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奇峰
【摘 要】本文通过对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期望能更好的促进矿产资源管理方法的提升。
【关键词】矿产资源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引言
随着全球多领域新技术融合创新步伐的加快及国家对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而支撑其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制高点过程中的战略地位亦愈发突出。中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未来对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及早把握全球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及供求特点,进而制定相关资源战略规划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
一、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现状
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某些自然资源供给短缺,能源的资源结构不理想。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矿产品第二大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据预测,到2050年,除煤炭和建材非金属外,一大批主力矿山资源枯竭,绝大部分大宗矿产均需国外资源补充。加之近两年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使得国民对保护环境、使用清洁能源的呼声高涨。因而,树立忧患意识,在经营中有效进行风险管理,让矿产资源企业在良性发展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势在必行。
二、矿产资源管理方法的提升
(一)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提高开发利用水平
矿产资源企业要确保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要把矿产资源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立于维护资源和生态安全的高度,完善长远规划,把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实行有计划的、保护性的、节约型的综合开发利用。企业自身,通过兼并、重组、整合等市场手段和行政措施,淘汰中小型落后、低效的矿产企业,实现优胜劣汰、大进小退,改变“多、小、散、乱”局面。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加强监管,坚决遏制浪费、破坏资源的势头。
(二)完善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维护企业发展长远利益
企业要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利用中加大并落实矿产企业的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借鉴国外做法,例如,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由政府设立专户管理,矿产企业如未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则由政府直接动用保证金进行环境治理恢复。采取征收矿业可持续发展基金等措施,增强地方政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统筹能力。在运营过程中,合理使用能源,加强余热利用,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延长产业链,使企业从矿石到矿产品及对主要排放气体和废弃物的处理,都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完善矿产资源储量储备制度,突出矿产资源生态国情
矿产资源储量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需求和生态保护所需能源、原材料的物质保证。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管理领域涵盖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动态监管、资源补偿费征收、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管理,以及对储量的矿业权评估备案、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汇交等进行了延伸管理。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当前矿产资源管理现状综合分析,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尽快组织力量完成以下工作。首先,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方面,在全国范围进行全面清查,尤其是了解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包括了煤炭、铀、铁、铜、铝、稀土等重要矿产。在了解它们储量进行定量分析预测的同时,针对这些重要矿产资源产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也要充分调查,并在现有及可预见的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基础上实现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其次,构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及其实施细则。再次,加强对建设项目壓覆矿产资源的管理,严格限制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的压覆。最后,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在实现国家资源安全的同时,也可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矿产资源空间开发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明确立法,保障矿产资源储备的权威性
建议全国人大制定《矿产资源储备法》或国务院出台《矿产资源储备条例》,明确矿产资源储备管理的体制机制,对矿产资源储备目的、目标、储备主体、储备方式、收储和释放机制、储备资金保障、预警监测机制、管理机构及职责等予以明确界定。
1.完善矿产资源储备管理和协调机制
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建议由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专门的矿产资源储备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开展矿产资源储备计划制定、品种规模确立以及收储、释放等工作。其中发改委负责石油、国防矿产的储备品种和规模确定,工信部负责国内产能储备管理,国土资源部负责矿产地储备,财政部负责协调各部门的经费使用。
2.完善矿产资源储备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产品、产能和产地储备收储和释放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不同储备方式的作用,最大限度保障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资源安全。其次,动态开展储备品种、规模和布局研究,完善矿产资源安全监测、预警、收储、释放、动员、经营机制。
(五)后备技术不确定对矿产资源最优配置的影响
关于后备技术的定义,目前并不完全确定,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后备技术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能够满足必要的资源需求,减少对可耗竭资源的依赖性;二是能够提供不受限制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量。广义的后备技术并不一定是某种技术,可以是一种能使经济增长摆脱可耗竭资源束缚的事件,比如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及节能技术等可视为后备技术。一般认为,后备技术出现的时间点和边际生产成本不确定,但可预期,这对可耗竭资源的耗竭时间、最优开采速率有重要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后备技术一旦出现,可耗竭资源就会停止使用。持有这种观点者认为,后备技术的发现及其利用的时间点是不确定的,由投资的R&D所决定,一旦该技术投入商业运营,可耗竭资源就自动被废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备技术从一开始就存在,而且与可耗竭资源可相互替代,使用后备技术的成本会随着R&D的投资逐渐减少,两种资源同时使用,直到可耗竭资源消耗殆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已经存在但未使用的后备技术具有期权价值,这个期权价值会导致资源开采加速。
(六)中国特色的矿产资源跨期优化配置理论模型
自1970年代石油危机后,矿产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模型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相关研究主要还涉及到市场结构(如市场垄断及“市场权力”问题)、政府资源政策(特别是相关的税收政策)、资源禀赋以及某些不确定性的系统因素,如技术进步水平、资源勘探水平、资源替代水平、资源价格波动、资本投资、国际能源的利用等等,这些因素都将对中国矿产资源最优配置产生影响。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差异,必将导致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理论模型的差异,因此,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中国矿产资源跨期优化配置理论模型,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创新空间。
结束语
总之,矿产资源型企业通过完善和优化经营中的风险管理,使矿产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采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行业的良性、健康、有序发展,保护行业的长远利益,才能为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跃辉.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设计[J].工矿自动化,2015,02:86-90.
[2]费平,赵秀,金海玉.浅谈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J].价值工程,2015,07:30-31.
[3]胡兴旺.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5,03:131.
[4]郭泽鹏.略论矿产资源国家收益权的实现[J].经济师,2015,0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