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绘画表现中的笔态思维

2015-06-10 22:53史朝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视觉思维形象思维

摘 要:笔态思维是绘画艺术创作思维过程中继形象思维、视觉思维、材料思维之后又一个极其重要的思维环节,组成了艺术创作的四个思维环节:形象思维、视觉思维、材料思维、笔态思维四大思维过程体系,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四大创作思维的体系与原理,建立起完善的创作思维方式和思路,才能有序地进入更好的创作状态,完成好创作任务。

关键词:形象思维 视觉思维 材料思维 笔态思维

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作品的完成是作者综合思维与复杂实践环节完成的成果,多少年来一代代美术家,为了创造出作者心中的美景,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和生命,其中有深谙并掌握其艺术规律者,便可创造出优秀的、杰出的作品,而不得其艺术规律和法则者,便会消耗时间与生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时代的进步、精神与物质文明的推进,大大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参照系,更加完善了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论体系。然而,艺术无止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仍然有许许多多未发现的创作奥秘与法则,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和揭秘。

在这里笔者想谈谈在美术创作思维过程中,未被发现和重视的一个极重要的思维环节即——笔态思维。

笔态思维是绘画创作者在作画前和作画过程中,继形象思维、视觉思维、材料思维之后的另外一个独特思维环节——它是画面形成效果的最后一个环节。

关于美术作品的创作,从构思到完成过程,有关不同侧重的思维环节,之前我在拙作《谈谈绘画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视觉思维、材料思维》(《名作欣赏》2010年下旬刊第8期)一文中,大体叙述了美术作品创作的这三大思维环节——形象思维、视觉思维和材料思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是递进;二是循环;三是交叉。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在材料思维之后,还有一个独特的思维环节,即笔态思维。

笔态思维是与材料思维紧密相连的思维形态,是在材料思维基础上延伸进行的,从大的角度说好像笔态思维属于材料思维方面,但从进入画面制作上来讲,笔态思维便突显出了它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画家创作作品中,这一环节是每一个画家内心最重视和斟酌的,也是其绘画风格的最后落脚点,由于这一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家的个性化因素形成的,因此,笔态思维就更成为每个艺术家内心的思考和思维的中心环节了。而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中,还没有单独形成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和教学。殊不知,创作中笔态的综合思维的完善与否,才是决定作品优劣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与形象、视觉、材料三大思维环节同样重要的第四大思维环节,我们从理论建设与发展上来说,将笔态思维作为研究课题,并能在绘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给予一席之地是及时的,是很有必要的。

何为笔态思维?分两个层面,一是落笔之前,面对画面,思考如何运用笔的抽象运行方向、方式、状态形成抽象气韵心理;二是落笔之后,画笔通过意象笔态,笔落在画面后所形成的迹象,并与抽象气韵心理相吻合。

下面我们分析几位不同风格流派画家的笔态思维作品。

安格尔 他是新古典主义的大师,他作画的笔态是鲜明的、突出的,特点是细致、平稳、含蓄、从容,他画面是隐藏笔触的,然而,并非没有行笔迹象,而是多种迹象的复合体,他看物象的方式,一定是用他那有秩序的复合的笔态来进行思维观察的。

修拉 他是新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他作品的笔态是极其规整的点状,他的作画思维过程,简单来讲,就是用固定型号的笔点出规整的点,画面中塑造的所有形象均用点排列组合而成,他作画的笔以及用笔的状态是基本稳定的,较之抽象表现主义波洛克、德库宁的挥洒动态,修拉简直就是静态。

凡·高 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较之修拉的点状笔态,凡·高成熟期作品的笔态则是较长笔触的排列,并随着画面气韵的需要,笔触或成之字状,或成波浪状,或成环形状,笔触排列紧密急速并相互交错,充满激情力度,从画面中仿佛看到了作者澎湃的运笔状态。

席勒 是维也纳分离派的边缘人物,属于维也纳表现派画家。他作画的笔态,是通过极具表现力的夸张变形的线来表现人物和景物的,无论运用什么材料,速写、油画、水彩等等,席勒的线更具现代和表现性,他毫不掩饰地、强烈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画面人物大多處在惊恐不安之中,对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有力冷峻战栗的线条肆意弥漫,他的线是他内心挣扎的记录。他的笔态急缓有度,强弱精妙,富有节奏,充满激情。

波洛克 行动画派或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笔态是空前的,大家知道他是通过用笔或木棍等工具,围着铺在地上的画布,挑出糊状的颜料挥洒、滴、流在画面上的,他作画的笔态,是感性加理性的笔态思维的即兴表现,他的创造表现方式,是在传统技法中找不到属于自己审美表现方式和出路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伊夫·克莱茵 用传统绘画来讲,则更是离经叛道

