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朋 洪艳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39-02
随着肉牛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多种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规律都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所以对牛病防控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严峻的挑战。根据当地牛规模养殖场的生产现状,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总结出做好肉牛规模养殖场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关键点:
1 改造牛场基础设施条件,为肉牛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1.1 场区选址要科学
1.1.1地势:场区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空气流通,地下水位较浅(2m以下),具有缓坡坡度(1%-3%)、总体平坦的地方。低洼潮湿、山顶风口、易发生山洪等地质灾害之处不宜建设规模牛场。
1.1.2地形:开阔整齐,正方形或长方形,避免狭长和多边角。
1.1.3水源:场区的选择要有充足的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源,取用方便,保证生产、生活及人畜饮水安全。
1.1.4土质:沙壤土最理想,沙土较适宜,黏土最不适。要从有利于牛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卫生干燥和防止蹄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等方面考虑。
1.1.5气象: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年降雨量、主风向、风力等,以选择有利地势。
1.1.6社会联系:应便于防疫,距村庄居民点500米下风处,距主要交通要道(公路、铁路)500m,距化工厂、畜产品加工厂等1500m以外,交通供电方便,周围饲料资源丰富,符合兽医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要求,周围无传染源,无人畜地方病。
1.1.7场区:建设应尽量利用荒地、废弃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1.1.8法规:场区建设必须遵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审查办法》、《土地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1.2 规划布局要合理
肉牛场建设布局总体要求: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和无害化处理区“四区分离”。
1.2.1生产区:生产区主要包括牛舍、运动场、积粪场等,这是牛场的核心,应设在场区低势较低的位置,还应包括生产辅助区的生产辅助区包括饲料库、饲料加工车间、青贮池、机械车辆库、采精授精室、液氮生产车间、干草棚等。饲料库、干草棚、加工车间和青贮池,离牛舍要近一些,位置适中一些,便于车辆运送草料,减少劳动强度。
1.2.2管理区:包括办公室、财务室、接待室、档案资料室、活动室、试验室等。管理区要和生产区严格分开,保证50m以上距离。
1.2.3生活区:职工生活区,应在全场上风和地势较高的地段,并与生产区保持一定远距离。
1.2.4无害化处理区 (包括粪尿污水处理、兽医诊疗室、病牛、隔离舍)此区设在生产区下风头,地势较低处,应与生产区距离100m以上卫生间距。
1.3 建筑设计要规范:牛场的建筑设计既要符合生产工艺、卫生条件,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畜舍修建还要考虑间距、通风透光和防暑降温等因素,尽量采用当地建筑施工习惯,适当减少附属用房面积。
1.3.1牛舍间距:修建牛舍时采取长轴平行配置,每栋牛舍间距15-20m、长50m、双列舍宽10m、中间过道1.5m、单列式牛舍内宽4m-4.5m,牛舍南北墙应敞开。
1.3.2通风透光:每隔3.5m-5m,高于屋脊0.5m、可以自由启闭的通风孔。
1.3.3防暑降温:可设计运动场搭建凉棚、设计隔热的屋顶、用遮阳板遮阳或采用绿化遮阳。
1.4 生产环境要达标牛场的建设主要考虑温度、湿度、密度、阳光、水质和空气等生产环境“六要素”。
1.4.1温度:肉牛舍适宜气温要调整在18-26℃。
1.4.2湿度:肉牛的适宜湿度要控制在65%-80%。
1.4.3密度:根据体格大小、品种和个体强弱分群,每群5-6头,每头育肥牛的占舍面积不少于7m2。
1.4.4光照:光照对牛有促进新陈代谢、加速骨骼生长、以及活化和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因而在牛舍建筑上要根据不同类型牛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光照面积。
1.4.5水质:牛场水源的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量要充足,最好用深层地下水。
1.4.6空气:规模化牛场由于牛只的密度大,牛舍的容积相对较小而密闭,牛舍内蓄积了大量二氧化碳、氨、硫化氢和尘埃。干燥是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的主要措施,通风是消除有害气体的重要方法。当严寒季节保温与通风发生矛盾时,可向牛舍内定时噴雾过氧化物类的消毒剂,其释放出的氧能氧化空气中的硫化氢和氨,起到杀菌、除臭、降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2 制定饲养管理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主要是从引种、防疫、检疫、消毒、用药、用料、用草及繁殖、育肥、出栏等“十个环节”着手,执行相关标准和规范,落实既定制度,把好各个关口,严格实施生产全过程的监管。
