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蓉 杨 青 杨映霞
(定西市人民医院超声科,甘肃 定西 743000)
宫颈癌的多普勒超声学特征及与病灶内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杨 蓉 杨 青 杨映霞
(定西市人民医院超声科,甘肃 定西 743000)
目的 探究宫颈癌患者的多普勒超声学特征及其与病灶内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2年6至2014年6该院收治的113例宫颈癌患者,观察不同分期颈癌多普勒超声学的特征,并分析其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Ⅰ期病变患者宫颈形态正常或轻度增厚,内部回声稍增高,多普勒显示点状血流信号;Ⅱ期患者宫颈不均匀增厚,体积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多普勒显示出现条状、点状或网状血流信号。Ⅲ期患者出现宫颈外浸润,多普勒技术显示丰富的血流;不同组织类型间血管阻力指数(RI)值和MV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淋巴转移组患者的RI值明显低于无淋巴转移组患者,MVD值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组患者(P<0.05);不同病理分期患者间RI值和MVD值间存在差异,两两比较显示,仅Ⅲ期患者RI值均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MVD值均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其他组间无差异(P>0.05);宫颈癌患者RI值与MVD值存在负相关(r=-0.521,P=0.013)。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出宫颈癌的特点,可用于宫颈癌的诊断、监测及评价,宫颈癌患者RI值与MVD值存在负相关关系。
宫颈癌;超声;微血管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患者机体内基因和分子水平等因素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临床上主要依靠患者宫颈病理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对其进行诊断,患者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接触性阴道流血。恶性肿瘤的生成和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可以通过患者微血管密度(MVD)反映患者肿瘤组织病变程度,此外,多普勒技术还可以观察患者血流特征。本研究拟分析患者多普勒超声学特征并其与病灶内MVD的相关性。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113例宫颈癌患者,年龄30~65岁,平均(46.21±8.12)岁。其中Ⅰ期患者有32例,Ⅱ期57例,Ⅲ24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及宫腔镜确诊为宫颈癌;②年龄30~65岁,临床资料完整;③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宫颈癌手术或腔放射治疗史;②先天性畸形者;③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肾脏功能不全者;④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被排除。
1.2 研究方法
1.2.1 多普勒超声检查 应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经腹部及经阴道超声检查,探头为C5-2和C9-5ec,频率2.5~5.0 MHz和5.0~9.0 MHz。首先患者取仰卧位,行经腹部超声检查,观察患者子宫、卵巢、双侧输卵管、隐窝及腹盆腔间隙是否存在病变,并对可疑病变进行重点分析。然后患者取截石位,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其宫颈病变的部位、形态、数量及回声特征,同时采用多普勒技术测量病变出血管内阻力指数(RI)。
1.2.2 肿瘤内MVD测定 首先排除边缘反应及区肿瘤出血区,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制(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切片试剂盒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于低倍镜(×40)下选择血管热点区,即每例切片中3个血管密度最高区域,再于高倍镜(×400)下测定每个区域的MVD,计数时应避免较大血管,每个标本取5个视野计数,取其平均数为该肿瘤的MVD值。
1.3 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2009年制定的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期,分析不同分期宫颈癌患者多普勒超声学特征,并分析宫颈癌多普勒特征与病灶内MVD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
2.1 宫颈癌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 超声检查显示,Ⅰ期患者病变主要表现为宫颈形态正常或轻度增厚,内部回声稍微增高,多普勒显示出现点状血流信号;Ⅱ期患者超声检查显示,宫颈出现不均匀增厚,体积明显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多普勒显示出现条状、点状或网状血流信号。Ⅲ期患者病变较Ⅱ期患者更为明显,其表现为除宫颈不均匀增厚、体积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多普勒显示出现条状、点状或网状血流信号外,进一步出现宫颈外浸润,多普勒技术显示出现丰富的血流。
2.2 患者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不同组间RI值和MVD值比较 按照患者的组织类型对113例患者进行分类,鳞癌有92例,腺癌有21例,两组患者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显示,RI值和MV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患者是否出现淋巴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29例,无转移组84例,两组间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存在淋巴转移组患者的RI值明显低于无淋巴转移组患者,MVD值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组患者(P<0.05);按照宫颈癌患者病理分期比较显示,三期患者RI值和MVD值间均存在差异,两两比较显示,仅Ⅲ期患者RI值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MVD值均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其他组间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宫颈癌患者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不同组间RI值和MVD值比较
