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兰
凤凰印:岂止于零库存
2014年9月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上,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云印刷项目负责人张在健以《聚合?整合?联合——凤凰印云印刷平台》为题,为与会听众描绘了一幅云印刷的广阔蓝图。作为拥有亚洲领先的连续喷墨全连线数码POD生产系统的出版集团,一直以来,江苏凤凰都是按需出版印刷领域的焦点。
在江苏凤凰数码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秦亚兵看来,经过4年的摸索,如今江苏凤凰对按需出版印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那就是:靠产能去解决库存问题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是按需出版印刷的核心;通过增值服务,凤凰印将有更多可能。
不过,解决库存问题依然是凤凰印发展的第一步。“与出版社对接,如果希望被接受、使用,总得先帮他们解决一点实际问题吧。”秦亚兵说。毫无疑问,库存是最好的切入点。通过合作,将客户引入凤凰印的大门,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令其发现更多想象空间,这正是江苏凤凰一直在做的事情。近两年,凤凰印POD业务增速明显,每年都有30%~40%的增长,平均每天的印数在1万册左右,多年的努力逐渐开花结果。
在许多人眼中,江苏凤凰发展凤凰印POD有天然优势。集团旗下有多家出版社,整合数据资源自然不在话下。秦亚兵认可这种观点,但他觉得,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许多在外界或许无法立即推广的业务,可以在集团内部先行先试。2014年,凤凰POD集团外业务占比55%左右,超越凤凰内业务,这样的数字令人欣慰。
具体到秦亚兵口中的“增值服务”,究竟是什么样子?在经理人年会上,张在健就曾介绍一款名为“凤凰订制”的产品。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学个性化语文学习订制平台,目标群体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小学生,产品是每学期的学生优秀作文选。根据张在健的计算,如果仅以一本图书50篇作文、每一本图书出版100本来设计,全国的数量就非常可观。
此外,可变数据的印刷,在图书上添加二维码从而加强读者与出版社、作者之间的联系,也是江苏凤凰能够做到的。“只要客户能够想到的,数码印刷都能做到。”秦亚兵如是说。
一路走来,凤凰印POD项目稳扎稳打。该项目定位明确,以服务传统出版为主,专注于图书领域,因而从硬件、软件,包括后道加工设备,都是依据实际需求与厂商合力开发,得心应手。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国内传统印刷,数字印刷在技术、耗材、服务方面的投入要大很多,该项目的发展压力也不小。在秦亚兵看来,凤凰印POD项目更多是对未来的投资。虽然现在很多出版社依旧不愿将数据资源交由某一平台经营,但这并不能代表未来趋势。他相信未来会有更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为POD项目带来更多收益。
据秦亚兵观察,如今国内POD市场还算理性,但价格竞争也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虽然可以理解,不过却并非长久之计。如何突破传统观念、引导读者消费,是凤凰印POD要下大力气思考的事情。
最后,还是让我们通过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雪的一段文字,来对江苏凤凰及其凤凰印有更多了解:
1.凤凰主业的完整产业链(编印发供)始建于建国初(1952年,江苏新华印刷厂、江苏人民出版社等),甚可追溯到抗战新四军盐阜根据地,改革开放后直至近10年来,凤凰在上市、数字国际等系列战略中,产业链拓展更为迅猛、更显流畅,也更为完善。
2.POD只是凤凰众多数字技术转型项目之一,凤凰印更着力于凤凰云、零距离印前软件系统、POD及智慧快递等互联网思维下新业态的提升,单一的技术数字化不是真正的数字转型,数字转型的核心是打造数字业态,远景目标是将凤凰传统印企转型升级为绿色印企、数字印企、智慧印企。
3.要实现这一目标,跨界为必须,出版跨界印企,印企涉足印前,编印发联手电信移动,势在必然。
4.大数据时代,凤凰的业务应该是全球的。市场更开阔、品质更优秀、时效更快捷、技术更先进。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
按需出版软实力,虎彩如何打造?
