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昊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萎靡多年的中国股市如打了鸡血般猛然发威,以翻番的涨幅傲视全球,一再出现的逼空行情演绎着又一轮“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最近,财经名嘴李迅雷在“A股牛市究竟能扛多久”的追问中说道:“牛市的顶部肯定不应该用纯粹的估值或经济学原理来判断,而是应该用行为金融学来诠释。”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利益最大化者,而我们在股市上看到的,却是如癫如狂的人头攒动。难道主流经济学在金融领域失效了?当然不是,正如张五常指出的,自利的理性人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行动的,看上去似乎不理性的行为,很可能是我们没有看清楚行为人所面对的约束条件。
股市中人们疯狂“追涨杀跌”,看似不理性,实际上每一个投身其中的人都是想从中获利,没有谁认为自己做的是蠢事,但他们是在对未来缺乏正确信息条件下作出的判断。事后看来,他们的判断错了,但这不能否定他们当初作决定时是理性的。
谁都不可能预见未来,所以这个约束条件永远有效,因此,在利益的诱惑下想去股市碰碰运气的人就不能说他是不理性的,因为他确实有可能碰上,正如一批已经在这一波牛市中斩获颇丰的中国股民。也正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测,或者应该称之为满怀自身愿望和情绪的猜测——无论对错——反过来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在金融市场上,这种情绪性因素的表现格外显著,以至于产生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就是李迅雷提到的行为金融学,“关于心理因素如何影响金融行为的研究”。
美国金融学家赫什·舍夫林对金融市场上影响人们决策的心理因素作了系统的剖析。比如在对未知充满恐惧的情况下,人们会做出“模糊性规避”,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金融机构联手对LTCM(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挽救。1998年,因为一项套利交易的失误,LTCM濒临破产,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担心由此可能导致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于是发起了一项拯救LTCM的计划。
面对未知的危险,人们可能紧张过度,而面对未来灿烂的盈利前景,人们往往又会“过度乐观”,比如,在新股上市的首个交易日,人们常常将股票价格推向高峰。
网景公司曾创造出挑战微软地位的网络浏览器软件,在1995年上市之前引发投资者的狂热追捧,股票承销商每天会接到1000个以上的投资者咨询电话。一位分析师预测网景首日开盘价将为25美元,但这个预测显然还不够乐观,实际上网景发行价是28美元,首日开盘价达71美元。然而,网景上市第一年股票价格就开始跳水,到了1998年1月,有媒体报道:“公司宣布面临微软的激烈竞争……收盘于18.56美元,这是该公司自1995年8月上市以来的最低点。”最终,网景公司在1998年底被美国在线收购。面临微软的激烈竞争,这一重大风险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在公司刚推出网景浏览器时,已经是庞然大物的微软就虎视眈眈。然而,过度乐观让投资者对这一风险估计不足,甚至视而不见,因此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面对复杂心理因素影响下的不确定的金融市场,舍夫林建议:“我认为大多数投资者持有一个高度分散的证券组合(主要是指数基金),比试图战胜市场的做法要好得多。”只是,自认为理性的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们会听吗?(支点杂志2015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