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冲突中装甲装备的损伤特点

2015-06-12 12:35:45潘洪平徐隆洋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炮塔乌克兰政府车体

潘洪平, 徐隆洋, 何 瑞

(装甲兵工程学院技术保障工程系, 北京 100072)

乌克兰冲突中装甲装备的损伤特点

潘洪平, 徐隆洋, 何 瑞

(装甲兵工程学院技术保障工程系, 北京 100072)

结合乌克兰冲突中交战方装甲装备的损伤情况,对交战方装甲装备的损伤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对其损伤模式、损伤等级分布、损伤部位及其被弹概率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我军装甲装备以及其他相似装备开展战场抢修提供参考。

乌克兰冲突;装甲装备;损伤模式;损伤等级;被弹概率

研究乌克兰冲突中装备损伤案例,分析其装备损伤特点,可为我军装甲装备及其他相似装备开展战场抢修提供参考:1)乌克兰冲突呈现典型的非对称作战特点,需要了解在这种非对称作战样式下装甲装备的损伤特点及其损伤规律;2)掌握乌克兰冲突中装甲装备的损伤特点,对我军装备建设和发展具有更直接的参考价值。

根据俄罗斯和乌克兰官方网站公开发布的相关信息[1-9],笔者对乌克兰政府军的装甲装备损伤情况和损伤特点进行了分析。

1 损伤情况

自2014年4月3日至2015年5月30日期间,在乌克兰顿巴斯武装冲突地区的战斗中,乌克兰政府军共投入19个整编旅和2个加强旅,其中摩步旅和装甲旅各3个;民兵组织共投入6个整编旅和16个特种营。乌克兰政府军动用主战坦克461辆;民兵组织动用主战坦克180辆,俄罗斯支援的重型武器“终结者”坦克支援车、新型“冰雹K” 122 mm火箭炮等。乌克兰政府军采用主动进攻的战法,部队由西向东集结、长途奔袭,车辆磨损严重,故障和事故频发,进攻战斗中伤亡较重;民兵组织以逸待劳,采用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战法,并借助某国的通讯卫星和情报网信息,作战效果明显。

根据俄罗斯国家战略安全协作数据中心官方网站LostArmour.info的报道[1],自2014年4月3日至2015年5月30日期间,乌克兰政府军共计损伤装甲装备668辆,具体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交战方的装甲装备损伤情况如图1所示。

2 损伤特点

2.1 损伤模式多样性

损伤模式即损伤的表现形式。在乌克兰冲突中,装甲装备损伤模式呈现出典型的多样化特征,既有履带折断、动力传动故障、机械卡滞、掉沟淤陷(如图2所示),也有穿孔、变形、脱离、燃烧和爆炸等。

表1 乌克兰政府军装甲装备损伤数据统计

图1 乌克兰冲突中交战方装甲装备损伤数量

图2 乌克兰冲突中装甲装备的损伤模式

2.2 损伤等级呈凹形分布

损伤等级通常分为轻损、中损、重损和报废[10]4类,其中:轻损是由简单故障、弹片、误操作造成的损伤,可由乘员、伴随保障力量在损伤现场实施快速修复;中损是由敌方使用火力打击,直瞄易损性部位导致的损伤,需要器材和保障装备,可由建制内修理分队定点集中修复;重损是由敌方使用火力打击,导致坦克丧失火力性能和机动性能,需要后送至后方基地,由专业修理机构进行修复;报废是由敌方使用火力打击,导致坦克出现燃烧、爆炸,无修复价值。

在乌克兰冲突中,轻损、中损、重损、报废的装甲装备分别占总损伤量的32.3%、35.7%、21.6%和10.4%。图3为乌克兰冲突中装甲装备的损伤等级划分。其中:图3(a)为PRG-7火箭弹直瞄T-64坦克尾部发动机部分,因PRG-7的散布原因而打偏,导致发动机附件受损,属于轻损;图3(b)为125 mm杀伤爆破榴弹碎片导致火炮身管穿孔,火力性能丧失,需要更换身管,属于中损;图3(c)为手持式PRG-18反坦克导弹命中炮塔和车体的结合处,导致履带折断、负重轮和平衡肘变形,且炮塔座圈变形后卡死,反坦克导弹战斗部贯穿炮塔座圈后产生二次效应,毁伤炮塔内部关键功能部件,火力性能丧失,属于重损;图3(d)为125 mm穿甲弹正前方击中炮塔和车体之间的坦克正面最薄弱的部分,贯穿装甲后产生二次效应(燃烧、爆炸),属于报废。

图3 乌克兰冲突中装甲装备损伤等级

装甲装备损伤等级的分布曲线如图4所示,其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凹形分布特征。

图4 乌克兰冲突中装甲装备损伤等级分布曲线

2.3 损伤部位及其被弹概率

坦克的易损部位如图5所示。图中:1)绿色为炮塔两侧和顶部、车体两侧和尾部、动力舱顶部,该部分装甲薄、防护差,易贯穿,属于易损部位,可使用各种PRG火箭弹、步兵战车30 mm炮,及各种反坦克武器进行攻击;2)红色为炮塔和车体首部,该部分防护装甲厚,不易击穿,只能使用现代脱壳尾翼穿甲弹进行毁伤;黄色为车体前部首上装甲和炮塔与车体的结合处,可使用各种增程火箭弹,现代穿甲弹和各种反坦克导弹对其毁伤。