3 转变生产理念,抓好保健,防患于未然 由于规模牛场集约化程度高、饲养密度大,必须彻底转变等病待医的传统观念,树立“宁可千日无病,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坚持“防重于治,保健为先”的原则,贯彻“早、快、严、小”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对牛场疫病要有科学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做到提前预知、无病先防。
4 掌握牛病规律和特点,实行科学防控和处置
4.1 规模牛场常发病。
4..1.1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腹泻、便秘和前胃驰缓等。特别要注意牛病毒性腹泻、便秘和前胃病要早发现,及时采取常规治疗。
4.1.2呼吸道疾病主要是感冒、咳嗽和咽炎、肺炎等。主要从改善环境温度和空气质量入手,发现症状时及时处置,加强护理。
4.2 规模牛场群发病。
4.2.1传染性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粘膜病、牛流感和口蹄疫等。发病最多的是支原体肺炎,危害最严重的是粘膜病和口蹄疫。肉牛场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坚持“早、快、严、小”的原则,实行综合防控。
4.2.2寄生虫病:如疥螨和血液原虫病等。新进牛要及时进行体内外驱虫,以后每2个月左右定时驱虫。平时要搞好环境卫生,灭蚊、蝇、鼠、蜱“四害”。
4.2.3中毒病:主要有棉饼中毒、霉菌毒素中毒等。主要是把好饲草饲料的质量关,按要求贮存、严禁饲喂有毒或被污染的草料。
4.2.4代谢病:主要有佝偻病、酮病、过食精料综合症等。要从合理搭配饲料、营养平衡方面预防之。
5 规模牛场特殊病
5.1 应激综合征:应激是引发许多牛病的诱因,主要由于长途运输、断奶、更换饲料、防疫、气候反常、转群、环境改变等因素,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适应性差,体内环境失衡,生理机能遭到破坏所致。此病是近年来规模牛场发病最多、危害最大、控制最难、损失最惨重的新病。应引起高度重视,单靠药物对症治疗很难凑效,盲目地滥用药物往往会适得其反,必须对因处置,主要是从选牛、运输、卸载、喂食、隔离、过渡、免疫、驱虫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
5.2 肢蹄病:如风湿、外伤遗疡、腐蹄、蹄叶炎等,主要是由于牛床地面硬、湿、滑、冷,长期站立或久卧,缺乏运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个别牛场蹄叶炎的发生与饲料中蛋白含量成正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严重者影响牛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甚至造成残废被迫淘汰,一般牛场肢蹄病的发病率平均在2-4%。
6 针对病因,科学施治
6.1 坚持严格的消毒制度。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控措施中,通过消毒杀灭病原体,是预防和控制疫病的重要手段。
6.2 加强入场检疫和隔离观察。购牛前进行检疫,要从非疫区购牛,对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及牛传染病胸膜肺炎进行检疫。车辆及畜体消毒后方可入场,严防传染病的侵入。同时,购回的肉牛集中在隔离圈舍中饲养,饲草料过渡期在15d以上。
6.3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抵抗力。一般饲养管理原则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牛,如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牛进行饲养管理的共同要求。要按照定时定量、少给勤添、充足饮水、保持牛舍和牛体清洁卫生、经常梳刷、注意加强运动的原则。
6.4 科学适时防疫,增强机体免疫力。要根据当地牛病流行情况,结合本场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每次免疫后要及时进行抗体水平检测,平时进行相关牛病的监测,依据抗体水平和疫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要使肉牛始终处于有效免疫状態。
6.5 做好保健用药,坚持防病为先。
6.6 确定病因选用药物,按程序治疗。要针对性的选用药物,并按程序给药,避免乱用和滥用。在肉牛出栏前还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6.7 科学分群,病健分离。牛的分群可分为健康牛群和非健康牛群等。在饲养过程中,按照不同的性别、年龄、生理时期和肉牛的生物学特性,可采用“留弱不留强”,“折多不折少”,“夜并昼不并等方法分群。
6.8 及时淘汰,按规定无害化处理。对牛群定期进行检疫,发现病牛及时淘汰,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总之,具体的环境控制要因场因地制宜,保健、预防、治疗方案要因时因畜制宜,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个体体质而异,要从釜底抽薪,不可扬汤止沸,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