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者的归宿
——勃朗宁夫人诗歌解读

2015-06-11 00:27苏晓丽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戏剧之家 2015年9期
关键词:勃朗宁女权罗姆尼

苏晓丽(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女权主义者的归宿
——勃朗宁夫人诗歌解读

苏晓丽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勃朗宁夫人的诗歌无疑具有鲜明的女权意识,但是她从性别的不平等出发来思考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责,片面追求女人男人化,违背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只能是将女权意识引入歧途。

女权意识;平等;独立

勃朗宁夫人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虽然笔调婉约、感情细腻的系列情诗使她著称于世,E.B.勃朗宁并非耽于狭隘的男女私情的诗人,她创作的许多诗篇充分表达了民主自由和女权思想。不过,诗人所倡导的是一种激进的女权主义,从男优于女的这一种不平等倒向夸大女性优越性的另一种不平等,不仅未能将觉醒的女性意识引向光明,反而更加使她们陷入了思维的困惑。

女权主义追求在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男女平权和平等,这在19世纪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之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时社会仍在男权思想的严格控制下,女性受到严重的性别歧视。受同时代法国前卫女诗人乔治·桑的影响,E.B.勃朗宁在诗歌创作中深刻关注女性的命运,热情呼唤男女自由平等时代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在E.B.勃朗宁看来,男女最高级别的平等就是忽略性别的存在,达到看男非男、看女非女的境界。虽然本意是好的,可是无视男女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和性别心理真的就能带来真正的社会公平和个体愉悦吗?

《阿萝拉·利》是勃朗宁夫人自认为最成熟的的一部作品,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最高信念。这首长诗描写了自幼失去双亲的阿萝拉被姑母收养,姑母严格管教希望将其培养为“家中的天使”一样的女人;阿萝拉自己通过广泛的阅读增长了知识开始诗歌写作,20岁时拒绝青梅竹马的表兄罗姆尼的求婚,远赴外地从事诗歌创作养活自己并获得成功。诗歌结尾罗姆尼因灾祸失明,阿萝拉承认对表兄的爱意并主动要求两人的结合。年轻时对表兄不是没有爱意,却认为罗姆尼之所爱“并非女子,而是事业”,罗姆尼之所需“并非主妇,而是助手”,阿萝拉不愿抛却自己的理想去以扶助丈夫为生活中心的主妇,因而远走他乡。“将真正的爱情花在任何事情上,都太女人气”,所以阿萝拉渴望把自己变成像男人一样的女人来实现自己的独立。

勃朗宁夫人为她的女主人公设定的理想中的身份就像她所敬仰的乔治·桑一样,是以男人为标准的,以女子之身份要达到男子之标准何其容易?为了实现当诗人的理想首先要能够生存,为了生存阿萝拉像男人似的夜以继日、小心翼翼地努力,她成功之时也深刻意识到表兄之前之所言无虚,自己确实在“游戏艺术”;虽然小有功名,她却感到悲哀,因为她的作品因描写爱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在她自己的生活中却没有爱情:“又有谁来爱我?我最亲爱的父亲,美丽的母亲......”。她开始懊悔年少时的轻狂与冲动:“我是这样失误,这样高傲,这样软弱,这样无助,仅仅是个女子!”阿萝拉曾经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学识向世人证明女子也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也有谋生的能力,女人不是天生就要做男人的奴隶,女人更不是弱者。然而,她此刻的悔恨与迷茫昭示出女人的敏感与脆弱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坚强的信念只可以将其掩盖一时。最后当阿萝拉得知罗姆尼事业受挫爱情也极为不顺利时深深自责:“如果我曾经是个女人,像上帝造就的那种女人,用爱去拯救男人,用我的爱可以拯救这个人,给诗人、世人留下一首更高尚的诗篇,胜似我所有失败之作,可我在这一点也失败了。现在他迷失了自己!只因为我一人的缘故。”她的自责,无疑是以男人的守护天使自居。此刻阿萝拉抛却了自己曾经追求的男女完全独立平等的信念,为了爱情,她彻底否定了之前的所有壮志豪言和孜孜努力,“艺术象征着天,但爱情是上帝”。这才是阿萝拉心灵深处所追求的,就像她父亲曾经教导她的那样:“爱吧,我的孩子,爱,爱!”。姑妈曾经教导她女人对于任何事的才能都在于放弃她们的权利,罗姆尼曾经告诉她女人的任务在于生活和职责,阿萝拉曾经奋力的反抗强加于身上的道德枷锁,千般努力执着于握紧手中的权利,到最后她证明了自己是生活的强者,却也暴露了强者的内心是何其脆弱。

E.B.勃朗宁在她这部“最成熟”的作品中,从反抗传统社会强调的女性对感情的需要和依赖出发,否认女人生来为家庭而生,拒绝男主外女主内的生存模式,到最后柔弱的女人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饱尝工作的艰辛获得成功之时收获地居然是一腔懊悔,是无边的孤独。长诗的最后,阿萝拉确实赢得了罗姆尼对她的尊重,并斩获了向往已久的爱情,但是请注意,面对身体残缺的爱人阿萝拉才觉得他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两个人,才愿意坦诚自己对他的爱情。与其说这是女权主义者的圆满归宿,不如说是大男子主义似的大女子主义的悲哀,从男对女的不平等走向了女对男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获得这种优越感是以抛弃健康的爱人和舒适的生活为代价的。所以说,无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仅以性别不平等为出发点的女权主义只能夸大妇女的优越性,陷入本质主义的悖论。

[1]勃朗宁夫人诗选[M].袁芳远等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19世纪英国女性诗歌的伦理向度研究”(2015lslktziwx-13)的部分研究成果。

I06

A

1007-0125(2015)05-0264-01

猜你喜欢
勃朗宁女权罗姆尼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这样的“女权”
全能家族勃朗宁
勃朗宁的爱情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
社会主义女权和自由主义女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妇女运动内部的共识与分歧
勃朗宁的爱情
勃朗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