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的忠实信仰者
王伟光,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1987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伟光是“文革”期间第一批自愿报名“上山下乡”的北京知识青年。1967年,只有17岁的他告别了老师和父母,怀抱着毛主席的诗词和《共产党宣言》毅然决然地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一去,就是10年。王伟光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洒在一个叫“北大荒”的地方。在《记忆中的我》一书中,他将自己的知青岁月全景展示,并以“春度北大荒,无怨无悔”来定格。
男女之间会发生爱慕,但很少
2012年,梁晓声编剧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知青》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第一次用影视手段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及那段充满理想又坚忍不拔的青春岁月。
王伟光看了电视连续剧《知青》说,内容上基本还是吻合的。当然里面也有一些情节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比如“扑火”。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生活过,也到过火场,也救过火。一般来说,在绿树葱茏、花草盛开、遍地绿油油的庄稼的夏天,是不会有荒火的,荒火一般都是在深秋或开春季节。在开春,雪化了,所有枯萎的东西还没有复苏,很容易着火,一般荒火都是在这个时候。
另外,知青岁月远没有那么浪漫。那时候谈恋爱是少数现象,不像电视剧写的那么普遍。当然,青年男女之间发生爱慕、好感肯定是有的,但和谈恋爱、谈婚论嫁不是一码事。那时还是十六七岁、十七八岁,情窦未开。
在北大荒,王伟光养过猪、喂过马、打过石头、排过水、下过大田、烧过砖、盖过房子、开过拖拉机。王伟光还参加了当年的冬季排水工程建设,天寒地冻,冒着零下40度以下的严寒,一个壮劳力,一天要定额挖土一立方米。当时大地的冻土层厚达一米,像钢铁一樣坚硬,十字镐抡圆了下去,也只能在冻土上打出一个白印子,往往要连续抡镐几十下,才能打出一个裂点来。王伟光等人一般早晨天不亮就要上工地干活,晚上天黑才能回来。一天劳作下来,浑身像散了架似的。
即便这样,每天晚上,王伟光还是点起小油灯坚持读书学习。怕影响别人休息,王伟光就打着手电筒,蒙着被读书。在北大荒的岁月里,几乎每天坚持两小时学习一直没间断过。1977年恢复高考,王伟光能顺利考上北京大学,也跟没有荒废学习有很大关系。
学者型的领导干部
1981年底,王伟光接到中央党校的入学通知书,之后成为中央党校建校以来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在中央党校,王伟光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过哲学教研室历史唯物主义教研组组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研室主任等职。1998年,王伟光担任副校长。2007年12月,王伟光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2008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30年来,这所培养中国社科人才的最高学府,结合青年知识分子培养规律和成才规律,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人文社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199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团中央联合发起设立的赴渝博士服务团项目,为后来全国性的“博士服务团”工作实施进行了先期探索,不仅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所我国最高社科学术殿堂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优秀学子遍及我国政治、经济科研等诸多领域。
(摘自《华商报》2012年7月21日,《中华儿女》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