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上演“中国功夫”
——贵州军工企业中的劳动模范

2015-06-13 10:00文丨
当代贵州 2015年24期
关键词:车工军工贵州

文丨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付 松

平凡岗位上演“中国功夫”
——贵州军工企业中的劳动模范

文丨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付 松

编者按:50年来,在贵州三线军工企业中,涌现出数以百计的技能大师、金牌工人、首席专家,以及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自己平凡的人生;他们用坚韧和忠诚,挺起了三线军工的脊梁。本期“工业强省”栏目选出四位不同时代的人物,讲述他们的故事,以飨读者。

“铸造大师”毛腊生(50年代)

人,砂,模具,金属。一个科技含量极高的翻砂车间,除了这些简单的装备,就只剩滚滚铝液发出的辐射和热量。

在这里,毛腊生一蹲下仿佛就是一尊雕像。这一蹲,就是整整38个春秋。

38年如一日,他用智慧与汗水、激情与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上了一件又一件精品力作,扬起新时期贵州航天人屡建功勋、励人心志的风帆。

某型号军工产品的整体镁合金壳体,形状结构非常复杂,产品质量要求又非常高。在浇铸过程中,总是出现裂纹、疏松、变形等问题。在该项技术攻关中,毛腊生紧紧抓住铸件造型、尺寸控制等重要环节,经过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改进工艺,使铸件合格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0%以上。

某舱体是某型号产品的关键组成铸件,舱体结构极其复杂,技术和精度要求都很高。造型过程中,由于坭芯数量太多、相互间隙太小等多种原因,中心尺寸总是发生偏移,同时在铸造时容易产生白裂纹现象,一直是制约产品批生产的难点和瓶颈。毛腊生与大伙一道,经过仔细观察、缜密思考,采取增加检测控制量板、改进浇道等方法,最终成功攻克了这一困扰工厂多年的“疑难杂症”。

翻开毛腊生的人生履历,不禁让人感慨。从1994年取得工人技师资格,他仅用8年时间,就被中国航天系统授予业内特级技师任职资格,这算得上一个奇迹。

生命的价值需要时间沉淀。毛腊生用心血铸造一个个铸件的同时,也铸造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车工大王”陶安(60年代)

“我是三线军工的传人,我爱红林。”这是陶安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1986年从技校毕业,19岁的陶安就从父母手中接过军工建设的“接力棒”,成了红林公司一名普通车工。历经29年的磨炼,红林见证了陶安的成长。

从平凡军工人到最美劳动者,从师傅的徒弟到徒弟的师傅,陶安一步一个脚印,坚守岗位,坚守目标,坚守梦想,实现了从“门外汉”到“车工大王”的美丽转身。

2001年,陶安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偶然发现国外介绍的一种高硬度材料切削液,受到启发的他自购化工材料,参考国外先进切削液配方,经过多年反复配比,多次切削加工后,配制出适合高硬度材料加工的切削液,破解了用普通刀具加工高硬度材料的难题。

近年来,陶安还先后解决了军品加装夹具、刀具、模具因硬度高,淬火后精加工余量小、变形大而造成成批报废,精加工余量大导致机加工困难等难题,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

在螺纹环规的加工中,合格率低一直是一个困扰行业和公司的难题,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研究、实践之后,2014年,陶安的螺纹内控数控二次车削方法及其专用夹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产品质量合格率由30%提高到99.9%,为公司赢利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陶然于技艺,安然于车床”。这是同事们用陶安的名字对车工的定义。29年来,陶安没有后悔,没有遗憾。“是知识让我有了想法,是想法赋予我动力,是动力促进我成长,作为航空人,当一名车工,我骄傲!”

“机床舞者”孙刚(70年代)

1973年,仅满周岁的孙刚随家人从重庆来到贵州,成了名副其实的“军工二代”。

在童年的记忆里,除了那间不到20平米的“干打垒”和夏天偶尔蹿进家里的蛇,就是和母亲一起做馒头,或者和大哥站在院子里大喊“我们要吃肉”的艰苦片段。

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但孙刚却说,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宝贵的记忆。

每天除了不停地加工高难度、高精度的零件,还要时刻牢记工作需要创新,孙刚俨然一个数控机床上的舞者。在薄壁封严环的加工中,零件较薄,装夹变形大,是工厂零件加工的一大难题。孙刚主动接下了该零件的加工任务,找出一个相似零件的夹具,改进了零件装夹方式,制作了几把车刀,就把该零件给加工出来了。

超小零件射流器的内腔需要扩口密封,由于零件太小,也没有专用工具,他就制作了一套简易工具,完成了该零件的加工,保证了某型机研制的零件加工任务圆满完成。

对车削加工技术的不断探索,是孙刚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由于新机研制零件总是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生产节拍快,给加工带来了很多难题。但对于孙刚来说,无论零件加工难度有多大,他都能够想办法保质保量完成。

1.毛腊生: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特级技师

2.陶 安: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3.孙 刚: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4.张 羽: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同事们说:“难加工的零件,只要经过他的手,肯定能够加工出来,而且是100%的合格。”

刻苦的钻研,换来十几项沉甸甸的荣誉。“前几年厂里人才流失很严重,但我更看重家庭的温暖和领导的关心。”孙刚说,现在有条件走,但他不想走。

这是实话。一是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三线军工的情结。

“试飞能人”张羽(80年代)

2004年7月,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就参加“支援西部计划”来到中航工业贵飞公司,张羽的梦想开始启航。

刚刚大学毕业,张羽对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和向往。白天,他在无人机上了解飞机结构;晚上,他捧着专业书籍刻苦钻研。

“师傅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人,在飞机座舱里实习的时候,他总是反复强调工作要领,把座舱内所有的路线全部检查一遍,同时给予最细致的讲解。”回想和师傅一起走过的日子,张羽特别动情。

半年后,他被分配到无人机中心担任飞控操纵手。那时,无人机在贵飞公司属于刚刚起步研发的新产品,参研人员都是边学边干,摸着石头过河。

2006年9月,某型机要测试一项重要的试飞任务——1000公里以上超视距飞行,如果试验成功,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张羽领队出征,欣然接受了这次严峻的挑战,在连续奔波了20多天后,圆满完成了实验场地的选择及飞行任务。

此后,张羽又带着队友们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执行了一次特殊的任务——让某型号的无人机试飞6小时。

“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发动机开始振动,相关数据显示飞机即将‘失联’。”张羽说,当时情况很危险,坠毁一驾飞机不仅损失重大,还可能造成地面人员伤亡。经过短暂思考,张羽果断缓慢降低飞行高度,飞机逐步进入正常飞行,最终完成飞行任务。

脚踏实地,只为实现最初的航空梦;面向未来,只为飞得更远更高。

(责任编辑/袁 燕)

猜你喜欢
车工军工贵州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数控车工应用探讨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车工实训车间现场星级管理方法研究与探索
浅谈车工实习的设置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