提起“没有库存”、“永无断版”,熟悉POD领域的人便会知道,这是虎彩集团的发展口号。的确,这家国内最早进军POD领域的印刷企业,多年来一直沿着这两条路行进,围绕断版书、长尾书,从设备、材料、物流等多方面进行全价值链整合,让业界刮目相看。
谈及虎彩POD项目,另外一个名字不能不提,那就是惠普。目前,虎彩拥有惠普T410、T300、T350和T260喷墨轮转印刷机;也采购了Indigo7500、IndigoW7250以及Indigo10000等设备。近年来,虎彩还与惠普合作举办了多场按需出版交流活动,广泛邀请国内出版社参加,为培育市场不懈努力。
虎彩的POD不仅仅建立在优质硬件设备基础上。在虎彩集团副总裁朱俊看来,软实力才是虎彩发展的关键。“真正的数字印刷,长远来说,软实力比硬件能力更重要。”采访中,朱俊反复强调。
事实上,早在进军出版行业前,虎彩便以重视管理驰名业内。2005年,虎彩作为国内首批安装SAP管理系统的印刷企业,开启了向信息化迈进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公司不仅与国际咨询机构加强联系,更着力培养一支优秀的IT队伍,加强人才引进。此外,生产标准化也是虎彩极为关注的重点。如今在虎彩,图书规格统一分为B5、B4、A5、A4和小全开5种,整个印刷流程已经形成流水线作业,仅通过四五道工序即可完成。可以说,在管理标准化、技术标准化方面,虎彩有着长期且深厚的积淀。
甚至于与出版社建立版权合作,也与软实力息息相关。“过去也有人希望将断版书版权运用起来,重新创造价值,但是囿于信息技术、管理水平,未能实现。不过在虎彩,每家出版社都可以通过系统清晰地了解图书的销售情况,先进的技术确保了信息的透明,令出版社安心。”2014年10月,虎彩推出专业按需出版电商平台——“搜书院”,对出版、数字印刷和电商进行深度整合。目前,该平台已经和国内50家出版社达成了断版书版权合作,得到了4万余种断版书复制和销售授权。预计在2015年,虎彩将与全国100家出版社实现合作,断版书销售品种将达到10万种以上。
2014年,工业4.0概念在国内热议。朱俊说,虎彩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公司将“智能化”、“信息化”定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实现这一目标,最难的依然是软件系统。“不要认为买了几台数字印刷设备就万事大吉了,其实那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说,当前国内的按需出版印刷只能称为“按需短版”,离真正的按需出版、零库存还有很大的差距。朱俊也赞同这一观点,不过在他看来,凡事都要有一个过程,勇敢迈出第一步往往是最重要的。与此同时,他也希望出版社能够更快做出响应。“印刷企业接受新事物很快,但是如果出版社跟不上的话,印刷企业会很被动。从出版社的发展角度来说,如果再过一两年,哪一家出版社还不能去做数码印刷、还不按照按需出版的方向去走,那么这个出版社可能就out了。”
2014年,中教图、中图两大出版集团的介入,令本不平静的国内POD市场再添波澜,业内甚至有“印刷企业将在POD市场被边缘化”的声音。对于这种说法,朱俊淡然处之。“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从出版资源的角度来讲,虎彩的确不如出版机构;但是,将来的竞争是整条价值链的竞争,是对综合能力的考量。”如今,虎彩已经在北京、东莞、绍兴三地建立数字生产基地,完成了“在国内布局6个数字印刷生产中心”这一恢弘任务的一半,朱俊相信这是服务于某一地域的出版机构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在未来,虎彩还将发展自有物流体系,将服务半径逐步延长,最终覆盖全中国。
诚然,按需出版印刷在中国的发展尚需时日。但朱俊表示,虎彩愿意在前期多做推动,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共同努力,将POD领域做大做好。
中盘商的强势入侵
2014年的中国按需印刷发展史上,两家公司的出现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教图)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图)。
光看名字,便可知这两家公司来头不小。的确,中教图隶属于教育部组建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图则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二者均为中央级大型国有图书进出口企业。2014年,他们以中盘商(即图书贸易商)的身份,强势进军POD。
中教图成立于1987年,多年来,其电子文献数据库进口业务、报刊和纸本图书进出口业务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然而,于2010年开始担任总经理一职的朱洪涛并不满足于此。上任伊始,他便提出转型目标,要让中教图从单纯的贸易商升级为集贸易、加工、发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更将POD嵌入这一宏大目标之中。
“我们要借助公司在图书文献进出口行业的优势,实现外文进口书刊的本地化印刷以及中文短版、超短版图书的个性化印刷,并通过销售网络直达客户手中,真正实现全球出版商和图书销售网络的无缝衔接。”2014年6月,在接受《印刷经理人》杂志“封面人物”专访时,朱洪涛这样说。
为更好地推进POD项目,中教图在北京顶佳印刷城内建立了独立的按需数字印刷工厂——北京教图数字印刷有限公司,厂房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两条全数字化生产线。中教图致力于使上游出版社、图书经销商、作者和读者之间实现有机联系,真正根据市场需求实现按需定制和一本起印。2014年6月30日,中教图数字印刷工厂试投产;8月28日,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工厂正式投产。
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宣布启动POD项目的,还有中图。2014年8月27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及下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举办“中国图书全球按需印刷启动仪式”。中图公司与威立出版社、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以及商务印书馆等4家国内外企业签约,全面启动全球POD项目。
与中教图一样,中图发展POD也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图总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图书进出口商,占据了六七成的市场份额。它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建立了进口出版物专用保税库的企业。中图拥有强大的内容资源,与国内外近三万家出版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发展POD项目,中图总公司专门设立了中图数字国际贸易(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建宏印刷有限公司于2015年正式与中图合作,承担起中图全球POD项目的按需生产任务。
无论是中教图还是中图,二者都剑指全球市场,雄心勃勃。因此,与全球出版机构、发行机构及印刷企业建立广泛合作,便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1月8日,在“201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由中教图发起的“中国教图按需印刷国际联盟”宣告成立。联盟旨在将世界各地的出版社、渠道商的按需印刷服务需求进行整合,利用按需印刷国际联盟企业的国际主流营销渠道,对所有授权出版物进行本地化印刷和销售。首批签约企业由在国际上有广泛渠道能力的按需印刷发行企业、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等60余家单位组成,拥有近5万个渠道,基本覆盖全球主要地区。这样的形式,有利于中国图书进入国际主流渠道,扩大中国图书的国际影响,提高海外出版效益。
中图在这一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早在2014年10月,中图公司便与英格拉姆确立合作。双方签订“中图图书全球按需印刷协议”,就内容达成了广泛的共享合作。POD这一全新模式更是将彻底改变图书进出口的交易流程,大大提升效率。“过去图书的进出口是国外采购,经过漫长的运输、报关等环节,再销售到读者手上,整个周期长达4~6个月。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引进数字资源,再利用POD实现本地化生产和销售。”郭建红介绍。
成为中国的“英格拉姆”,或许是这两家企业共同的梦想。既有资源整合能力,又有长期积累的渠道,中盘商所具备的独特资源,让中教图和中图在按需印刷领域更显夺目。未来如何,我们依旧不得而知。唯愿他们的出现,能够引领按需印刷的春天更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