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长春
产妇产后由于对婴儿过分担心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统称产后抑郁症,给产妇身心和婴儿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及时进行科学干预,以缓解抑郁等不良情绪[1]。本文针对已选定的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方案》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21~37岁,平均(28.35±1.13)岁;初产妇40例,经产妇20例,其中8例有产后抑郁家族病史;受教育程度:大中专39例,高中17例,初中及以下4例;分娩方式:会阴侧切24例,自然分娩16例,产钳助娩12例,剖宫产8例。全部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对本研究结果均未造成不良影响,具有实验研究价值。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具体如下:(1)健康教育: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妊娠、分娩、产褥期注意事项和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相关知识。(2)心理护理:多数产妇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主动与其沟通,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说明产后抑郁症是常见病症,减轻产妇心理压力;对产妇提供必要帮助,如照料婴儿、鼓励其参与活动等;提供舒适、安静住院环境,使产妇真切感受到温暖。(3)产前教育:针对母亲角色转变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产妇应对方法,并提出适应新生儿的合理建议。
1.3 疗效标准和观察指标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变化情况,均行1~4分四级评分,前表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70分重度焦虑;后表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3]。分析出院后患者服药依从性,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1 全部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全部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59.82±6.73)分、(57.62±7.58)分;干预后分别为(47.26±5.35)、(43.25±5.76)分。干预后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出院后3个月患者服药依从率均高于出院后12个月,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字2=14.2486,P<0.05),见表 1。
表1 出院后3、6、12个月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例(%)
产后抑郁症属于妇产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多与孕期负性情绪难以平复、夫妻关系不佳、生育压力、经济状况等因素相关,且文化程度较高产妇更易出现产后抑郁症,可能与其考虑问题较多有关,因此应及时给予专业护理干预,以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4]。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最佳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贯穿产妇妊娠、分娩、产褥期全程,从产妇实际病情、心理状况、家庭经济情况等实际出发,根据各阶段的生理、心理问题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因此可有效提高产妇分娩配合度,减轻心理压力,并减少对产后生活的不适感。
干预后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表明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可显著缓解产妇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产后抑郁症治愈率,与潘秀荣等[5]临床研究结果类似,进一步验证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一方面通过产前产后对产妇及其家属讲解分娩和产褥相关知识,使其提高对自身身体状况和新生儿情况的认知,减轻因对产后生活的不确定造成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通过与患者进行细致沟通,了解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就相关原因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以降低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而对已患产后抑郁症者通过联合家属共同安抚,可有效纠正其情绪、认知、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变化[6]。
出院后3个月患者服药依从率均高于出院后12个月,表明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可显著提高产妇出院后的用药依从性,有助于产后抑郁症的进一步康复。对于严重产后抑郁症患者,遵医嘱服药是普遍的做法之一,但部分产妇由于对药理掌握不够等原因服药依从性较低,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通过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向产妇讲解药理、服药时间等知识,使其加深对所服用药物的了解,从而提高用药依从性[7-10]。本研究由于受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未就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并帮助患者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1]童静.综合性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治疗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305-1307.
[2]周红霞.心理支持联合穴位干预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4,27(9):139-141.
[3]陆亚萍,钟晓仙.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0):1373-1374.
[4]沈央文,沈晓华,童巧薇,等.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8):131-132.
[5]潘秀荣,韩淑华.孕早期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效果观察[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24(3):222-223.
[6]赵雁,卢萍.认知心理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6):148-149.
[7]司继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126-127.
[8]张林,花莲英,王文娟,等.无痛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1,6(12):179-181.
[9]史爱萍.心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37-38.
[10]杨明艳,张陵湘,马凌.孕产期全程干预护理模式对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9):74-76.