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几个指标决定了四川省目前有条件来承载大量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第一是四川省今年的经济总量达到3万亿,第二是交通条件极大改善,第三是产业转型和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催生巨大的空间,实现资本技术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条件
42岁的覃先坤在1992年到广东东莞厚街的制鞋工厂,从学徒开始,逐渐成为工厂的顶梁柱。
2011年,覃先坤结束了19年的打工生涯,回到自己的家乡——被称为“中国打工第一镇”的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的天涯制鞋厂担任车间主管。
而在四川的主政者眼中,像覃先坤这样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已经悄然成风,如果能够借此实现资本、技术、亲情和精神回归,将“为四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川是中国最主要的劳动力流出地之一。公开报道显示,自7月以来,四川省省长魏宏已经在7个不同场合提到“农民工创业”。最近一次的表态是8月底,魏宏在四川农民工返乡创业电视电话专题会议中称,在目前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有全局意义。
“这代表着中国从90年代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热潮,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这样解读。
从“中国打工第一镇”到“创业一条街”
1988年,竹篙镇第一批50名女工在政府的护送下来到广东厚街镇打工,从此拉开了持续至今的竹篙镇居民外出务工热潮。
竹篙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夏逢利说,由于就业信息不对称,当地务工人员的就业选择主要依靠人脉关系推荐,因此广东厚街逐渐成为了竹篙镇农民工主要就业地区。
竹篙镇农民工勤劳、肯吃苦,很快在厚街享有较高声誉,更多的竹篙镇农民工开始成批量地来到厚街,这个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的小镇,一度被四川话所充斥。
竹篙镇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是该镇仅0.8亩的人均耕地面积,使得靠单纯的传统农业无法获得必要的收益。
在此背景下,1997年,竹篙劳务输出达到22万人,占到总劳力的71%,由此被称为“中国打工第一镇”,而当时整个金堂县有3万人在厚街,仅竹篙就占40%,约1.2万人。
但2007年后,随着县域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东西部务工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有回乡就业和创业的打算,金堂县相关部门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2007年,该县先于全国步伐,首次实施“回引工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至此,金堂县结束了长达20年的劳动力省外输出热潮,就业工作重心由此向全面回引促进就地就近创业就业转变。
金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曹乾斌表示,金堂县作为四川省农民工输出大县,在近年的农民工回流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7年,随着沿海制造产业转移至内地,跟随产业回乡。主要在户籍地继续从事制衣和制鞋工作。
第二阶段是2015年,随着当地的工业园区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得大量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主要从事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新兴电子商务等新兴工種,更多属于服务业。
事实上,到了2010年后,逐渐回流的打工者给竹篙镇也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除了每年过年竹篙镇镇上有大量的“粤”牌照汽车,平时广东的流行服装、鞋帽在这个交通不便的山区小镇,和百公里远的成都同步热卖着,而竹篙镇甚至逐渐形成了一条回乡创业者聚集的“创业一条街”。
到了2014年,整个金堂县的外省外务工人数已经从2007年的17万锐减到5万。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变化,曹乾斌称,农民工带着技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进入农村基层组织或农村专业协会,优化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改善了农村社区政治环境。统计显示,金堂县50%以上的村组干部都有在外务工经历,而大部分已成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骨干力量。
此外,回乡农民工创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带动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也带动了留守妇女的创业就业,有效缓解了农村留守问题。
五点半收工的天涯鞋厂
覃先坤说,这些外出打工的竹篙居民,迅速改变着竹篙镇的产业结构。由于厚街以制鞋工业为主,因此从厚街返乡的打工者,将这一产业带回了竹篙。
这其中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制鞋业本身的产业转移问题,第二是学到技术和赚到钱的本镇居民,在四川省诸多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条件的吸引下,也愿意回原籍发展。
农村劳动力存在大量返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根据第二次全国农村普查资料显示,四川地区3196.58万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约97.6%的人口户籍依然在本村内。这意味着,这部分人还具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其背后依然拥有农村土地。这为这部分人回到原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事实上,就成都市而言,其所推行的两项政策措施亦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一是成都市推行的一元化户籍管理政策,为农村劳动力的入城就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保障。第二是不以丧失土地资格为获得市民权益。
曹乾斌也认为,地方经济、交通等条件的改善,提供了农民工在本地获取财产性收益的条件。
以竹篙镇为例,过去该镇不通高等级公路,从镇里坐车到成都,需要6小时。而随着金堂县交通条件的改善,一条贯穿这个丘陵县的“金堂大道”已经趋于完工,竹篙镇已经和国家高速公路接驳,也使得产业发展有了便利的交通保障。
覃先坤称,2000元的月工资较目前的沿海地区依然有一定差距,但据她观察,目前返乡的人员存在着较高的相似性,即集中在38岁后的打工者,且均是夫妻共同返乡。
这部分人家中有老人和小孩,回家工作可以兼顾家中事务,避免留守儿童的诸多负面问题出现。
举例而言,天涯鞋厂每天的收工时间是下午5点半,这在广东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广东,我们基本每天都要加班,工作时间在11~12个小时”,覃先坤回忆说,“但是在竹篙镇不行,到了5点半后,工人的子女都已经放学,他们需要赶回家做饭。”
笔者在竹篙镇采访的当天,是学校报到的日子。该镇最大的一家制鞋厂宣布放假,因为超过半数的工人都需要陪小孩去学校。
不过,竹篙镇的年轻人,由于并未背负家庭的负担,则目前依然更多的选择留在沿海,寻找更好的机会。
“我们发现四川省农民工数量依然维持在2400万左右。”郭晓鸣说,但与上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新一代的农民工是基于发展而出去打工,而非如他们的父辈,是为了生存而外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一代农民工到大城市务工的内在需求非常强烈。”
处在返乡途中的人才储备库
魏宏称,农民工中有不少成功者愿意返乡创业,需要肯定农民工是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他更是指出,四川省2400多万外出的农民工,有大量的企业家和技术管理人员,壮大了四川省的人才储备库。
根据2011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合计为3196.58万,占全国劳动力资源的6%。而40~50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为597.4万,占比为19%。30~41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为778.64万,占比为24%。
如果按照上述劳动力返乡的主要年龄结构推算,这意味着四川省约43%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将在最近的数年内最具备返乡的可能性。
而几个指标决定了四川省目前有条件来承载大量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第一是四川省今年的经济总量达到3万亿元,第二是交通条件极大改善,第三是产业转型和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催生巨大的空间,为实现资本技术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条件。
事实上,随着四川省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2000年到201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从3564.5万减少到3368万,实际上总数的变化并不大。但农村劳动力在从事的产业行业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转移,即随着二产和三产的发展,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从2000年的2631.07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2029.65万人。
夏逢利说,竹篙镇2015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开了20场招聘会,吸引了2900人参加,满足了金堂县两个工业园区60%的招工需求。
郭晓鸣认为,当下的中国正在完成最重要的农民代系装换。年龄在40~50岁的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其技术、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竞争力下降,只有逐渐回退到原籍,重新务农或者在寻找就近的非农机会。
同时,大量农民工的回流,对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也将产生积极意义,“中国人口结构在发生变化,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经在显现,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城市,在小城镇也突出。”郭晓鸣说。
覃先坤說,2011年天涯鞋厂开张前,计划招100个工人,结果应聘人员有三四百人,一小时便招满了。如今,这家拥有200人的制鞋厂,80%~90%的员工是从广东回来的。
郭晓鸣认为,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农民工回流,将满足这些地区农业和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供给。此外,“四川在两次特大地震后,短期内有大量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其他省更多,对劳动力需求比其他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