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入唐诗隐寓意

2015-06-12 08:40王祖远
大作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鱼龙边塞边塞诗

王祖远

雁是候鸟,在唐诗中常有出现,诗人们对它的描写也隐含着多样的寓意。

武则天神龙元年,朝廷尚方监丞宋之问因结交当朝逆党张易之而获罪,被贬为泷州参军。他在流放岭南的途中心境悲凉,行至大庾岭时作了一首《题大庾岭北驿》,对沿路风物的具体感受,书写了自己对乡国之思与迁谪之怨,诗文哀怨曲折,真切动人,诗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首句的“阳月”指农历十月秋末冬初时节。第二句是说,古时传闻,大庾气候早暖,鸿雁南飞到大庾岭即栖息越冬,待次年开春北飞折回。三、四句是说自己因为受到贬谪,个人命运还不如飞雁,感叹自己北归无日。

诗人柳宗元也有过同样的境况。他在唐顺宗时期因参与王叔文主持的政策改革失败,而被朝廷免去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途中抵达衡山时,想到自己远离京城长安故园,亲人兄弟天各一方,不觉心中酸楚,遂作七言绝句《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诗中借群飞的大雁表达自己被贬的愤怼恨意,说南飞的鸿雁在衡山越冬遇春时折回北飞,尚能于归路上相互追逐,而自己却兄弟分离,欲返故园而不得。

对于仕途难以擢升的诗人来说,涉雁的诗篇更含别样隐情。张若虚一生只当过兖州兵曹的小官,他的《春江花月夜》虽是集中描写春江月夜的景物、相思离别之情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生感悟,但诗中以鸿雁、鱼龙自比的诗句却让人唏嘘不已,诗中有云:“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前句说鸿雁虽然能飞得远,但也不能逾越月光,自喻诗人虽有才能,却无人赏识。后句说江水是深的,潜藏水底的鱼龙虽有月光的照射而能活动起来,但也跃不出水面,也是自喻诗人好比鱼龙跳不出水面,如同芸芸众生一样,难有作为。这样的诗句不事雕饰,情调颇为感伤,尽显怀才不遇的无奈,表现了处于仕宦最底层的文人雅士的空虚落寞。

杜甫则不同,他的涉雁诗寓鸿雁为信使,把他和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紧紧联系在一起。唐肃宗至德二年,李白被捕入狱,囚于浔阳,次年流放夜郎。

杜甫得知此事,对深交挚友李白的遭遇很是牵挂,积想成梦,写成《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的“鸿雁”即为信使的代称,表示盼望来信。第四句“秋水”与首句“凉风”呼应,意谓江湖多风波,设想李白处境艰难。五、六句说文学家的命运一般都不好,文章写得越好的人越倒霉,而那些奸邪小人总喜欢陷害好人。

诗末两句以屈原的遭遇比李白,设想李白会写诗纪念屈原,向屈原倾诉自己的不幸。“鸿雁几时到”在诗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凸显杜甫以诚挚之心痛惜李白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对他最真挚、最公正的评价。

有的边塞诗也会涉及大雁。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西北边境战胜入侵的外敌吐蕃,朝廷命三十六岁的监察御史王维出塞宣慰,兼任河西节度使判宦。王维遂作《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首句写轻车出使,慰问边塞打了胜仗的将士。第二句的“属国”,是前朝秦、汉时代官职“典属国”的简称,而在唐代多是指奉命赴边慰问的使臣。三、四句写作者出使边塞,沿途但见广漠原野蓬草回春,在南方越冬的大雁也飞回北方的边塞地区,从而点缀边塞的广阔、深远。

还有的涉雁边塞诗被宫廷乐府收入谱曲,供艺人演唱。唐宪宗元和年间,幽州节度使刘济聘任诗人李益为幕府从事。其时李益写过边塞诗《度破讷沙》共二首,其中第二首涉雁很有新意,诗云:“破讷沙头雁在飞,鷿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这首诗写出了我方出战的军队归营情景,天上“雁在飞”与地上“寒光生铁衣”相对应,辽阔的天空与地面将士甲胄反照的寒光相承接,凸显了戍边将士威武雄壮的精神面貌。据《唐才子传》载,这首诗当时被宫廷乐府谱曲歌唱,在诗坛上流传较广。

猜你喜欢
鱼龙边塞边塞诗
中国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
科学家复原真实大小远古鱼龙
误解鱼龙几百年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
边塞诗概念小考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