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霞
〔关键词〕爱;责任;同理心
暖阳三月,在街上闲逛,听见有人在身后大叫“朱老师”,回头一看,一个小伙子轻快地跑向我。哦,原来是小贤——五年前毕业的我的学生。小伙子很精神,模样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只是高中时代的稚嫩气息已不见了踪影,尤其是曾经让我抓狂的那头蓬松杂乱的头发,双眼的睡意朦胧也已消失。曾经的师生走在一起,回忆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日子。交谈中,他的某些话语深深触动了我。
“朱老师,您的电话我一直都保留着,其实两年前过年的时候,我打过电话给您,但是您没有接,我就没有再打了。”
“为什么不再打了?”我心里有些诧异,平时漏接一些电话是很正常的。
“我想……您有可能不愿意被我打扰……”
我很惊讶,我一直认为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是亲密的,但为什么他会认为我不愿意接他的电话呢?我猛然地意识到了什么,六年前和他有关的画面又浮现在我眼前。
小贤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初中的时候就读于一所有名的寄宿制学校,成绩非常优秀。高中强调自主能力,他突然脱离了严格的制度的束缚,加之青少年叛逆期的到来,让他在高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高二我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这个头发有点长,在课堂上怎么也睡不醒的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爱与责任”是一个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也是我一直以来带班的理念,何况对于这个聪明、热情(不打瞌睡的时候)的男孩。为了解决他上课精神不济的问题,我开始耐心地和他交谈,挖出了他心里一些真实的想法。孩子的心里一直是想上进的,他也不想在课堂上打瞌睡,但是就是控制不住。于是我们一起制定了新的作息时刻表和学习计划,我的眼睛时刻关注着他。开始两天,小贤也尽力去做,努力初见成效,我心中暗暗欣喜。但是不到一周,他上课打瞌睡的老毛病又回来了,我耐着性子继续和他谈话,希望他能坚持。为了不让他排斥并加强对他的监督,我还将与他关系不错的团支部书记调坐在他旁边。可是当团支书一次次无可奈何地向我汇报他的情况时,我的耐心一点点消失。于是,小贤的爸爸被请到了我的办公室。我抱着解决问题的姿态,以商量的语气和家长讨论小贤身上的问题。家长很热心,也很积极,我心里又有了信心与希望。然而在谈话的一周之后,课堂上的那个他仍然常睡不醒。第二次、第三次……我把小贤叫进办公室,把家长请到学校,我真心不想放弃这个聪明的男孩。可是小贤渐渐地疲了,家长也渐渐地不愿意接我的电话了,我的忍耐力也消磨殆尽。他上课睡觉,我就罚站,站着总睡不着了吧。每次罚过之后,我还是会和他聊聊,希望他知道老师是为了他好,小贤没有太多的反抗和叛逆,可是我的谈话也总是匆匆结束,少了些许真诚。接下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小贤住在校外,迟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高考临近,我认为是家长的监管工作没到位,不厌其烦打电话给家长汇报小贤的情况,一次次将家长请到学校,小贤总是站在我们边上,低着头,沉默不语。慢慢的,师生间的谈话升级为训斥,商量也变成了命令,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小贤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终于有一天,点名时小贤又缺席了。我气急败坏地给家长打电话,要求家长找人,把小贤送到学校来。我的耐心达到了极限,无形之中与家长之间说话的语气严厉起来,谈话的气氛也紧张起来,双方的声调越来越高,最后,我把电话重重地挂断了。当时自己觉得满心委屈,我这样为了一个学生努力,家长和学生自己却这样敷衍。接下来虽谈不上放弃了他,但是我的言行更多的是形式,也再没找过家长。就这样,时间的指针最终指向了毕业。高考送考时,学生告诉我,小贤在考场上竟然也睡着了,我的心里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朱老师,那时候我真的怀疑自己有‘嗜睡症,怎么睡都睡不醒啊,我爸爸还带着我去医院检查了,我也真是尽力了,朱老师,你晓得不,我高考的时候为了提神还偷偷地带了白酒进考场啊……结果我还是睡着了!”我的思绪被小贤的话重新拉回现实。
我自认为自己尽职尽责,全心爱学生,而这些情况都是我在做他的班主任时所不知道的。学生的疲怠、家长的敷衍原来都是我自己主观片面的看法。在五年后的今天,听到小贤的陈述,我内心五味杂陈,在距离高考最近的那段时间,我对他的敷衍、忽视,甚至是放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爱与责任”的名义下,我充满豪情,努力奋进,但是始终徘徊在门外,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走进家长的心。我忽视了沟通中的感受和倾听的重要性,忘记了“教育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眼前这个曾经让我感到无奈的孩子今天已经是一家著名装修公司的设计师了,在五年后的重逢中,我终于知道,学生总会成长,只是成长的脚步可能比老师预期的要慢而已。
想到了自己最近读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词“同理心”,它让我知道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同理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基本条件,它的意思是说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何尝不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关心我?何尝不希望老师能做我的朋友?但后来我自己成为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表现不佳,就埋怨家长管教不严。如果当初我能再耐心一点,打开学生的心扉,多和家长深入沟通,小贤的高中生活也许就会画上一个更圆满的句号。
魏书生老师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
是的,“沟通”是一种技巧,是心灵感受的一种互动,在“爱和责任”的名义下,我应该做那个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温暖的人。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美术学校,长沙,410116)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