图5 坦克易损部位示意图

图6为2014年9月下旬,在卢甘斯克机场战斗中,交战方坦克损伤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此次战斗中,乌克兰政府军共损伤坦克51台。坦克正面、侧面和后面损伤的共33台,其中:击中炮塔座圈以上部位的共19台,击中车体部位的共14台,如图7所示。顶部损伤的共18台,其中:击中炮塔顶部的共10台,击中动力装置顶部的共7台,击中火炮身管的共1台,如图8所示。由此可得:炮塔部位被弹概率为(19+10)/51=56.8%,大于车体的被弹概率。由于统计数据较少,该结果不具普适性。

图6 交战方坦克损伤数量的变化曲线

图7 卢甘斯克机场战斗中坦克正面、侧面、尾部被攻击时的被弹数量

图8 卢甘斯克机场战斗中坦克顶部被攻击时的被弹数量

根据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的统计数据,重新考察坦克侧面损伤部位的被弹概率分布规律,如图9所示。由图9(a)可以看出:曲线近似于正态分布,其以炮塔座圈处为平均值,炮塔和车体的被弹概率近似相同。由图9(b)可以看出:曲线呈双驼峰形状,炮塔的被弹概率明显高于车体的被弹概率,是现代非对称作战中的典型损伤规律。由图9(c)可以看出:其被弹概率高于城市作战样式中炮塔的被弹概率。图10为在乌克兰突击中,当坦克顶部遭到攻击时,炮塔的被弹概率分布规律,可见:其也高于车体首上和动力装置部分的被弹概率。这是现代战争装备损伤与传统战争的明显区别。

图9 坦克侧面损伤部位被弹概率分布规律

图10 乌克兰冲突中坦克顶部损伤部位被弹概率分布规律

3 对我军装甲装备建设与保障的启示

通过对乌克兰冲突中装甲装备损伤特点分析,对我军装甲装备以及相似装备研究开展战场抢修具有如下启示。

1) 在现代化非对称作战样式下,大部分受损装备是可修复的。在乌克兰冲突中,轻损和中损坦克占57.3%,根据装备保障相关规定,轻损和中损坦克可在损伤现场快速修复,因此战场抢修意义重大。

2) 重损和报废坦克数量是可减少或避免的。重损和报废装备比例大,说明装备的防护性能较弱。因此,在研制或改进装备时,应加强主动、被动防护以及装甲材料的研发,少用易燃材料,避免二次损伤。

3) 装备损伤是有规律可循的。作战样式和作战对象不同,装备损伤部位及其被弹概率就不同,但其有规律可循。因此,加强战损规律研究,对我军确定装备备件基数和维修保障力量编成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1] 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На Украине [EB/OL].[2015-09-01].http://lostarmour.info/

[2]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Обороны РФ. Техническое Описание И Инструкция По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Переносная ОптоэлектроннаяСистема Контроля Внутренней Поверхности Изделий Типа КБА3[M]. Москва: Во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2000: 223-229.

[3] Анипко О Б, Борисюк М Д. Эксперементальное Иследование Живучести Ствола Гладкоствольной Пушки[J]. 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ые Технологии И Энергосбережение, 2011,5(1): 31-36.

[4] Водка Общих Потерь Украины В Карательной Операции На Юго-Востоке Cтраны И Прилегающих Регионах [EB/OL]. [2015-09-01]. http://library.kpi.kharkov.ua/

[5] Анипко О Б, Бусяк Ю М, Канищев С П. О Влиянии Параметров Внутренней Баллистики На Живучесть Стволов Танкового Вооружения[J]. 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ые Технологии И Энергосбережение, 2008, 4 (2): 93-97.

[6] Орлов Б В, Ларман Э К, Маликов В Г.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е Стволов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их Орудий [M]. Москва: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е,1976: 186-199.

[7] Чуев Ю В.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е Ствольных Комплексов [M]. Москва: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е, 1976: 216-218.

[8] Надтока В Н. Эрозия Орудийных Стволов (обзор) [J].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ое Стрелковое Вооружение, 2006, 4(12): 16-22.

[9] Анипко О Б, Бусяк Ю М. Внутренняя Баллистика Ствольных Систем При Применении Боеприпасов Послегарантийных Сроков Хранения[J]. Харьков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ВВ МВД Украины, 2010, 5(6): 129-136.

[10] 李建平, 石全, 甘茂治. 装备战场抢修理论与应用[M].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0:91-96.

(责任编辑: 王生凤)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Armored Equipment in Ukraine Conflict

PAN Hong-ping, XU Long-yang, HE Rui

(Department of Technical Support Engineering,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72, China)

Based on armored equipment damage situation of both sides in Ukraine conflict, this paper co-llects and analyzes damage data of armored equipment, then analyzes damage mode, damage grade, damage position and hit probability,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quipment BDAR work in our armored forces.

Ukraine conflict; armored equipment; damage mode; damage grade; hit probability

1672-1497(2015)06-0025-04

2015-09-09

军队科研计划项目

潘洪平(1963-),男,副教授,博士。

E923.1

A

10.3969/j.issn.1672-1497.2015.06.005

猜你喜欢
炮塔乌克兰政府车体
美陆军M-LIDS 30毫米反无人机炮塔
军事文摘(2024年3期)2024-03-11 03:41:12
如何一眼辨认出T-35
换俘(图片新闻)
环球时报(2017-12-29)2017-12-29 04:15:23
动车组过分相的车体最佳接地技术分析
伊朗新型“克拉尔”KARRAR主战坦克在当地电视台出现
现代兵器(2016年10期)2016-10-26 17:08:39
某型步兵战车炮塔结构瞬态动力学分析
MIG—V工作站在高速动车铝合金车体侧墙焊接中的应用
焊接(2015年1期)2015-07-18 11:07:33
渗透检测在铝合金车体中的实际应用
焊接(2015年1期)2015-07-18 11:07:33
车体尺寸和几何量检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