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娜��
[摘要]选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切入点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学习逻辑相比较其他教学方法而言,更容易让学生领悟知识要点和解决问题。本文着重探究在新课标下,在操作思路、典型案例、实施作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一步优化问题教学法,使问题教学法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从而营造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个性化课堂。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历史课堂应用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94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总是从问开始,知识总是从问发生。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善于把问题引入课堂,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从未知到有知。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置疑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寻找假设,进行检验,以求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操作思路、典型案例、实施作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操作思路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应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一般采用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问题,明确发问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怎么办”和“为什么”等形式的发散性提问。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养成善于思考、主动提问的习惯。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3.揭示规律,启发学生解决问题。提问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问,可以根据所提问题的特点,运用以旧带新、比较讨论、观察发现、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进行释疑。也可以根据问题的类型,分别运用发散求异、逆向求异、对比求异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
4.做好练习反馈、归纳小结,考核学生的领悟与吸收的情况。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分层次进行练习。同时,教师及时地进行归纳或小结,并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认识,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二、典型案例
点燃思维的火花,体验百家争鸣的时代:七年级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由“孔子”“老子”“百家争鸣”三部分组成。该课若平铺直叙依次讲解,会显得十分枯燥乏味,而且会有重复之嫌。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后,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将三块内容完整地贯穿起来。
(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指出春秋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并提出两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为何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哪些主要学派?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有两个作用:一是凸显本课的教学主题,使学生明确本课重点;二是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浏览全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后,我根据学派将全班学生分成了五大组,一组代表一个学派。
(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1.按照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顺序,让各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在各组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又会领到新的任务。任务如下:
儒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的言行记录在哪本书里?孟子对儒家思想有何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有何地位?
道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的学说记录在哪本书里?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举实例说明。道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墨家:墨子有哪些主要思想?墨子对战争的看法与孟子有何不同?
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谁?在治理国家方面,法家、儒家、道家各有何不同?
兵家:兵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有何著作和名言?
在各大组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和音像资料,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使课堂更生动。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掌握了本课的重要知识,并感悟到历史知识的联系性。
3.最后,我给出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各大组之间的激烈争论: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有利于结束分裂战乱局面?
本课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用问题重组教学内容,用问题贯穿教学过程,既让学生体验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在课堂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实施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是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反省与对他人认识的评价,提高了学生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参与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能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了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参与讨论的关键是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提高了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提升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是群体活动,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摆脱自我中心,增强集体意识。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的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曾有人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问题教学法提升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完善的人格。”
3.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实践。问题教学法能够减少或防止“灌输式”教育模式给学生造成的逆反心理,能在开放而民主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家能各抒己见,不同的观点交融在一起,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互相教育、归纳综合,共同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实际运用能力,指导了行为实践。
四、注意事项
1.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美国学者阿特金森在1958年的一项实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多数学生对问题最感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难易适中,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又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
2.设计的问题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H·A.多勃洛留波夫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心理。
3.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设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环环相扣的若干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问题教学法越来越成为不少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学生、内容而异,不能生搬硬套,使其走向教条化,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方法百花齐放,达到既教会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情感,还能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