与无淋巴转移组比较:1)P<0.05;与病理分期Ⅲ期比较:2)P<0.05
2.3 患者RI与MVD的相关性分析 对患者RI值和MVD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宫颈癌患者RI值与MVD值负相关(r=-0.521,P=0.013)。
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以及现代医疗器材的应用,对肿瘤单纯的形态学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对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需求。大量研究显示,恶性肿瘤的生成和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新生血管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之一〔1〕,通过患者MVD可以反映患者病变肿瘤组织,进一步了解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抗血管生成治疗均有重要意义〔2〕。目前临床活体组织检查技术主要有增强CT、核磁共振和超声造影等技术,特别在对肿瘤血管活性检查上,可以明显地显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理论依据。
目前,超声造影技术是在妇产科疾病诊疗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成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具有无创、操作方便、廉价、可重复性强的优点,而且可以准确显示子宫及其附件的形态,提高对患者病变组织新生血管检查的敏感性,对宫颈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超声检查显示,不同分期的宫颈癌表现出不同的影像特点,对宫颈癌的诊治有重要作用。
肿瘤主要依靠肿瘤血管生成进行生长和侵袭转移,恶性肿瘤增殖速度与其内肿瘤血管的增殖密切相关。肿瘤生长包括无血管缓慢生长阶段和有血管快速增殖阶段,血管生成为肿瘤提供营养物质促使其快速的生长和侵袭转移〔4〕。但肿瘤的形成后并不立刻表现为不可控性生长,当没有血管生成,瘤细胞处于休眠状态或未向基底膜浸润,营养主要依靠简单扩散作用实现,原发肿瘤的生长不会超过1~2 mm。一旦新生血管生成,肿瘤细胞获得了充足营养物质,就会表现为不可控性生长。肿瘤血管的特点表现为血管弹性差,平滑肌薄弱,且存在广泛的小静脉及小动脉间的短路血管。肿瘤组织内在多普勒超声图像上,常存在不同形式的丰富的血流信号。由于肿瘤血管特殊的结构及血流特征,其内部血流多呈现高流速低阻力的状态,本研究与上面所述一致〔5〕。MVD是一种可以反映肿瘤组织内血管分布,评价组织血管生成能力的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既往多项研究显示,MVD值和RI值呈现密切的关系,本研究与以往研究一致〔6〕,同样说明通过多普勒技术分析RI值同样可以反映患者病变组织内血管密度的特征。此外,本研究说明随着病变程度加重,病变组织内血管密度也不断增加,与相关研究一致〔7〕。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出宫颈癌新生血管的生成,可以用于肿瘤生物学行为评价,对肿瘤患者的诊断、监测及评价均发挥重要作用。
1 Nakamura K,Joja I,Nagasaka T,etal.Maximum standardized lymph node uptake value could be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14;173(1):77-82.
2 牛亚玲,赵春刚.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检查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关系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8):1350-3.
3 Kamrava M.Potential role of ultrasound imaging in interstitial image based cervical cancer brachytherapy〔J〕.J Contemp Brachytherapy,2014;6(2):223-30.
4 Zaridah S.A review of cervical cancer research in malaysia〔J〕.Med J Malaysia,2014;69(1):33-41.
5 余秀华,钱 斌,施 红,等.超声造影增强显像对子宫颈癌血管生成的初步研究〔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2014;3(1):19-22.
6 Biedka M,Makarewicz R,Marszalek A,etal.Labeling of microvessel density,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and potential role of proangiogenic and lymphangiogenic factors as a predictive/prognostic factors after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cervical cancer〔J〕.Eur J Gynaecol Oncol,2012;33(4):399-405.
7 Liu Y,Ye Z,Sun H,etal.Grading of uterine cervical cancer by using the ADC difference valu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icrovascular density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J〕.Eur Radiol,2013;23(3):757-65.
〔2014-05-27修回〕
(编辑 李相军/滕欣航)
杨 蓉(1972-),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腹部超声研究。
R73
A
1005-9202(2015)12-333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