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存 金建洪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金华在市区3个乡镇开展了农村垃圾分类减量试点,目前初步形成了符合农村实际、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操作、垃圾不落地、源头治理垃圾河的“金华模式”。
现在,金华全市已有104个乡镇、1910个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乡镇垃圾减少60%至80%。通过垃圾分类,金华市找到了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彻底改变农村卫生脏乱差现象的长效保洁机制,走出了一条“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环境整治新路子。
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场推进会5月12日在金华举行。记者专访金华市委副书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陶诚华,全面了解了这种农村垃圾污染治理的“金华模式”。
率先在农村开始的原因
为什么要推行垃圾分类减量?一是垃圾多。目前金华市区每天产生垃圾900吨左右,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垃圾围城”现象突出。二是处理难。现有垃圾填埋场即将饱和,而新垃圾填埋场选址困难重重;垃圾焚烧则会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大幅度增加垃圾焚烧量也不是最优选择。三是处理成本高。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模式解决了农村垃圾的出路问题,但“垃圾大军”进城后带来的运输、处理费用高问题日益突出。
为什么选择在农村搞垃圾分类?一是综合效益更高。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既可以让垃圾就地堆肥、就近还田,还可以节省大量运输、处理费用,综合效益比城市更为明显。二是可操作性更强。农村相对城市来说还是“熟人社会”,垃圾分类的责任相对清晰、监督相对容易。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户的服务管理更直接、更密切、更有效,可为推行垃圾分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三是现实需要更紧迫。去年金华市在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中率先消灭垃圾河,农村环境整治取得很大成效,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金华农村污水治理的主要措施
户分类。我国农村自古就有垃圾堆肥的传统。金华市以“可堆肥”和“不可堆肥”为标准,让农民把剩菜剩饭、菜叶果皮、零食碎末等“能堆肥”分为一类,其它塑料橡胶制品等“不能堆肥”的分为一类。这种两分法,老百姓接受程度高,且简单易行,每家每户都能做到。用农户的话说,“会烂的垃圾,扔到绿色的桶里;不会烂的,扔到灰色的桶里”。
村处理。金华市根据村庄距离、人口规模,一次性投资每村10万元,分村就近建设太阳能垃圾堆肥房,提倡多村联建合用,把“可堆肥”的垃圾留在农村就地处理。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一块西瓜皮也要运到几十公里外填埋或焚烧的做法,而且经过发酵的垃圾还可以转化为直接上山回田的有机肥,节约了资源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队伍。金华市建立了一支每天上门收集垃圾、对垃圾二次分类的村保洁员队伍,对农户垃圾分类、门前“三包”进行监督,解决一家一户分不到位的问题,相当于上了第二道“保险”。同时,赋予其参与发布农村卫生“荣辱榜”的权力,提高保洁员的积极性。
重激励。针对农村是熟人社会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考核评比、奖优罚劣的制度,引导和激励农民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主动性。比如,把农户门前“三包”、卫生费收缴等制度写入村规民约;开展洁净庭院、美丽家庭等评比,设立红黑榜、笑脸墙,奖励先进农户一些餐巾纸、纸杯等日用品,这些奖品价值不高,但效果很好。
农村垃圾分类取得良好的效果
生态效益非常明显。一是垃圾大幅减少,减量60%至80%。据环卫部门统计,三个试点乡镇去年上半年垃圾量分别为1600吨、714吨、8184吨,下半年分类后分别减少到600吨、246吨、2784吨。竹马乡向家源村减量达到了90%;澧浦镇后余村分类前一个星期拉一车垃圾,分类后两个星期拉一车。二是延长了垃圾填埋场使用寿命。据测算,如果金华市区农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可以从5年多延长到10年。三是节省了化肥资金。一年减少的14万吨垃圾,可产出有机肥2.8万吨,相当于节约化肥费用3300多万元。垃圾分类后,许多村民反映:“苍蝇、蚊子少了,白天在家不用关纱窗门了。”
建立了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金华做法的核心在于,探索建立了农户分类、保洁员收集监督、村级就地处理“三位一体”的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实现垃圾不落地,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垃圾分类也改变了以往突击式、运动式“搞卫生”的做法,实现了农村卫生有人抓、经常抓、长期抓。同时,强化了乡镇政府、职能部门责任,把农村环境卫生与村干部考核、村庄各项评选相挂钩。
政府财政支出明显减少。按照以往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方法,农村垃圾都要运到县(市、区)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运输、处理费用高。垃圾减量六七成后,运输、处理成本大幅减少。以洋埠镇为例,去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减少垃圾1000多吨,仅清运费用就节省了20多万元,减少运费七成左右。据测算,金华市区每年可减少运输、处理费用4100多万元。
“金华模式”具有持久生命力
金华推行垃圾分类,不是做单独的“盆景”,而是做处处可学、可做的“风景”,有持久生命力。一是农民可接受。首先,垃圾分类与农民利益不冲突,绝大多数农民支持垃圾分类。其次,垃圾分类简单易行,用农民的话讲,“平时扔垃圾的时候注意一点就行了”。第三,农民看到了垃圾分类的好处,很多人觉得生活环境好了,交点卫生费也是应该的。原先认为阻力较大的卫生费收缴工作相当顺利,收缴率超过97%(每人每年12至30元,五保户等困难家庭免交)。
二是财力可承受。垃圾分类需要财政投入两笔钱:第一年的一次性投入和后期管理费用。一次性投入包括太阳能垃圾堆肥房、分类垃圾桶(箱)、垃圾车等设施,每个村平均11.2万元。后期管理费用主要是保洁员工资、太阳能垃圾堆肥房设施维护的奖励补助,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区里按照一定比例配套,人均80元。总体来说,财政花钱不多。同时还可预见,垃圾分类全面推开后,运输、处理费用将逐步减少。从长远看,财政支出减少了。
三是面上可推广。垃圾分类方法简单,老百姓易懂易学易做;运行成本低,资金投入以政府扶持为主;主要做法和体制机制适应农村特点、服农村水土。只要宣传动员到位了,相关激励措施跟上去了,这件事就能做起来,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许多村干部参观试点后,很有信心地说:“这里的条件跟我们差不多,他们能做,我们也能做。”今年,金东区已在全区推开。
四是长期可持续。垃圾分类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为农村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符合农民利益,老百姓能接受、能坚持。同时,通过试点形成的农户门前“三包”、卫生费收缴、党员示范、保洁员报酬绩效考核、农户卫生评比奖励等一整套制度,可以保障长期运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