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方平
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融资担保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近年来,多家业内翘楚纷纷折戟,风险频发,四川、新疆、河南等多地陆续出现担保公司倒闭潮。在当前努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背景下,担保业如何走出困境迫在眉睫。
目前,担保业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 “三高”,即高杠杆、高收费、高风险。
高杠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放大倍数最高不超过10倍,而不少机构比例过高。如公开资料显示,天津海泰担保注册资本金为5亿元,早在2013年一季度末,公司融资担保余额已达75.9亿元,担保倍数超过13倍。
高收费。尽管过去四年,整个行业年度总担保业务收入与担保余额(或新增额)之比都在2%左右,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行业收费水平。实际上,部分担保公司的高收费早已饱受诟病,成为中小企业融资贵的重要推手。
高风险。担保公司一般按每年贷款金额2.5%-3%比例收取担保费,却需要承担100%贷款损失,面临巨大风险。再加上一些担保公司违规经营,甚至涉足非法集资,一旦资金链断裂,就走向破产重整。
这些问题,既有行业普遍性原因,也有单家机构自身原因;既有外部监管原因,也有行业内部原因。
融资担保行业具有一定公益性,若完全按商业化模式运行,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韩国、美国、德国的实践看,他们都将融资担保定位于准公益性质,政府主导行业发展,投入一定财政资金支持。
而我国国有担保机构数量占比较少。2011、2012和2013年,国有控股融资担保公司数量占比分别为18.6%、22.2%和23.5%。而且,国有担保机构也同样按商业化模式运行,未大量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
另外,监管模式也存在缺陷。目前融资担保行业监管模式有两种:一是国务院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二是地方政府按“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和属地管理原则,承担辖内融资性担保机构各种工作。
前者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措施和监督管理制度,实质是协调平台而非实体监管机构;后者则存在监管资源不足和监管独立性不够的弊端。
而且,被淘汰机构不同程度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风险管理不到位、对股东约束不够,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失效。
要重整中国担保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准确定位,回归准公益性行业。建议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根本上缓解高风险和高收费问题。
其次要强化监管,建章建制宽入严出。建议从监管分工、建章建制、规范准入及严格监管四个方面,改进加强融资担保行业外部监管,全面规范行业发展。
最后,企业要提升内部管理。担保公司应利用大数据创新风险管理手段,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在企业章程中,强化股东持续出资义务,同时对股东权利进行限制,禁止关联交易,并按照相关制度强化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支点杂志2015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