了,被视为波普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行为艺术就成为他短暂的艺术生涯中让世人侧目的标志。他是身体艺术的首创者,曾经请来女子,裸露着躺在画布上滚动、拖拉,这里他所用的笔则是女人的身体,他的笔态思维是,先在人体上涂上颜料,后让人体趴在画面上,相互滚动、拖拉,形成迹像,完成作品。他也拓宽了传统笔的概念。他所想表现的浑然天成的人体气息,用传统技法是无法成就的。

从上面仅列举的几位画家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只要一提到某位画家,立刻就想起他作品的面貌和风格,同时,也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了其作品运笔的气息和气势,画家不同,自然笔态气势也就不同,当提到修拉,一定是机械安静的点的弥漫,不可能有凡·高、席勒的笔态动势;提到波洛克,一定是激情四射、澎湃热烈的挥洒,也不可能有安格尔、修拉作品的平静、含蓄的气韵联想。

在当代中国画家中,我们再看看另几位风格鲜明的画家,朱德群、赵无极和刘国松。

朱德群是当代抽象主义画家,他作品的画面构成复杂丰富,运笔与画面构成常常是合二为一,即每一个笔触都是画面整体构成的骨干支撑,他的笔态成为他作品的重要核心。

赵无极同样是当代抽象主义画家,他的作品画面层次复杂丰富,笔态深沉而气势滂沱,在他诸多作品的表现上,他的笔态是不规则而极富激情的,有时急,有时缓,有时像小溪、静湖,有时像暴风骤雨,他用的画笔,也和其他现当代的艺术家一样早已拓宽了笔的概念,艺术家随时可以选用任何材料工具作为笔来使用,他的综合技法更成为他笔态思维的核心。

刘国松是台湾当代中国画画家,属于水墨表现主义画家,他的笔态有两个方面,一是画,二是揭。他的特有技法揭、撕画面,是他笔态思维的创造性发现,他的作品是用粗纤维宣纸进行,通过揭、撕纸的经脉形成不规则纸的本色线条,构成了画面奇异的效果。

不同的画家作品,有不同的笔势与节奏,通过这些笔势节奏和韵律,营造出了动人的视觉情境,感染着每一个观众,大师的杰作更是持久的撞击和净化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看各类画册,以及到美展展厅,去看美术作品的原作,就是想要从中寻找到创作灵感的。每一个人被引发灵感的感觉不同,同样的事物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觉,这种不同的心态和感觉的产生,都可以归结到形象思维、视觉思维、材料思维、和笔态思维上来,毕加索从黑人雕刻上找到了灵感,他又说他不知道从委拉斯贵兹的作品中学习什么;而列宾则从委拉斯贵兹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创作表现方法和定位;徐渭、朱耷、吴昌硕的作品引发了齐白石的笔态灵感;傅抱石面对自然山水创造了他的抱石皴。

因此,笔态风格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形象的、环境的、视觉的、材料的、个性的等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在师前人与师造化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艺术趣味和个性特征,什么样的笔态适合自己,艺术家是需要经历反复思维与不断实践和长期探索的,对于画家来说是一件不易之事,发现和找到与自己的心灵节奏合拍的属于自己的笔态风格,这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材料思维之后的笔态思维,是更进一步的距作品的完成结果更近的思維环节,也更加属于专业化的思维方式,对于笔态思维的重视与实践程度,决定着作品的品质的优劣,非实践者必不得其法,不深入其中难以体察其中奥秘。

从形象思维、视觉思维、材料思维到笔态思维,四大思维是有机的整体,在创作思维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交叉的和循环的。

四大思维递进的基本形态是这样的:物象原始形态——通过形象思维的取舍提炼得到基本物象形态——再通过视觉思维进行情境营造,形成画面整体构成布局——通过材料思维确定画面基本物质构成状态——通过笔态思维形成作品风格面貌。

同时,四大思维又具有交叉和循环的基本特性,在进行一种思维的同时会与另一种思维一同进行,有时四个思维同时完成整个思维过程,一刻也不会停止,但落脚点一定是材料思维和笔态思维,作品的最终面貌——画面皮肤,是笔态思维的固化形态,最后笔态思维成为整个创作思维过程的终结者。

近些年来,在四大思维的创作与教学实践中,笔态思维是我们研究不够明确的思维环节,长期都没有单独作为一种创作思维环节加以研究,美术作为视觉艺术,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更是缺乏对视觉本体语言的尊重,观念理论优先的现象不断凸显,视觉艺术规律的研究被淡化或被贬抑,作为物质化的视觉艺术品,缺乏了对艺术本体语言规律研究产生的作品,那还有多少值得欣赏和留存的价值呢?因此,不断重视和完善艺术创作思维理论研究,对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繁荣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史朝阳,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美术系教授。

编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视觉思维形象思维
毛泽东诗词中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现代诠释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理论的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理论的应用研究
视觉思维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