色化贵州引领生态建设、以扶贫开发引领民生改善。这条发展新路,是一条奋力后发赶超、加快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新路;是一条坚守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新路;是一条以开放倒逼改革、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新路;是一条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
云南省社科院党委书记 李涛
习近平总书记“守底线、走新路”的思想,为我国不同地区独立探索适合于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具体的实践意义。“守底线、走新路”的发展观是立足于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针对不同地区围绕在什么前提下发展、靠什么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等问题展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 盛毅
从贵州现阶段实际出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守好发展和生态的底线,需要在增长速度、产业升级、动力培育、调控方式等方面,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确定必保的底线或红线。在增长速度的确定上,既要立足于有较快速度,定出最低的速度底线,也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不突破生态环境红线;在产业升级的任务上,既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出阶段性要达到的最低比例,也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确定禁入和淘汰的清单;在动力培育上,既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确定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最低贡献,又要发挥要素驱动作用,确定人力资本、物力资本的结构优化底线;在政府调控上,既要加快职能转变,明确调控经济的权力清单,也要强化在弥补市场缺陷的功能,明确必须主导的领域。
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李裴
我们应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让改革新红利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改革的办法守住两条底线。要通过改革挖掘存量、扩大增量,培育动力、激发活力,实现保速度、保总量、保位次;通过改革破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之弊,立绿色化发展之制。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看经济的“脸色”,也重视自然的“气色”,强化刚性约束,用制度和法律保护生态环境,真正把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等要求落实到发展全过程。要坚持山、水、空气、土壤一体管护,切实做到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要,守住速度、收入、脱贫、安全的发展底线,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底线,把良好生态环境视为“压舱石”,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主引擎”,让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碧水长流、土壤常净。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 叶韬
贵州在精准扶贫奔小康过程中,需要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系统创新。在思想上,只有解决“思想贫困”,才能为摆脱贫困打下坚实基础。在机制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路径上,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法、因户施策。贵州需要创新精准扶贫主体的机制,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重在乡村的分工机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把中央要求和贵州实际结合,充分发挥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增强农村脱贫第一线核心力量。
贵州省社科院院长 吴大华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是要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激励、约束等功能,规范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行为,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在立法上健全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全面清理和修订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在生态执法上,加大生态文明执法力度,坚持“零容忍”的原则,一律坚持铁腕执法。在生态司法上,继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机制。实行设置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生态环保案件集中管辖模式,推进生态环保审判“三审合一”,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审判手段参与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贵州省委党校教育长 周感华
从国家层面看,贵州所要守住的发展底线,就是要遵循国家战略谋划时间表,特别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断缩小同全国的差距,到2020年同全国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确保2020年全省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五年的提升幅度必须在3个百分点以上。贵州守住“同步小康”发展底线的战略重点,一是必须守住速度底线,让经济实力强起来;二是必须守住收入底线,让百姓腰包鼓起来:三是守住脱贫底线,让小康步伐快起来;四是守住安全底线,让公共环境优起来。
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 蔡永生
贯彻执行中央政策,这是矛盾普遍性的要求;从贵州的实际出发,体现贵州特色,这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把中央政策和贵州实际结合起来,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当前,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经济增长速度要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就是在有适当速度基础上,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这是对于全国的要求,我省需要结合贵州实际执行,因为我省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还必须在一定阶段内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务必守住增长速度底线、居民收入底线、脱贫致富等发展底线,才能缩小同全国的差距,实现同步小康。
贵州民族大学反贫困与社会建设发展研究院教授 孙兆霞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成长和社区发展,面临在最后一公里社区发展综合能力不足的巨大挑战。除资源禀赋、劳动力外流、带头人群体欠缺,技术能力薄弱等状况外,农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理能力、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协作与合作能力、环境能力、减防灾能力、基于市场的信息、技术、沟通能力及契约精神、履约能力、社区服务与照顾能力、文化能力等,都需要进行系统性考虑。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农村社区、贫困能力的综合发展能力提升,需要将贫困群体、贫困社区的能力可持续成长作为产业发展可持续的重要基础来抓。
(责任编辑/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